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南开大学版)修订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南开大学版)修订版

推荐精选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目录(依定义分类)

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个体

第三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交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九章 人际沟通

第十章 侵犯和利他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群体

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

应用

第十三章 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二)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三) 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的定义

综上定义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 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

(二) 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

(三) 群体心理

(四) 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答案: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

(一)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二) 效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

(三) 信度

推荐精选 三、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

(二)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三)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四) 档案研究法

四、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

(一) 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被试者的偏向

(二) 伦理问题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二、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三、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第二节 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社会学理学

二、 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一、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霍妮、弗洛姆)

二、 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赫伯特·布卢默)

三、 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霍尔、班杜拉)

四、 社会认知理论(勒温、海德、纽卡姆、凯利)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

一、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 社会化的种类

(一) 儿童期的社会化

(二) 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三) 成人期的社会化

(四) 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三、 社会化的内容

(一) 政治社会化

(二) 道德社会化

(三) 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因素

一、 遗传因素:基本特征、男女性别、单胎还是多胎

二、 社会环境因素

(一) 社会文化

(二) 家庭: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三) 学校

(四) 同辈群体

推荐精选 (五) 大众传播媒介

(六) 计算机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 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

(一) 弗洛伊德的观点:本我、自我、超我

(二) 艾里克森的观点(将人生发展分为8个阶段)

二、 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水平6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三、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四、 正常成熟论(格塞尔)

五、 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

六、 解释理论(乔治·米德、科赛洛)

第五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 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三种成份: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二、 自我意识的内容

(一)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二)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三)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四) 现在的自我、可能的自我

三、 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一、 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一) 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觉分化、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二) 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 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三、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 社会经济地位

(二) 社会文化环境

(三) 家庭

(四) 角色扮演

(五) 他人的评价

(六) 参照群体

第三节 自我过程

一、 自我评价

(一) 社会比较

(二) 自我估价

二、 自我增强

(一) 向下的社会比较

(二) 选择性遗忘

推荐精选 (三) 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四) 缺陷补偿

(五) 自我防御性归因

(六) 自我设障

三、 自我表现

(一) 自我表现的原因

(二) 自我表现对社会互动的意义

第四节 自我的认知表征

一、 自我图式

二、 可能自我

三、 自我不一致

第六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 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二、 社会认知的特征

(一) 选择性

(二) 互动性

(三) 防御性

(四) 认知的完型特性

三、 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 图式的含义和分类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分类: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

(二) 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帮助记忆、帮助自动化推论、增加信息、包含情感、启动效用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一) 仪表的认知

(二) 表情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

二、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 认知者因素

(一) 原有经验

(二) 价值观念

(三) 情感状态

(四) 认知偏差:光环作用、相似假定作用、类化原则、积极偏见、隐含人格理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二、 认知对象因素

(一) 魅力

(二) 知名度

推荐精选 (三) 自我表演

三、 认知情境因素

(一) 空间距离

(二) 背景参考

第四节 印象的形成

一、 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 一致性

(二) 评价的中心性

(三) 中心特性作用

二、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一) 平均模式

(二) 增加模式

(三) 对上述两种模式分析(加权平均模式)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 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二、 维纳的归因理论

三、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四、 凯利的归因理论(三度理论)

五、 归因偏差

(一) 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二)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三) 忽视一致性信息

(四) 自我防御性归因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 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 态度的定义

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存心理状态。

(二)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二、 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情感、行动

三、 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分

(三) 态度与价值观

(四) 态度与信念

第二节 态度理论

一、 强化论观点

(一)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度布)

(二)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希尔苏姆)

(三) 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 认知论观点

(一) 紧张缓解理论研究(费斯汀格)

(二) 归因理论的研究

(三) 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霍夫兰德)

推荐精选 三、 功能理论(卡茨、史密斯):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认识的功能;价值表达的功能

四、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科尔曼):服从、认同、内化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一、 量表法

(一) 等距量表(瑟斯顿)

(二) 总加量表(利克特)

(三) 语义分化量表(奥古德、苏西)

二、 问卷法:开放式、封闭式

三、 投射法

四、 行为观察法

五、 生理反应法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 态度的形成

(一) 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家庭、同伴、团体

(二) 个体的学习: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模仿与观察学习

二、 态度的改变

(一) 劝说宣传法:传播者的特性、信息的传播、被劝说者因素、情境因素

(二) 角色扮演法

(三) 团体影响法

(四) 活动参与法

第五节 偏见

一、 产生偏见的原因

(一) 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二) 社会化

(三)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二、 偏见产生的结果

(一) 自我实现预言

(二) 性别角色

(三) 疏离

三、 偏见的消除

1. 消除刻板印象

2. 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3. 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4.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 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特征:个人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二、 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一) 亲和需要:恐惧与亲和需要、焦虑与亲和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