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失业及其解决方法摘要:失业问题在社会现象中是普遍存在的,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尽管失业总是存在,但是如何降低失业率,让更多的人找到合乎自己意愿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本通过对失业问题原因分析探讨解决失业的方法以求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
关键词:失业原因解决方法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
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
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一、失业的衡量(一)失业的含义美国劳工统计局把16岁或16岁以上的人看为成年人。
如果一个人前一周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有酬工作,这个人就被当作就业者。
如果一个人暂时被解雇,正在寻找工作或等待新工作开始的日子,这个人就是失业者。
如果一个人不属于前两类中的任何一类,这个人就是非劳动力人口,例如全日制学生、家务劳动者或退休者。
劳工统计局把劳动力定义为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失业率定义为失业者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
(二)中国失业率统计现状目前,中国官方惟一定期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它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
近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小幅攀升态势。
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底为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达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4.6%以内。
许多学者认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失业率这一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指标,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有人称真实的失业率应为8%,有人提出20%,还有人提出30%的惊人数字。
因此,有关各方都呼吁中国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率调查制度并定期发布调查失业率,使这一调查成为中国劳动力就业与失业基础统计信息的基本来源。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分析(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1.城镇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集中表现在城镇。
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最高的是1952年(13.2%)。
198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1985年降至1.8%。
1986—199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 2.9%之间徘徊。
199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3%,1997—2000年均为3.1%,2001年陡升至3.6%,2002年我国2002年城镇失业率在9%左右。
根据国际上的较为流行的划分标准,失业率在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9%以上为失业问题严峻型。
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城镇失业问题已相当严峻,城镇真实失业人口也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2008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大概是9.4%2.经济波动,周期性失业存在从1982~1989年,在这个经济周期中,1984和1985两年是峰顶,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3.6%和13.5%,到1985年,工业增长率高达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8%。
而这两年的城镇失业率分别为1.9%和1.8%,恰恰是这个经济周期中失业率最低的两个年份;1989和1990是谷底,诸多指标接近零增长,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和4.8%,这两年的城镇失业率分别为2.6%和2.5%,是这9年中失业率最高的两个年份。
一个经济周期从1990年开始,在1992年达到高峰后开始下落,GDP增长率从1992年的14.2%逐渐降为1998年的7.8%,在这个周期中各个年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从1992年到1998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失业率在总体上是逐渐上升的;在这个周期的峰顶1992年失业率最低,为2.3%。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据IMF预测,2009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为负5%到0。
可见出口企业、行业的失业现象将更加严峻。
3、新增就业压力大全盘考虑就业压力,除了上述失业人数外,还要加上新增就业压力。
我国现有人口若人口自然增长率按 1. 1%计算,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按50%计算,则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
由于“十五”期间为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实际上城乡每年可能会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将进入劳动大军。
4.失业的影响失业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效率优先的原则;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衰退中的第一二产业挤出的失业劳动力满足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有利于劳动力人口的迁移流动,从而完善动态、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此外,失业危机引发的竞争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但是,失业同时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和非经济成本,给失业者以及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和体能的压力,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影响和威胁社会稳定。
(二)我国失业问题原因的探究1.我国人口众多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形成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
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必然后果。
既然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后果,那么,过剩人口的矛盾是否构成现代甚至未来社会的一个死结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源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经济学含义是指由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中的效能和效率表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
总之,生产力是针对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为了生存和生活得更好而生产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而言。
从实践中看,也正是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导致了相对过剩人口现象。
那么,我们面对的问题实际是:人类现有的物质生产能力可以充分满足、甚至超过人们的物质需求。
而且,这个物质生产系统需求的人力远小于全社会能够提供人力。
一句话,现有技术条件下,一部分社会人口的生产即可满足社会全体人口的物质需求,多余的人口怎么办?很显然,由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而显得多余的这部分人口,如果停留在单纯从社会的物质生产领域寻找出路,不仅效果不大,而且由于其必然伴随的物质资源的过度消耗也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唯一可行的途径是,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开辟这些人口的用武之地。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与物质生产需求的过剩人口,而不是对于所有人类活动的过剩人口。
2.科学技术进步,淘汰大量劳动力由于技术进步使劳动者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在工种、技术、知识上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业现象。
新的科学技术要求劳动者掌握操控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进行生产,而那些不适应科技革命,无法跟上技术进步,胜任不了新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必然会进入结构性失业队伍。
3. 产业结构改革导致失业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产业结构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移动,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人们的就业结构也相应变化。
经济高速发展加剧了结构失业的程度。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是2%,最辉煌的60年代到70年代达到4%。
根据经验,在这个增长率条件下,大概要两代人完成一个消费层次。
因此,就没有技术性、结构性失业这一问题。
但当经济增长率达到6%, 7%的时候,就有一些麻烦了,但麻烦并不太大。
年轻时候学到的先进技术到年老退休时正好差不多就用不上了。
而我们现在是9%, 10%, 11%的年经济增长率。
每8年翻一番,第5-8年就过一个消费层次,所以产品更新速度、技术更新速度、工艺更新速度在半代人中就完成了。
这就是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它以科技进步与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并进行配置。
在经济现实中,我们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效、利润和发展机会。
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
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也必然导致失业人数的增加。
三、失业的解决方法和建议(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来讲,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者减税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8年末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我国经济一度出现衰退危险,失业率出现猛涨迹象,此时政府提出了“四万亿扩内需的政策”,在外需萎靡的情况下力保内需,维持了总需求的基本不变,成功实现了经济的“保八增长”,也将失业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这便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成功例子。
宽松的货币政策则通过央行实现,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准备金要求率、降低贴现率、规定较低的利率或者在公开市场上收购有价证券等方式向市场提供足量的流动性,加大货币的供给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总需求,这在短期内对于刺激经济非常有效。
我国央行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降低了准备金率以及基准利率,同时大量发放信贷,也是较为成功地拯救了下滑的经济以及攀高的失业率,当然目前楼市高企、资产泡沫严重的问题也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也需要治理。
(二)实行工资补贴政策提高福利对于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其最终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其雇佣成本,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其雇佣成本即工资率时,企业停止雇佣工人。
而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不变时,降低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就可以相应提高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然而工资具有向上调整的刚性是由经验所证明的铁律,将工资率调低将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因此,针对特殊人群的工资补贴政策就成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劳动力需求的一种手段。
政府在一定范围内针对特定人群(如下岗工人、长期失业者、低收入家庭等)给与一定的工资补贴或类似的政策补贴,能够降低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增加其因减少支付工资总额而获得的利润,从而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
(三)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