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第六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13
二、消费者的权利





5.依法求偿权 6.依法结社权 依法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7.接受教育权(也称获取知识权) 8.获得尊重权 获得尊重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 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9.监督批评权 监督批评权,是指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 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7
案例:
0290.经营者以低于成本价销售下列商品的行 为,哪些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A.销售鲜活商品 B.销售有效期限将到期的商品 C.销售积压商品 D.因清偿债务,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8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


9、搭售行为,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违背购买者的意愿 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的行为。 10、强迫交易行为(又称限购排挤行为),是指公用企业 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为排挤其他经营者 而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的行为。


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关键是捏造并实施散布虚伪事实 的行为,即商业诽谤。在客观上能否直接造成损害竞争 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后果,无关紧要。 6、串通招标投标行为,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
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 手的公平竞争。
4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


7、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而 进行的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 有奖销售:(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2)利用有奖销售的办法, 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3)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 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前两种属于禁止性有奖销售,后 一种属于限制性的有奖销售。
6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


8、低价倾销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 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商品。”其特点,经营者必须具有以排挤竞争对 手为目的的故意和以亏本为前提销售商品。否则, 不能认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有下列情况 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1)销售鲜活商 品;(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 压的商品;(3)季节性降价;(4)因清偿债务、转产、 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11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消费者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是指为了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 服务,由国家从专门法律确认其主体地位和保护其消费权益 的个体社会成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 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消费者保护运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产生 消费者保护运动最早发源于美国。1881年,人类历史上第 一个消费者协会在纽约成立。1898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全国性消费者组织-美国“全国消费者同盟”。 狭义的和典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个应属1986年日 本制定的《保护消费者基本法》,以后许多国家都相继制定。 我国,在1984年4月,成立了全国性消费者组织-“中国消 费者协会”。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0
二、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形式



我国反垄断法所规制垄断的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 (一)垄断协议 我国《反垄断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 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我国《反垄断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 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 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三)经营者集中 第二十条 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1)经营者合并;(2)经营 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 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四)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 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限定 交易、地区封锁等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12
二、消费者的权利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的具体权利包括: 1 .保障安全权 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 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知悉真情权 知悉真情权,或称获取信息权、知情权、了解权,是指消费者 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自主选择权 自主选择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4.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 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 行为。
15
三、经营者与经营者的义务



(二)经营者的义务 6.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务 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 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 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 瑕疵的除外。 7.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 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 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 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 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14
三、经营者与经营者的义务



(一)经营者与经营者义务概念 经营者,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商业性 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经营者义务,经营者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以满足和实现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需要的责任。 (二)经营者的义务 1.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 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4.不作虚假宣传(与消费者的知情权相对应) 5.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 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5
案例:

ID(5388):某商厦开展有奖销售活动,其公告中称:本次活
动分两次抽奖:第一次一等奖8名,各奖彩电一台(价值 4500元);第二次一等奖3名,各奖录音机一台(价值 2300元);第一次获奖者还可参加第二次抽奖。对此事 的以下判断中,何者为正确? A.开奖不允许分两次进行,该商厦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 B.可以两次开奖,但最高奖的总值不得超过5000元,该 商厦构成不正当有奖销售 C.可以两次开奖,因每次的最高奖励额未超过5000元, 属正当的有奖销售 D.是不是正当有奖销售,应取决于最后抽奖结果是否出 现一人连续两次中一等奖
18
(二)消费者须向特定一方提出赔偿请求的




第三十五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 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 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 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消费者在接受服 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 第三十六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 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 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第三十八条 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 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 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 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 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 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 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 19 偿责任。
3
二、不正当竞争行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违法 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5、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 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
16
三、经营者与经营者的义务


(二)经营者的义务 8.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 消费者的人身权是其基本人权,消费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 不受侵犯。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 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9、标明经营者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第二十条 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10、承担“三包” 和其他责任的义务。 第四十五条 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 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在保修 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 退货。 对包修、包换、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 更换、退货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
17
四、赔偿责任主体和责任归属


(一)消费者可向任一方提出赔偿请求的 第三十五条 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 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 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 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第三十七条 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 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 可以向违法经营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 的持有人要求赔偿。
第六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 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