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美学鉴赏

影视美学鉴赏

《坏坏美眉》影视鉴赏用了接近两个小时看完坏坏美眉这部电影,初看标题会认为是一部都市女性生活影片,或是一部关于女人与男人间扯不清关系的情感片,你绝对想不到这是有关德国柏林之战期间希特勒元首自杀后,一位纳粹军人在战争中时,他的家人曾发生的故事。

导演用的表情特写情绪放大法,张弛有度,挥洒自如。

少女的慌张、困惑、犹豫和绝望,镜头上都有完好的交代,反复强调、渲染,久久不散。

一般人被《坏坏美眉》打动,首先肯定是摄影和画面。

片中有如此多的特写和空镜头,对准逃亡路上的尸体伤口,也对准林中的树枝和迷雾。

时而血腥,时而美丽,交相出现,有如设计好的化学反应。

这种镜头组合和剪辑节奏也降低了整个电影的行进速度,以致有人会猜想,少女一行人也许达不到终点。

观众的心理也被干扰,当事人不可能以那么近的主观视角去观察,所以,类似镜头要作用的对象更多是对准观众。

在这个层面上,《坏坏美眉》又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有些时候,它会让人觉得压抑,不是太舒服,整个路程就是缓慢拉锯,随时会有也必然会有危险的发生。

影片截取的视角特殊,以纳粹军官女儿的视界来表现一段虚无价值体系彻底崩坏后的苦难历程,逢此劫时,洛荷的年纪正处于青春期,她有着花季少女特有的敏感和执拗,且深受激进母亲的影响,帝国毁灭,元首自杀后,在父母继续为“捍卫理想”相继外出的情况下,身为长女的洛荷必须带着弟弟妹妹们(其中一个还是个襁褓中婴孩),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汉堡投奔外婆。

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战争期间平民的苦难,让这位军官的女儿变得深谙世事,变得成熟,历练,刚毅。

这部影片主要是讲洛荷对人性善恶的心知肚明,从对一个年轻人的恐惧,不信赖,到渐渐地信赖,到两人达成心里默契共同克服行程中遇到的困难到最终洛荷深陷爱河舍不得他的离开,到最后洛荷对他的无限怀念。

其中运用当时的社会背景运用了大量的异性之间那种模仿大人的性的萌动,对性的渴望及洛儿对于这种的恐慌到最后人性恶的绝望,但她从这个男孩子这里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

这部电影是怎样运用镜头和声音来向观众表达出这一主题的呢,现在我们来具体地看看。

首先,洛儿第一次看到这种男女之间暧昧的关系是在一个未眠的晚上,起床从门缝间看到爸爸对妈妈的举动,镜头从胸部到腿部,妈妈骂爸爸是懦夫,随即是啪的一声响,父亲打了老妈一巴掌,随即镜头立刻转到女儿洛儿身上,这是给观众的感觉是下一秒洛儿会为了妈妈所受到侮辱冲出去引发一场家庭纠纷。

但结果没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影片开始了第二天的生活。

但明显的可以知道这件事在洛荷心里是有所阴影的。

女性的人格和尊严受到践踏但因为是她的爸爸,她只好忍受。

到后来洛荷在带着弟妹去汉堡的路上走过一间废弃的小屋时,一走进便看到惨不忍睹的一幕:一位女性被蹂躏后惨死在屋里,身上满是血迹,蚊子在身上多得数不清,这是,镜头慢慢拉近做了一番特写,蚊子在慢慢地蠕动,似乎是充满血腥与残暴的男人。

紧接着一幕是洛儿赶紧去找她年少淘气的弟弟,声音的恐惧与紧张将这位女主人公带上楼,在红色窗帘下一转交,男主人公托马斯出现,此时他正在休息。

这样的见面,在这种场景下见面,未免让人恐慌。

女孩子说了声对不起后立即离去,但镜头到此却未结束,而是转向男主人公身上主要在其眼睛停留了几秒。

这是一双深邃充满欲望的眼睛,朝着女孩离去地方看着,他或许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而女孩子则心想:能够在有女尸体的房子里安然地休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坏男人。

这也让看电影的观众不禁为这个女孩担心。

导演安排了这样的情景,让男孩子了解这个女孩,第二天洛荷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和其他三姊妹走过落魄不堪的人群,怀中的婴儿啼哭不停,洛荷见到一位哺乳期的妇女并走到她身边要她给婴儿喂奶,托马斯注意到她,镜头也顺着他的眼神移到洛荷身上,她拿出了一枚贵重物品,镜头此时来了一下特写,接着马上被夺去,是一个贵重的有价值的东西。

紧接着,她掏出一条丝巾试图要求让这位妇女先擦一擦再喂奶给婴儿。

但失败了。

从这两个举动让这个男孩了解到这不是一个普通身份的女孩。

接下来继续她们的旅行,看到一群人围观,女孩进去看到了父亲的照片。

晚上,女孩又来到了这里,但刚刚不小心看到一对男女性欲的毫不遮掩让她的心吓了一跳,但他马上镇定下来,走到人多的地方向宣传栏走去,此时,男孩出现在她身后盯上了她,这一系列的情景链接未免不让观众情绪再一次起波澜,女孩子找到爸爸的照片后小心翼翼的撕下,托马斯顺势想抢过看那是什么。

洛荷紧紧攥着藏在身后,此时将观众心里的那种担忧与恐慌提到最高点,女孩被男孩按到墙上,男孩想侮辱女孩,女孩挣扎着逃脱了。

第三天发现昨天晚上那个想对她下手的男孩子在他们身后正大迈步向他们走来,女孩下意识地带着小伙伴们加快脚步,而男孩紧追不舍,镜头的切换,节奏的加快,让观众的恐慌与担忧随着增加,这个男孩究竟要干什么,女孩子能否摆脱他的穷追不舍?晚上了,婴儿吵着,女孩只好抱着他边走边唱着歌哄着,一路走到小路上,镜头里出现一双男人的脚,那个白天紧追的男孩出现了,这是第四次两人独处,女孩顿时神经绷紧,但还是很勇敢地向前走着,步子越来越小,哼唱的声音也越来越小,走到男孩跟前,此时,镜头顺着男孩的眼向女孩抱着的婴儿移动,因为女孩的哼唱,婴儿安稳地熟睡着。

然后女孩转身离去,这一晚什么也没发生。

他们走到路边,美国兵的车子经过,结果他们遇到麻烦了。

美国兵询问他们的父母并要求拿出证件,洛荷不知所措,这是,紧跟在后面的托马斯声称是他们的哥哥拿出证件。

终于,此事了结,他们还坐上了美国兵的车一起乘上了一段距离。

此后,带给洛荷的更多是恐慌,她由于过度劳累晕倒了,当她苏醒过来时,她的眼前是一片这样的情景:镜头充当女孩子的眼睛,一条条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她眼前放了一只鱼缸,上面还漂着几根水草。

外面是粉红的花朵与青葱的绿叶交织的树林。

这样的场景让观众顺着女孩子的心变得舒适,和谐。

但紧接着女孩来到大伙儿身边,看到那个坏心眼的男孩正给大伙儿吃东西,警惕性顿时再一次从心底产生,节奏加快,气氛变得紧张。

接着再一次吊起了观众的情感,这次是男孩托马斯与女孩洛荷的独处,女孩子尖锐地指出男孩子的身份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男孩子很冷静,却把手伸向了女孩子的双脚,并慢慢地往上,女孩子的裙子被慢慢捋起,这一幕让女孩心里一颤,退后。

男孩的眼里充满了对异性身体的渴望,这不禁让观众心里为女孩担忧。

接着来了特别的一幕,晚上兄弟姐妹们睡觉时,女孩睡在最左端,依次是婴儿,妹妹美泽,双胞胎兄弟和那个男孩,双胞胎兄弟中的甘特似乎很喜欢这位帮了他们大忙的哥哥,正跟他聊着天,但镜头移向了这个男孩的脚,他正试图将腿碰着女孩的脚,女孩心里恐慌着,观众随着女孩的心绪移动,男孩还顺势将手伸过来,抚着女孩金黄色的头发,这到底是爱上了这个女孩,还是仅仅一种色的诱惑?女孩的心紧紧揪着,一夜都不敢睡。

似乎,每个晚上这个男孩都让这个女孩提心吊胆。

终于,有一天,女孩在看父亲的照片时,男孩走了进来,这是解救后第二幕独处的场合。

女孩对他的到来有点害怕,她牢记自己的身份,但又已深陷爱河,她平静地走到男孩跟前,将男孩的手伸向自己的下方。

男孩似乎得到莫种满足,将头深深地埋在女孩的膝盖里,女孩给了他一巴掌。

这似乎是对当时父亲对母亲之间的举动不解与困惑,对大人们男女之间的那种性欲向往找到了答案。

但也可以知道女孩与男孩之间已有了一点点信赖。

在接下来的一幕中,两人的情感在心灵上达成了默契。

他们来到了河边,需要渡河到对面去,女孩只好去找船,她看到一艘船后向岸边的船夫借船,但船夫却示意要女孩身子要求,女孩无奈之下看到了他,他就站在船夫后边,此时镜头在两人的眼神中进行镜头切换,眼神交流下,女孩绝望地开始解开衣扣,船夫开始做动作,眼神盯着男孩,此时镜头出现男孩捡起一块石头狠狠地向船夫脑上砸去,两下,船夫倒地。

女孩吓呆了,男孩见此情景,赶忙过来将女孩颤抖的手轻轻移开,将一排衣服的扣子从下往上依次扣好。

这时,观众揪紧的心豁然了,这个男孩是好的,他是真心对这个女孩有好感,但他并没有对女孩有侵占的意思。

过河的一幕,男孩面对着大伙们坐着划桨,两人的眼神交流再次通过镜头切换表现,男孩深情地看着女孩,表示她没有必要为了一艘船而这样做,女孩低下头,男孩再次:这样做不值得。

马上到岸边了,大伙儿一个接一个经由男孩的手接到岸上,此时,女孩脸色难看,似乎不堪重辱,抱着婴儿向河中走去,潜入水底欲自尽,男孩赶紧游入水中,救出两人。

此刻,两人的感情到了相互依靠,深深信赖的程度。

到了汉堡边界,甘特在一次突然跑出去迎接为他们找食物的哥哥时被人用乱枪射中,当场死亡,这让姊妹们伤心不已。

男孩子要离去了,女孩子洛荷此时对他的情感达到了最高潮,女孩子几次拉着他不许他离去。

男孩子流下眼泪,同意留下来和大伙一起上了火车。

最后一幕:男孩子要下车了,即使钱包丢了还是心灰意冷地要走了,他去与洛荷告别,此处再次镜头特写男孩坚定的眼神在洛荷身上许久,两人对视,没有说话,男孩看着着女孩停留了几秒,然后擦身离去。

女孩赶紧走到车门处目送,男孩消失在人群中。

这样一段爱情没有结果,只有永久的回忆。

长久以来被单向强势洗脑的这个女孩,洛荷,在这场苦难的旅途之后,她虽没有生理意义上的破处,心理上却已饱经风霜,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成人,不再是以前那个单向思维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

而火车上突如其来阴差阳错的分离,则像一首哀婉的歌,仿佛在说一个事实——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帮你一把。

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直面死亡的恐惧和亲人的消亡,此番经历让洛荷措手不及,又不得不适应。

片尾,回到安逸环境里的洛荷,面对外婆对她如往日的礼仪要求,洛荷感到愤懑,她将卧室里的小瓷鹿统统砸碎的场景,仿佛在宣告着覆水难收的事实,经过这场战争,任何人都再也回不去过往了。

洛荷在此番经历后从激进的思想洗脑中解脱了出来,将内心对这个被她视为犹太男孩的爱转化为一种思想的深沉、情感的成熟。

以理性、仁爱之心看待他人,不管这个他是纳粹人,还是犹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