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安塞腰鼓

14安塞腰鼓

课题:14、安塞腰鼓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背诵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生命的律动。

(多媒体投影:课题、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生谈感受)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生词
2、读课文过关
3、谈预习收获,质疑
4、分段,理清层次
三、合作探究
有人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

是啊,就像空气中本来包含着氧气一样,人的心中本来就蕴藏着激情,蕴藏着力量,一旦遇到火种,便会不可阻遏地燃烧起来。

那么,就让《安塞腰鼓》在我们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
㈠自学提纲:
1、“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震撼自己心灵的句子,谈谈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二)自学、讨论交流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红豆角老南瓜”说明吃得不好,吃得粗糙。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
完全全的生命。

尽管那里是落后的,但落后是暂时的,有这种生命能量在,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终有一日会突破迸发!
安塞腰鼓引起了山崖的回响、观众的共鸣,艺术与自然、心灵融合为一,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这鼓声。

艺术净化了、升华了人的心灵。

一切欲望得失都被略去了、遗忘了。

人还原了人之本性,找到了人生活的最佳状态──反璞归真、原始纯粹的精神状态。

2、“好一个梦幻与生活的动静结合!”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

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眼前又是新的一天,新的世界,充满新的希望。

多媒体展示填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三)、分声部演读
领会了内涵,必然能更投入地朗读。

让我们尝试一下分声部朗读(一
名女生读开头、结尾;“好一个安塞腰鼓!”全班齐读;其他段落男女生齐读交替穿插)
(四)练习背诵
八、拓展思考
1.阅读主题学习丛书
2.西北富裕之后,那里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力量磅礴
生命激荡
情感与艺术的结合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悟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
在组织教学中,可以把握这样一条设计思路:1、了解腰鼓,欣赏我下载的安塞腰鼓视频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课文,
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3、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课前,要求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为了检验预习效果,请大家浏览课文,快速地画出表现安塞腰鼓场面特点的语句和表现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句子。

此外,大家有什么疑问可提出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