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策动了百万国民党军起义(包括和平改编),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进程,甚至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路线。
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共不仅在军事战场上采取了适宜的战略战术,而且宣传工作也体现了极高的艺术特色和时代魅力。
主要表现在:宣传主体方面,依托健全的宣传组织机构,以严肃科学态度开展宣传工作;宣传内容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宣传策略及方针,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宣传渠道和载体方面,以报刊、广播为主体,其他宣传形式为补充,辐射扩大自身影响;此外,宣传对象方面,通过树立榜样,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永远彪炳史册。
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
早在“开国大典”一个多月之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各有关部门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胡若木、高而公和我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一次又一次地到郊外去采访阅兵式和分列式的演习,并且到参加游行和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农村去了解情况。
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当简陋。
要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机是不能适应需要的。
1940年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期负责技术工作的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把9只喇叭装置在一块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我们把它叫做“九头鸟”,在广场上架设了好几个,把问题解决了。
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朱德总司令阅兵时候,要乘检阅车从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然后再返回广场。
在广场以内的音响问题已经解决,可是,检阅车一开出广场,那边的音响就无
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
工程师黄云想出一个办法,在检阅车的挡风玻璃板上安装一只话筒,在车的尾部安装一上小喇叭,同时在记者和技术员的采访车上安装机器,采访车还要尾随其后,事关重大,要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
我们向指挥部说明了情况,他们很理解让全国人民听到阅兵情况的重要,就批准了这个方案。
在西郊飞机场演习时,,我和黄云乘坐采访车,紧跟着检阅车,朱总司令向受阅部队高呼:“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这些呼应的声音都录了下来。
由于车速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我们录音的长短同样经过了精确计算,准备到10月1日按照程序播放。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
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
俯瞰广场,受阅部队全体肃立,广场的南部站满了各界群众,都在静静地等待着那个庄严的时刻。
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上城楼。
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过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
3点钟,庆典准时开始。
毛泽东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
千千万万的人都聚集在收音机和高音喇叭周围,聆听着首都的声音,热烈庆祝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承担了重任的那个老式话筒,成为一件文物,后来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海内外的亿万听众。
胡若木和我由于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他们应该播出哪一段。
我们四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阅兵工结束后,整个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华灯齐放,光彩夺目。
等候在东长安街和东单一线的群众游行队伍,挥舞着各色鲜花和彩旗,浩浩荡荡,欢呼着通过天安门广场。
正阳门外一阵轰响,五颜六色的礼花飞向夜空。
直到晚上9点20分,庆典快要结束了,毛泽东大声向广场上的群众说:“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
”按照原定的程序,我们在9点25分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整个广播持续了6个半小时。
我们本以为胜利完成了任务,可是,却出现了事前无法预料情况。
聚集在广场南部的群众,高举着鲜花和彩旗,像潮水一般涌到了金水桥边,向天安门城楼上欢呼、雀跃,场景非常热烈。
我们看到,毛泽东等领导人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似乎不忍马上离去,缓步走向城楼的东端,不断地向群众招手致意。
又转身向西走来,从我们面前经过,到了城楼的西端,向这边的群众招手致意,才一同走下城楼。
目睹眼前这种生动的场面,我们四个人都束手无策,而且已经广播了结束语,只好留下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