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考:刚才我们已经会用7的口诀进行求商,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2)教师:启发学生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并让学生在不断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3)小结:说一说怎样用口诀求商。
(三)拓展延伸⒈计算下面各题思考: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2. 解决问题:拔河比赛(1)观察图片,掌握数学信息(2)分析数量关系,提出数学问题(3)独立解决:①获胜队员每人能得几本书?②失败队员每人能得几本书?3.电影院每票8元,一共有40元,能买几票呢?教学后记(1)独立计算。
(2)说说每一题所使用到的口诀。
2.独立完成,观察特点,找出规律(1)学生独立完成(2)教对答案(3)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体会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
)3.比一比,看谁算的多?(1)比一比,在同一时间看谁对的多?(2)汇报结果,给又对又快的同学发红旗。
4.小兔过河,比一比谁是最快的(3)小结:看来一句乘法口诀,既可以计算2个乘法算式,又可以计算2个除法算式。
3.算一算、找一找(1)指导同学们先算一算算式得数,再找一找他的口诀朋友,然后用线连接起来。
(2)小结:看到除法算式,可以用口诀朋友帮忙计算;看到口诀,还可以找到他的算式朋友。
真棒!(三)拓展延伸数学小精灵请大家猜一猜,他带来一些口诀,不过这些口诀都藏在数中,图中了,看谁的眼睛最亮,一下就找到口诀朋友。
1.7、56、8中找到口诀和算式朋友。
2. 在图中找口诀和算式朋友。
3.在线段图中找口诀和算式朋友。
4.在图形中找到口诀和算式朋友。
5. 数学小精灵请大家解决问题,牛奶,可乐,果汁,一瓶多少?哪种最便宜?3瓶可乐多少?你想买什么,买几瓶,请你的同桌算算多少?教学后记教学课题【第四课时】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法。
2.通过不同题型的练习,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熟练程度和准确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有趣的情境中建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准确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母案子案(一)情境导入1.复习:请学生背诵7、8、9的乘法口诀(背完后,教师鼓励学生倒着背一次)2.口算:出示40页第1题,说说计算每一题用的哪句口诀。
3.引入:同学们真棒!不仅计算正确!还能准确的说出每道题用的哪句口诀!今天我们继续在计算的练习中,巩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法。
板书:除法计算练习课(二)探求新知1.四种运算综合复习:教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了呢?加法运算、减法运算、……教师:当四则运算一起出现的时候,你们能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吗?大屏幕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左起第一个依次作答,其他同学判断正误。
9×9= 54÷6= 56+4= 46+37=63÷7= 35-7= 8×7= 32÷8=48÷8= 0×9= 56÷7= 49-30=8+10= 27÷9= 54÷9= 72÷8=45-9= 5×5= 23-2= 6×8=教师:同学们,通过这组题目的练习,你有什么要提示大家的吗?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结:同学们注意,在计算之前,一定要看清运算符号,确定是哪种运算之后再进行计算。
2.动笔练习:老师:同学们的表达的非常清楚,又会算,又会说,下面请大家动笔计算下面几道题,需要注意的是,每写完一列,都要停笔坐好,举手示意老师的同时,用眼睛检查自己计算的结果。
(练习教材41页第8题。
)①指导学生拿出练习本,对教材41页第8题,抄写算式逐一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每写完一列就停笔坐好并检查。
②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书写格式,以及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
③思考:鼓励同学们边写边思考这些算式用了哪些乘法口诀,思考用这些口诀还能解决哪些除法算式?④提升: 教师示42÷6=7 运用的是“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这句口诀还能帮我们解决42÷7=?这样的算式!⑤表述:请举手的同学读题说答案,并鼓励学生声音要洪亮、表达要完整。
(本大题有四列小题,分四次进行,教师每次巡视一组同学,进行订正、指导。
)小结:请同学们说说书写时注意什么?认真、仔细、“等于号”要用尺子……(三)拓展延伸1.播放动画:钓鱼。
教师:同学们,下面有几条小鱼,它们的身上都有不同的算式,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对应的钩子吗?①计算:带领学生计算小鱼身上的算式,并找到对应的钩子。
②思考:为什么有一条鱼找不到自己的钩子呢?2.表格练习题:计算:请同学们打开教材40页第5题,与同桌两人一起仔细观察表格,然后两人合作把答案写在书上,看看哪一对小朋友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教师:等待学生完成后,请学生回答。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播放买电脑动画。
(一)情境导入1.情境:42页例题。
2.观察: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中都有什么容?你从这幅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3.引入: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图片中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那么56元到底能买几个地球仪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用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观察图片,根据生活情景获取数学信息。
①指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情景图。
②教师:商店的货物可真不少啊,有小毛绒玩具,有地球仪,有小汽车还有皮球。
③思考:哪一件商品是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系呢?④教师:对了是地球仪!这位小朋友去商店是为了买地球仪,其他的玩具都是干扰我们思考的项目,和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没什么关系。
(2)分析问题,确定数量之间的关系,列式解答。
①思考:一共有56元,总数就是56,要买地球仪,我该怎么计算呢?出示图片分析过程:②提示:同学们,你们看,一个地球仪是8元,也就是说每个地球仪都是8元,总数是56元,每一个又是8元,这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提示:对了!我们找到56元里面包含多少个8元不就行了吗?③列式:什么样的算式能够找出:总数56里面有多少个8呢?板书:56÷8=(3)计算:①复习:好了,谁知道56÷8该如计算呢?用哪句乘法口诀?②单位和答题:单位名称(个),答题要完整:可以买7个地球仪。
板书补充完整:56÷8=7(个)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4)小结:同学们请注意,知道了总数56,和每份数8,求份数也就是每份数的个数的过程,要用除法。
板书:总数÷每份数=份数2.练习(1)出示买小汽车的情景图。
①看一看:小朋友的头挡住了小汽车的价格,我们该怎么样才能知道每辆小汽车多少呢?②想一想:24元和6辆汽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刚才我们知道了总数和每份数,可以求得份数,那现在情况有什么变化了吗?出示提示图片:③说一说:24元是总数,6辆小汽车是份数,我们能求出什么?用什么样的算式?板书:24÷6=4(元)(三)拓展延伸⒈小朋友吃药。
图34你是怎么帮助这个小朋友的?2. 课本43页第3题:3. 二年级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一等奖的奖品是54本故事书,二等奖的奖品是72本。
比赛结果一等奖有6人,二等奖有9人。
(1)一等奖的同学每人可得多少本故事书?(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学后记教学课题【第六课时】解决问题练习(1)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份数、每份数、总数的含义,并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分析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份数、每份数、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将生活中问题分析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母案子案(一)情境导入1.复习:口算43页1题,一个一个的回答,其他同学判断:2.分析:这些算式都用到了哪些乘法口诀?3.引入:看来同学们对表除法的口算掌握的已经很熟练了,今天我们继续让这个好朋友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师:两个小朋友在去电影院的路上迷路了,通过准确的计算就能帮他们到达目的地,我们快快来帮帮他们:1.走迷宫:43页第5题:(1)快来帮帮这个迷路的小朋友吧!①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②教师:什么叫“商是下一步算式的除数?”③思考:用不用把每道题都算出来呢?④教师: 我们边算边走吧!2.43页第2题:电影院买票(1)分析情景:两位小朋友历尽千辛万苦,来到电影院,你们来看看,他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①找一找:你从图中都能获得哪些信息?②想一想:72元和一电影票8元有什么关系?③提示:对了,72元是总数,8元是每电影票的数也就是每份数。
我们知道了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应该用什么样的算式?板书:总数÷每份数=份数(2)列式计算: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帮助两位小朋友解决问题的,这样列式的道理是什么?②算一算:列好算式后我们就要利用表除法进行计算了,说说你用的哪句口诀?教师:对了,就是“八九七十二”,这句乘法口诀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同学们你们真棒,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帮助了这两位小朋友!3. 43页第4题。
买完电影票,两位小朋友又来到了商店,快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块来看看都有哪些问题:(1)买6块手帕,需要多少?引导:6块手帕是每份数还是分数呢?(2)用36元可以买几个茶杯?引导:36元对于买茶杯来说是什么呢?(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三)拓展延伸1.游乐园动画: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吗?需要多少辆碰碰车呢?2.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有关份数、每份数、总数的问题吗,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3.你们愿意挑战稍难一些的题目吗?教学后记教学课题【第七课时】解决问题练习(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说理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母案子案(一)情境导入1.情境: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拔河比赛中也有数学问题呢!2.观察:出示主题图(表除法二10jpg)从这幅图中知道哪些条件?还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条件?(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2)负队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3)每人获得的本数一样多吗?差几本?2.探索解决问题的法(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