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 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 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2.老子的思想
一、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世间万物都有自然规律。世间万物 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老子的思想
一、老子
相传老子晚年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说: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是我柔软的舌头还在。”
2.孔子的思想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仁政,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22..孔孔子子的的思思想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2.百家争鸣概况
三、百家争鸣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 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发展了老子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2.百家争鸣概况
三、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 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三、百家争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 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2.百家争鸣概况
三、百家争鸣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 的思想家、教育家。
再见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 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百家争鸣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
2.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 分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 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反映了战国时代大 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 写照,彰显了当时中国人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论语·为政》
2.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zxxkw
1.百家争鸣的背景
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竟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 ,失士则亡之秋也。 ——《孔从子卷二·居卫第七》
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崩溃,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2.百家争鸣概况
三、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聚众讲学,研讨学术, 著书立说。因观点不同相互辩论,相 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史 称百家争鸣。
以柔克刚 朴素的辩证法 无为(与世无争),不够积极,有消极的一面。
1.孔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年鲁国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已所不欲,务施于人。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设
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2.孔子的思想
材料一: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 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 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 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 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一、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做过周朝 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 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 价很高。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著作 《道德经》(又名《老子》)留世。
1.老子其人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 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 经》,并分为81章。被誉为万经之王。
稷下学宫论战想象图
2.百家争鸣概况
三、百家争鸣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 ,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 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主张 “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互伐 兼并、残害生命。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提倡节俭。
2.百家争鸣概况
新课导入
领域 经济上
政治上
新的现象 铁制农具的发明与推广 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 西周以来,井田制开始瓦解 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地位下降 诸侯势力开始崛起,开始争霸和兼
并 部分诸侯想文化之变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1.老子其人
冉雍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
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2.孔子的思想
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 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