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题名称:济源市碑子村美丽乡村概念规划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现状综述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界定。
一些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基于对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的不同理解,探索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实践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
早在2008 年,浙江省安吉县就立足县情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用10 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被一些学者誉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1.1 国内美丽乡村研究综述1.1.1 理论研究在国内美丽乡村的建设经验共同特点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给外人观赏的,不能仅仅以城市人休闲旅游养生为目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
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上,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
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一切,美丽乡村建设要形成多元参与机制。
(2)规划引领,项目推进。
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并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
第二,做到规划因地制宜。
第三,尊重群众意愿。
第四,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3)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
无论是浙江的永嘉县、安吉县还是江苏南京市的高淳区、江宁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中都体现了乡村经营的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达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1.1.2 国内案例研究(1)安吉县安吉县是一个典型山区县,经历了工业污染之痛以后,1998 年安吉县放弃工业立县之路,2001 年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2003 年,安吉县结合浙江省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在全县实施以“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为内容的“两双工程”,以多种形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工业污染、违章建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突出问题,着重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固废处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河沟池塘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创建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安吉县于 2008 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计划用10 年时间,通过“产业提升、环境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把全县建制村建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特点是以经营乡村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安吉立足本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茶产业、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业和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仅竹产业每年为农民创造收入6 500 元,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农民每年白茶收入2000 多元,休闲旅游每年人均增收 2 000多元,各占农民收入的 13.5%左右。
(2)永嘉县浙江省永嘉县以“环境综合整治、村落保护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城乡统筹改革”为主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以“千万工程”为抓手,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全县通过推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立面改造、广告牌治理、田园风光打造、高速路口景观提升等重点工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以古村落保护利用为重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
对境内 200 多个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俗风情村落进行梳理、保护和利用。
对分散农村居民进行农房集聚、新社区建设,推进中心村培育建设,从而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布局。
三是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积极挖掘本地人文自然资源,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养生保健产业,加快农村产业发展。
四是以城乡统筹改革为途径,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通过“三分三改”(即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民过上市民一样的生活。
永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人文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人口和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
1.2 国外乡村建设的研究综述乡村建设的根本就是为了实现工农协调、城乡统筹。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美、英等国的城市化带动模式、日本的中介组织推动模式、韩国的政府推动模式、德国的农村工业化模式等等, 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
日、韩两国在新村建设的初级阶段以硬件反哺为主, 重点是提高固定资产装备水平, 加速农村建设, 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基础; 高级阶段则是采取软、硬反哺相结合,以软哺为主的方针, 政策导向放在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组织水平, 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
面对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进程,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在探索实践着可以替代传统模式的城市化模式, 归根结底就是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市化。
其中, 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民众的广泛参与、体制保障与革新以及中介组织的培育等是各国乡村建设得以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1)政府的推动与扶持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就是政府将工业剩余转化为财政收入, 而后以发展政策的方式注入农业。
所以,“反哺”本身就是政府行为。
(2)体制的保障与革新国家对原有工业倾向性的、对农业歧视或者剥夺的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革新和完善以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这也是政府作用在制度领域的又一体现。
(3)民众的参与与自援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不能本末倒置,这是众多国家乡村建设成功的关键诺曼·厄普霍夫等人研究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成功经验后指出, 政府、非政府和私营(以赢利为目的)机构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各自都存在局限性,这意味着在改善农村生计和农民生活质量上,它们无法充当唯一的依靠。
(4)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国外农村合作社已有近200 年的历史,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2 国外案例研究(1)以韩国为例,研究其乡村建设的经验。
韩国于 1970 年开始的新村运动,至今有近 40 年的时间,其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新村运动在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韩国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发展中国对其经验更是尤为重视,如越南、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纷纷派出考察团赴韩国学习和考察,并建立了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我国新农村建设可以借鉴的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①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韩国新村运动的开展、扩大及将整个运动推向高潮都是在政府引导下进行的,政府在资金、政策、制度等各方面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政府的引导下可以克服分散决策时间长、成本高等弊端。
而且也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更好的把握发展时机。
政府的积极参与对整个新村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韩国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支持。
②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韩国的新村运动的发起最初是以官方为主导,到了 1981 年逐渐演变为民间自主型运动,有学者认为新村运动的精髓之处在于它是一场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是这场运动的主角。
新村运动的主体即实践者始终是农民,且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给农民带来实惠。
同时,也正是因为激发了全体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整个国家和国民的精神面貌,才使得新村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最后发展成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并最终取得巨大成效。
政府在引导、扶持、带动农业及农村发展的同时要始终突出农民的勤奋、向上、自立、互帮互助的意识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注重文化建设在新村运动过程中,思想启萌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处于重要的地位。
在农村,每个村都建有村民会馆,通过讲课、讨论、培训等形式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农民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公民意识,引导农民树立勤劳俭朴的生活理念。
村民会馆还经常向村民展示本村的蓝图设计及发展计划,让每个农民都加入到本村的发展建设中来,使广大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
同时,农民通过积极参加村民会馆的各项活动,提高了农民团结一致、共同为本村的发展做贡献的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政府注重对农民自身素质的教育,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的技术,并形成了独特农民教育理念,即使农民具有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还设立了专门的农业技术学院,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方面人才,为农村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日本乡村建设的经验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日本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等的投入力度,无论是在第一次乡村建设还是在第二次乡村建设中,这一点都有所体现。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但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还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对于吸引一些非农产业进入农村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同时,基础设施这些硬件的改善,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
可以说,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②立足于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在造村运动中最有名的,各国纷纷学习的就是“一村一品”运动,笔者认为在整个日本乡村建设中,最有特色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发展农村的特色产业,从而使农村依靠本地资源发展起来,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日本在一村一品运动中的主要做法有: 1、因地制宜,开发农村特色产品2、大力发展“1.5 次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所谓 1.5 次产业,是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通过这个生产活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③重视农民教育要想使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不仅要有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农民的力量,提高农民的素质。
日本在建设农村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农民教育这方面,政府建立了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体系,还有专门的农业学院,在民间有各种培训机构,再加上农协,形成了多层次覆盖面广的教育网络,政府还经常在农村开办免费的补习班,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开阔了农民的眼界,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