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小文-语言的起源

杨小文-语言的起源

语言起源的解释从大自然到动物,再到人类的语言继承杨小文提要索绪尔认为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随意性的,但反对观点一直存在。

笔者统计对比2499个常用现代汉字的口形特征,发现语音的口形倾向于模拟语义。

另外,自然界、动物界和人类的信息交流一脉传承:光线、声音、气味等信息媒介是原型,动物的肢体语言继承了原型;人类的口腔发音继承了肢体语言,进行口腔“拟声”和“拟象”。

原型不是口腔发音的唯一解释,口腔发音替代原型的解释方法,使语音与语音相互链接成系统。

语音和象形文字一样,都继承了事物的特征。

关键词统计口形特征原型继承模仿精度肢体语言象征弥补代表解释一、前言索绪尔之后,许多语言学者讨论过音素的象征性。

语言学家叶斯泊森(Otto Jesperson)指出元音[i]有“小”、“弱”、“次”、“快”等意念。

陈澧在《东塾读书记•小学》一文中说:“‘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

”朱晓农认为高元音倾向于表示“小”和“亲密”,而低元音则相反。

①显然,随意性观点和音义联系的现象矛盾。

朱文俊在《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一书中转述了一些观点:“发音器官的肌肉只不过把这些姿态微缩化罢了,如‘卡’就是以舌根在喉部的收缩呈现物体的受阻状”。

②对2499个常用汉字统计后发现,[见附录]汉字发音的口形倾向事物特征:这些汉字中,1067字含圆唇音,其中71字含明显“圆形”意义,占6.7%。

另外1432字不含圆唇音,其中20字含明显“圆形”意义,占常用非圆唇音字数的1.4%,见图表1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非圆唇音含中含圆形意义的字占1.4%圆唇音中含圆形意义的字占6.7%另外一种算法:明显含有圆形特征的常用汉字约计91字,其中圆唇音计71字,占78%。

非圆唇音20字,占22%。

见图表2可见,圆唇音比非圆唇音要“圆”得多。

另外,具有“几何圆形”特征的汉字是:圆、环、圈、球、珠、柱、弧、曲……,它们都是圆唇音。

它们英文翻译为:圆circularity 、round ;环annulus 、loop 、ring 、tach ;圈circle 、enclose 、fold 、loop、ring ;球ball 、globe 、orb 、sphere ;珠bead 、pearl ;柱columniation 、mast 、pole 、post ;弧arc ;曲bent 、crooked ;旋转circumgyrate 、circumrotate 、circumvolve eddy ;轮wheel 、annulus 、ring ;滚roll 、trundle ;共计33个英文单词,除去重复出现的loop,ring,annulus,ring 。

剩余29个,其中含圆唇音的18个,占62.1%。

笔者认为语音的口形和语义之间存在表1所示的“口形拟象”关系:其他唇的突出前后共鸣腔大小发音时间大小圆语音的口形其他远近、前后范围大小速度距离大小圆事物的特征表1(语音的口型拟象)为得到更多口形拟象证据,又对2499个常用汉字中的反义字进行了口形比较。

首先从中挑选出所有的反义字,然后整理出意义有“大小对应”关系的反义字共计56对。

以这56对为总数进行统计,发现其中41对反义词符合口形拟象规则,占73.2%;有11对反义字的口形特征不确定,占19.6%;有4对反义字的口形特征和字义相反,占7.1%。

见图表3二、从大自然到动物,再到人类的语言继承1、大自然的语言:客观媒介携带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虽然是比喻说法,但比喻的基础是两者的相似性:人类诉说时,借助声音媒介对异体的刺激传递思维,异体因媒介的刺激而接受思维的传递。

自然物“诉说”时,借助辐射、分子挥发等媒介对异体的作用传递信息,异体因媒介的物理或化学作用而接受信息传递,似乎“听”到了“诉说者”的语言。

“大自然语言”的“语法”是各种媒介在时空上的排列和变化等,与事物本体的存在密切相关。

无论本体内部的各部件之间,还是本体和外部的异体之间,都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规则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经验在语言中的投影”。

功能语言学所说的像似性和连续性,说明了人类语言的语法从大自然原型中孵化的继承关系。

2、动物的语言:主观行为暗示意图。

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动物理所当然拥有大自然的语言,并以主观行为影响部分交流过程。

动物意识到本体信息对异体的影响,以及本体对信息的控制时,就尝试以控制信息的方式间接影响异体,甚至诱导异体获得特定的、或者错误的信息。

于是,动物继承了大自然的语言原型并将其发扬为工具。

该工具用于异性之间、捕食和逃生过程、以及争夺异性和食物等资源的争斗中。

3、人类的语言:符号声音交流思想。

作为高级动物,人类当然拥有动物的语言原型,并将其发扬为系统。

通过比照可知三种语言由原型层层孵化出继承者的一脉传承关系:表2(大自然、动物和人类的语言继承关系)三、重现和模仿中的价值继承,代表被原型解释1、特征和价值的继承,模仿的精度和方式。

事物具有特征和实体,动物和人类接受特征的感官刺激而理解实体。

感官刺激有正价值,一是快感,二是认知。

获得重复刺激是追求价值持续的方式,但痛感等负价值除外。

如:听之悦耳,再听,使快感持续;观之不解,再观,实现认知。

行为重复能使刺激再现,重复就是模仿本体行为,模仿就是重复异体行为。

用不断重复的动作使快感持续,可能是音乐和舞蹈中节奏的原型。

18世纪法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卢梭就认为音乐的旋律和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复制和模仿不能100%再现原型。

继承者和原型的区别长期积累,最终体现了现代语言学中索绪尔等人强调的随意性特征,而存留的共同点则最终体现了另一些人所强调的必然性特征。

拟声词对自然声音的继承成了争论焦点,因为模拟工艺限制了继承的完整性,许多人依然否认继承关系,也有人认可继承性,却认为拟声词不是符号。

模拟的精度和成本矛盾。

就继承的完整性来说,纸上谈兵不如军事演习,军事演习不如实战,但从成本考虑则相反。

提高精度的方法包括提高某一特征的模仿精度,通过有限量变实现;也包括添加对其它多种特征的模仿途径,通过质变实现突破。

拟声词对声音的模拟是单一的,但动物的模拟常用多种途径。

比如蜜蜂的模拟行为:著名的蜜蜂舞蹈语言模拟了实际采蜜时的声音、方向、动作、花粉气味等特征。

弗里希(Karl von Frisch)自1915年开始与其学生和同事进行了50多年的试验研究,发现蜜蜂以舞蹈方式指示它的同伴饲料源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气味、饲料丰歉等信息。

蜜源与蜂巢的距离和舞蹈动作的快慢有直接关系。

距离越近,舞蹈过程中转弯越急、动作越快;距离越远,转弯越缓,动作越慢。

很明显,蜜蜂舞蹈中的“时间耗费”特征和实际采蜜过程中的“时间耗费”特征完全吻合。

两个半圆拼成的“8”字舞当中直线朝着蜜源,而弧线动作是两次直线动作的承接。

图1(蜜蜂的8字舞蹈示意图)2、声音和动作在肢体语言中的角色变化。

动物利用振动和声音表达自己的存在并恐吓对手、或召唤异性与家人。

母鸡召唤小鸡,婴孩召唤父母,都强调自身的存在,并暗示期求。

附加了声音暗示的现实操作行为就是动物最初的语言,此时继承与原型重叠,而声音仅仅用来暗示和说明肢体行为附加了语言交流功能。

最早出现的纯语言肢体行为应该是用简单的预备动作代表和象征自身复杂的整套行为,从而减少体能的消耗。

当本体要驱赶异体时,刚刚作出极少开头动作,异体依经验逃走,本体没必要做完其余动作,并逐渐获得经验:小的预备动作可以代替整套驱赶行为,可节约体能。

所以雄性动物争斗时,简单的象征行为就可以暗示实力而判定胜负,避免了两败俱伤。

猴王通过呲牙,耸耳等古怪动作表示要发怒。

这就是动物行为的所谓“礼仪化”。

肢体语言的简化降低了能耗和风险,其充分条件是简化后能理解;必要条件是原型遗失或受到肢体语言的威胁。

动物语言的简化,增加了理解失败的可能。

为了提高精度,可复原肢体动作或强化声效,而后者的几率更大。

(不选择颜色和气味,是因为高级动物的声音可随意控制。

)肢体动作能耗大,主功能不是交际;声音能耗小,且只有交际功能。

动物语言的简化和精度弥补过程迫使声效逐渐强化以弥补精度不足,并逐渐由配角上升为主角。

面部表情应该是在这个阶段成为辅助语言并逐渐丰富起来的,它伴随口唇和眼部运动,在生理上有利于参与交流和观察,可控性逐渐增强。

声音和动作在肢体语言中的角色变化过程和其他某些语言起源的学说是吻合的,在这个阶段,不论是感叹声、劳动号子、还是喊叫和唱歌,都作为肢体语言的一个局部,召唤了观察者的注意力,并逐步替代了肢体动作的语言交流功能。

3、代表和解释随着经验积累和概念的形成,根据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认知主体可以借助联想实现主观复原:从单一特征到实体;从局部到整体;从实体到相关的其他实体。

对于认知主体而言,特征、局部、残体、其他痕迹等相关物与对应的实体之间存在“代表”关系。

筷子和碗相关,也和手指相关,还可以和仿造的假筷子相关。

牛头可代表牛,指纹可代表人……,继承者可代表原型。

只有浓缩了原型关键特征的典型代表物才更具有代表性和区分度,牛头比牛血更具有代表性,人脸比人手更具有区分度。

根据事物的特征和相关性,协助异体借助已知经验和联想理解实体就是解释。

解释的方式就是在主观上让事物的结构复原和位置归位,复原是内部解释,归位是外部解释。

通过实体特征和部件组合可实现解释。

比如用五官的组合解释面部;通过实体外部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也可以实现解释,比如用女人解释男人,或者用人和女人解释男人。

还可以用外部相关事物解释,比如用筷子解释碗,用鞋子解释袜子。

最后,还可以用偶然相关事物解释,比如在某处偶然打碎了碗,恰巧旁边有棵树,由于印象太深刻,就可以用这棵树解释碎碗。

继承者和原型的解释关系更明确,而且解释和继承互逆。

假老虎模拟真老虎,真老虎解释假老虎,复杂的高精度的模仿物解释简单的低精度的模仿物。

在肢体语言中,整套行为解释小小的预备动作,而后者继承前者。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上,常用图片替代对应的汉字,这就是用高精度的图片来还原和解释低精度的汉字。

4、解释的发生和改变因听者的经验不足,简化的语言无法被理解,会导致交流失败。

如果不愿放弃交流,就得补救,说者只好重复交流或者用原型解释。

当重复交流失败而原型不可用时,就得不断尝试其它的解释方法,各种相关物也有被利用的可能,且存在解释成功的概率。

那些偶然成功的经验被积累和交流,促进了语言的非原型解释方法。

通过对事物的各种解释都可以实现对它的认知,而人类对于语音符号的解释方法在不断变化和转移。

肢体模拟语言被它所象征的整套行为所解释,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太多的自然对应关系。

如果两种相关的事物本身可以互为解释,对它们的两种相关的模拟也可以互为解释,比如模拟的男人可以解释模拟的女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