潍坊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文本潍坊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十二月目录前 言 (1)第一章 背景与形势 (2)第一节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 (2)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3)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5)第四节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8)第二章 规划原则和目标 (11)第一节指导思想 (11)第二节规划原则 (11)第三节规划目标 (12)第三章 土地整治潜力 (14)第一节土地整治潜力汇总 (14)第二节土地整治潜力分级 (15)第四章 土地整治区域安排 (21)第一节推进全域土地整治 (21)第二节土地整治综合分区 (21)第三节实施差别化土地整治 (23)第五章 土地整治任务安排 (25)第一节大力开展农用地整理 (25)第二节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27)第三节积极推进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再开发 (30)第四节积极开展土地复垦 (31)第五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33)第六章 重点区域与重点项目 (36)第一节科学划定重点区域 (36)第二节合理确定重点项目 (38)第七章 投资和效益 (40)第一节资金供需 (40)第二节效益分析 (41)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43)第一节指标体系的构建 (43)第二节方案环境影响比选 (43)第三节负面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44)第九章 实施保障措施 (46)第一节严格执行土地整治规划 (46)第二节强化土地整治制度建设 (46)第三节强化土地整治机制创新 (47)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基础建设 (48)附表 (50)附图 (65)前言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5〕68号)等相关文件要求,依据《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5-2020年)》和《山东省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分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等指标,遵循《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的要求,开展潍坊市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潍坊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并实施《潍坊市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国土资源空间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统筹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设富裕文明新潍坊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潍坊市土地整治战略,确定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项土地整治活动,明确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潍坊市全部行政辖区,区域总面积为16143.14平方公里。
第一章背景与形势第一节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邻青岛市、烟台市,西接淄博市、东营市,南连临沂市、日照市,北濒渤海莱州湾。
潍坊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
地形地貌。
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洪积、冲积平原区,北部滨海滩涂区,低山丘陵、冲积平原、滨海低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8.70%、57.70%和13.60%。
气候条件。
地处北温带季风区,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型。
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185~211天,年平均降水量在650毫米左右。
水资源。
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3条,主要水系有潍河、弥河、白浪河、南北胶莱河和小清河等五大水系。
海岸线为东南-西北走向,呈弧形曲线状,西起淄脉河口,东到胶莱河口,全长143公里。
全市现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21座、平原水库5座、小型水库637座、塘坝4207座。
土壤类型。
自南向北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
棕壤主要分布在南部山丘地带,占可利用土壤面积的19.73%;褐土主要分布在市域中南部,占40.49%;潮土主要分布在市域中北部,占21.57%;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胶莱河流域及其低洼地区,占9.96%;盐土主要分布在北部滨海地带,占8.25%。
矿产资源。
全市共发现矿产80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53.3%;其中查明储量的矿产46种,储量列全省第一位的矿产有天然卤水、蓝宝石、油页岩、重晶石、水泥配料用红土、玻璃用石英岩、水泥用灰岩、膨润土、珍珠岩、陶瓷土、白云岩、硅藻土、云母等13种,其中天然卤水和蓝宝石储量居全国首位。
二、社会经济条件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27.72万人,城镇化率55.8%。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70.5亿元,年均增长9.90%,三次产业结构为8.8׃48.2׃43。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6.7亿元,增长13.90%,投资总量居全省第3位。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060元、14890元。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现状结构201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614314.05公顷,其中:耕地795483.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28%;园地58370.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62%;林地120635.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7%;草地54151.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3133.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30%;交通运输用地63338.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3151.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9%;其他土地106050.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7%。
二、土地利用特点1、全市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明显。
潍坊市土地类型复杂,低山丘陵区、冲积平原区、滨海滩涂区在土地开发强度、农用地内部结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明显。
2、农村居民点规模大,用地比重较高。
2015年,潍坊市村庄用地面积为124799.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3%,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0.73%,比重较高。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较大。
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2015年,全市已利用土地面积为1465256.53公顷,利用率达90.77%,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49057.52公顷,仅占9.23%,其中2.07%为河流与湖泊,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快速减少,耕地承载压力增大。
随着潍坊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耕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压力,耕地资源日益减少,2011年至2015年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了5314.64公顷。
2、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较低,过于偏重外延式利用。
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迅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不降反增,从而导致建设用地总量持续增长。
2011-2015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从201108.10公顷增加到249984.14公顷,年均增加9775.21公顷,人均城镇工矿面积为179.60平方米1;村庄用地从121551.46公顷增加到124799.98公顷,年均增加649.70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达到304.39平方米。
3、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补充耕地难度增大。
2015年末,全市其他草地、滩涂、盐碱地、沙地和裸地等未利用地总面积为115687.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7%,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汛抗洪等需要,开发利用的难度加大。
此外,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成本逐渐提高,补充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
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一、上一轮规划实施效果“十二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理,加快土地复垦,科学适度推进土地开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土地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了耕地保护,保障了粮食安全。
2011-2015年潍坊市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77个,农用地整理项目58个,土地复垦项目11个,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项目88个。
通过推进土地整治共补充耕地7347.23公顷,其中通过农用地整理补充耕地3234.17公顷,土地复1不含盐田面积。
垦项目补充耕地62.87公顷,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项目补充耕地4050.19公顷。
通过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耕地综合产能。
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潍坊市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和废弃工矿用地的土地复垦整理,妥善安置拆旧农村居民,挂钩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2011-2015年,全市共完成216个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1839.62公顷,完成82个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新增耕地286.88公顷。
通过“一腾一挪,一增一减”,实现了全市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保证,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了城乡用地布局,助推了城乡统筹发展。
利用节约出来的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依法依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同时,依照有关规定将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促进了城镇发展,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市组织实施了354个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完成旧城区、城中村、旧厂房等改造开发686.22公顷。
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生产组织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全市新增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2.2万家,63.90%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加1204元。
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配套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综合运用工程、生物措施以及引导耕作方式转变等,不仅控制了局部地区的土地质量退化,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还提高了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土地复垦,加快了生态功能恢复,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推动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直接减少了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排放,降低了农业污染程度,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土地整治资金渠道单一。
2011-2015年,全市投入土地整治项目总资金约41.44亿元,从已实施的主要土地整治项目看,整治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土地整治运作机制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村集体的主体地位,未引入社会资金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