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武大《GPS测量与数据处理》课件(黄劲松版)
武大《GPS测量与数据处理》课件(黄劲松版)
• GPS网图形设计
– 观测设计(同步观测图形、重复观测次数、观 测参数设置、观测时长要求) – 注意:GPS网无与精度和可靠性直接相关的图 形设计问题(点位观测环境方面的问题除外)
46
网形与GPS网质量的关系①
• 如果假定对应基线向量的质量一样,则在 下面两个图形中,对应各点的可靠性和精 度是完全一样的
– 城市控制网或工矿企业的独立控制网,起算点 的坐标采用上述坐标系中的坐标。 – 全球性的或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时,通常 采用ITRF坐标。
24
位置基准设计①
• 决定位置基准的因素
– 网中“起算点”坐标 – 平差方法
• 确定位置基准的方法
– 选取网中一个点的坐标并加以固定或给以适当的权 (最小约束平差)。 – 网中各点坐标均不固定,通过自由网伪逆平差或拟稳 平差来确定网的位置基准 。 – 在网中选取若干个点的坐标并加以固定或给以适当的 权(约束平差)。
– 精度和可靠性很高
• 适用范围
– B级网
32
多基准站式
• 形式
– 有若干台接收机长期固定在某几个 点作为基准站进行长时间的观测,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接收机则在这 些基准站周围相互之间进行网观测 模式或点观测模式的测量。
网模式
• 优点
– 各基准站间基线向量精度高,可作 为整个GPS网的骨架。 – 其余同步观测图形与各个基准站之 间也存在同步观测基线,图形结构 强。
• 优点
– 扩展速度快,图形强度较高,作业方法简 单。
• 适用范围
– B~E级网
同步图形的扩展
34
单基准站(星形网)式
• 形式
– 以一台接收机作为基准站,连续开机观测,其余接收机在其周围 流动观测,流动接收机之间一般不要求同步。 – 流动接收机每观测一个时段,就测得一条与基准站间的同步观测 基线,所有同步基线形成一个以基准站为中心的星形。
10
GPS测量规范及规程②
11
GPS测量规范及规程③
• 规范的内容 – 国家测量规范的内容
12
GPS测量规范及规程③
• 规范的内容 – 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13
其他规范及规程
• 若暂无与工程相对应的GPS规范时,可参 照与该工程对应的常规测量规范中的质量 要求,然后以此为依据,套用GPS规范
14
点模式
• 适用范围
– B~E级网
多基准站式
33
同步图形扩展式
• 形式
– 多台接收机在不同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 在完成一个时段的同步观测后,又迁移到 其它的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每次同步观 测都可以形成一个同步图形,在测量过程 中,不同的同步图形间一般有若干个公共 点相连,整个GPS网由这些同步图形构成。
测量任务书或测量合同书
• 测量任务书与合同书
– 测量任务书
• 测量单位的上级事业性单位主管部门下达的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文件。 • 常用于下达计划指令性任务。
– 测量合同书
• 由业主方(或上级主管部门)与测量实施单位所签订的合同,具有法 律效力。 •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
• 测量任务书和合同书的作用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黄劲松 武汉大学 测绘学院
©2005~2012. 黄劲松 武汉大学 1 测绘学院
第三章 GPS测量的技术设计
©2005~2012. 黄劲松 武汉大学 2 测绘学院
本章内容
• • • • • • • • 概述 GPS网的精度和密度设计 GPS网的基准设计 GPS网的布网形式 GPS网的图形设计 GPS网的设计准则 GPS网的设计指标 技术设计书的编写
与甲方的关系
• 积极了解甲方要求
– 网的用途及质量要求
• 积极与甲方进行沟通
– 成果内容及形式 – 质检指标
16
2. 精度和密度设计
17 ©2005~2012. 黄劲松 武汉大学 测绘学院
GPS测量的等级①
• 我国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 所规定的网的等级
级别 A B C D E 用途 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全球性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等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地方或城市坐标基准框架 ,区域性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 变测量,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等 三等大地控制网,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等 四等大地控制网 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 测量等
3
1. 概述
©2005~2012. 黄劲松 武汉大学 4 测绘学院
1.1 技术设计及其作用
©2005~2012. 黄劲松 武汉大学 5 测绘学院
技术设计的内涵
• 技术设计
– 依据:GPS网的用途及用户的要求,GPS测量 规范(规程), – 内容:基准、精度、密度、网形及作业纲要 (如观测的时段数、每个时段的长度、采样间 隔、截止高度角、接收机的类型及数量、数据 处理的方案)的具体规定和缺点
– 图形强度弱,可靠性低。
• 适用范围
– 不适用于等级GPS控制网测量, – 可用于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等外GPS测量 。
单基准站式的布网
35
确定布网方案应顾及的问题
• • • • 网的质量要求 所具备仪器的数量 测区测绘基础设施(是否可利用CORS) 网点的分布形态
– 面状还是带状
25
位置基准设计②
• 独立网和附和网
– 独立网
• 采用最小约束平差、自由网伪逆平差或拟稳平差时, 网平差中仅引入了位置基准,无多余约束条件,对 网的定向和尺度无影响。
– 附合网
• 采用约束平差时,起算数据多于必要的起算数据数, 在确定网位置基准的同时也会对网的方向和尺度产 生影响。
26
尺度基准设计
18
GPS测量的等级②
• 我国城市测量规程(CJJ 73-97 )所规定 的网的等级
等级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平均距离 (km) 9 5 2 1 <1 a (mm) ≤10 ≤10 ≤10 ≤10 ≤15 b(10-6) ≤2 ≤5 ≤10 ≤10 ≤20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12 万 1/8 万 1/4.5 万 1/2 万 1/1 万
注:当边长小于 200 m 时,以边长中误差应小于 20 mm。
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 a2 bd 2
19
各级GPS测量的精度及密度要求
坐标年变化率中误差 级别 水平分量/ (mm/a) A 2
相邻点基线分量中误差 级别 水平分量/ mm B C D E 5 10 20 20 垂直分量 mm 10 20 40 40
31
会战式
• 形式 – 多台GPS接收机集中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共同作 业。 – 分批观测模式,即一段时间里所有接收机在同一批点 上进行多天、长时段的同步观测;然后,所有接收机 又都迁移到另外一批点上进行相同方式的观测,直至 完成所有点的观测。 – 有时也被称为分区观测。 – 所有接收机的地位是对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 优点
• 应用
– 界址点、碎部点和低等级控制点(图 根点)
• 工作模式
– Go and Stop – RTK
42
多基准站
• 定义
– 两台以上的接收机(基准站)固定不间断观 测,其余接收机流动观测(待定点间一般无 联系)
• 特点
– 抗粗差能力较差
• 应用
– 界址点、碎部点和低等级控制点(图根点)
• 工作模式
• 测量任务书或测量合同书 • GPS测量规范及规程 • 其他规范及规程
9
GPS测量规范及规程①
• 现有规范、规程
–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年。 –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2001 –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国家 测绘局,1992 – 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国家 测绘局, CH8016-1995 –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建设部, 行业标准,1997 –…
• 技术设计的作用
– 提供了建立GPS网的技术准则, – 项目实施及成果检查验收时的技术依据
6
技术设计的过程
• 确定设计的技术依据 • 进行技术设计
– 精度设计 – 密度设计 – 基准设计 – 图形(结构)设计
7
1.2 技术设计的依据
©2005~2012. 黄劲松 武汉大学 8 测绘学院
技术依据
36
5. GPS网的图形设计
37 ©2005~2012. 黄劲松 武汉大学 测绘学院
GPS网的基本图形
• • • • 三角形 多边形 附合导线形 星形
38
三角形网
• 定义
– 以三角形作为基本图形所构成的GPS网
• 特点
– 优点:几何强度高、抗粗差能力强、可靠性高 – 缺点:工作量大
• 提高图形强度的方法
27
方位基准设计
• 决定方位基准的因素
– 网中的起始方位角 – GPS基线向量
• 确定尺度基准的方法
– 利用旧网中的若干控制点作为GPS网中的已知 点进行约束平差
28
基准设计的内容及原则
• 设计内容
– 平差方法 – 起算数据的类型、数量及分布
• 设计原则
– 满足项目要求 – 结合现有条件
29
4. GPS网的布网形式
垂直分量/ (mm/a) 3
相对精度
地心坐标各分量年平 均中误差/mm 0.5
1108
相邻点平均距离/ km 50 20 5 3
20
精度和密度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