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PPT课件
颜元
• 以实学代理学。 • 培养能经世致用的人才,改变理学所造成的种种弊病,实现其富国
强兵的政治理想。
苏格拉底
• 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 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
•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 • "美德即知识"。
《学记》
• 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 论著。
• 《礼记》中的一篇 •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 《学记》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
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 及同学之间关系
孟子
• 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 •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中具有“
善端” 。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培养大
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作成《论语》。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 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 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 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 的趋势。
柏拉图
• 《理想国》 • 通过教育获得真知,洞察理想的世界 • 教育要培养”哲学王” •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 • 把人分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 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
• 《政治学》 • 在教育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
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的 尝试 • 教育是国家的,每个公民都应受到教育(公民不包括奴隶)
教师资格证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中外著名教育家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制度 四、教育目的 五、教育研究方法
一、中外著名教育家
•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 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J1)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在欧洲,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 (即从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约2000年;在我国,从公元前6世 纪到公元19世纪末(即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约2500年。
第三篇 性格的道德力量 第一章 究竟什么叫做性格 第二章 论道德的概念 第三章 道德性格的表现形 式 第四章 性格形成的自然过 程 第五章 训育 第六章 训育特殊性的考察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贡献:
建立了一种以教育目的为基本导向的理论模式。 • 第一: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 • 第二:第一次为教育学找到了它的科学基础; • 第三: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
丈夫) • 内发论代表
荀子
• 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教育作用论,即“化性起伪”。 • 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 • 外铄论代表
董仲舒
• 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为上品,认为这是天生 的“过善”之性,是其他人先天不可能、后天又不可及 的,指的是统治阶级最上层的比较少数的一些人,如帝 王、周公、孔子一类人物,斗筲之性为下品,他认为下 品无善质,近于禽兽,教化是无用的,只能采用刑法对 付他们。“中民之性”代表万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即待圣王教化后方能成“善”, 但却不可能成为圣人,他们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教育思想基本特点:
(1) 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 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2) 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 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 语体系。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
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从组织机构而言,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
构。
1、生平与著述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全书框架共分为四部分。 “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 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 等;第二部分(14-19章)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 本规律和原则; “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 “学校管理” 。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
• “朱子读书法”
王阳明
• 他认为“理”就是“心”,“心”是无地万物的起源,也是主宰 。“心”即世界,无所不包。“心”与“理”合而为一,不可分 离。世上不存在离开人的主观认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规 律。
• 王阳明的教育作用论,要求人们向内心去寻找先天存在 的道德,以“心学”观点来论证教育作用,让人们把封建 道德看成是自发的而非强制的,内在的而非外加的,使 人更易接受伦理道德的束缚。所以,这种理论是明代中 叶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歪曲的反映。
斯宾塞
• 《教育论》 • 实证主义者 • 功利主义,重科学,轻人文 •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 • 他把人的活动分成五类,依据活动的种类,确定教学内容:一、直
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它要求了解解剖学、生理学及卫生学。二、获 得生活资料,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除了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 巧外,还要掌握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 、地质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外国语知识等。三、种族 保存(即教养子女)的活动。它要求研究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以便正确地实施对儿童的体育、智育和德育。四、履行社会义务 。需要研究历史,研究"自然的社会史",即社会发展的现象。五、 满足兴趣爱好和感情的需要的休闲活动。
墨子
• 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亦,其色亦变。”(“染丝说”) • 工艺技术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军事防御守备教育。 • 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
朱熹
• 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 育两个阶段,说明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教以事”,即培养训练其封建道 德行为习惯,而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明其理”,即在已经获得初步的 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而讲明“义理”。
•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 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 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 为最高道德准则。
•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 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 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 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
时间:文艺复兴以后
创立的标志:
(1) 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 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
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教育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 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 从研究结果而言,已经产生了一些重要的 教育学家,出
之上; • 第四:关于教育过程的许多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教学过程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科学教育学 • 科学教育学之父 • 教育学之父 • 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福禄培尔
• 他的功绩在于详细地研究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幼儿园的教学方 法。
• 《人的教育》
第斯多惠
• "德国教师的教师“ •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 主张"全人类教育“ • 三个原则:即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
乌申斯基
• 《人是教育的对象》 • "俄国教师的教师” • 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等经验学 科逐渐兴起这些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对 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自19世纪 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 学 19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50 年代
梅伊曼
• 1901年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 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
拉伊
• 1908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 其后继者逐渐走上了”唯科学主义道路”
20
世 纪 的 大 教 育 家 杜 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 纪前期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也是美国实用主义哲 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1916年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与柏拉图的《理想 国》、卢梭的《爱弥尔》被认为是人类教育发展的 三个里程碑。
的地位,培根与笛卡儿在现代哲学上的地位相提并论;倘若 各时代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失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 》在,后人便仍可在这一基础上重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