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选择题1、小号音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优美∙B.圆润∙C.嘹亮∙D.低2、《红旗颂》是谁谱写的?∙A.何占豪∙B.吕启明∙C.柴可夫斯基∙D.陈3、《地狱中的奥尔菲》是谁的歌剧?∙A.奥芬巴赫∙B.莫扎特∙C.柴可夫斯基∙D.吕启4、波尔卡舞曲是什么时候传到欧洲?∙A.1835年∙B.1836年∙C.1837年∙D.18385、、古组曲的形式是由几首曲子组成?∙A.一首∙B.二首∙C.三首∙D.四首6、1、海顿一共写了多少首交响曲?∙A.101∙B.103∙C.102∙D.1047、《自由射手》是韦伯在什么时候写的歌剧?∙A.1821∙B.1822∙C.1823∙D.18248、布拉格是哪的首都?∙A.法国∙B.德国∙C.捷克∙D.英国9、清唱剧跟歌剧的最大区别是?∙A.世俗题材居多∙B.宗教题材居多∙C.∙D10、管弦乐小品分为几个类型?∙A.2∙B.3∙C.4∙D11、《五声神韵》改编的作者是谁?∙A.屠冶九∙B.王和声∙C.冼星海∙D.贝多芬12、《走西口》是由谁改编的?∙A.鲍元恺∙B.李婵∙C.吕启明∙D.屠冶九13、指挥为什么用指挥棒?∙A.指挥棒是你手势的延伸∙B.舒服∙C.能让整个舞台的人看见∙D判断题1、大鼓能产生出一种类似于雷声的音响。
正确错误2、《红旗颂》是以木管乐器为主。
正确错误3、、莫扎特是第一位争取自由的艺术家。
正确错误4、波尔卡舞曲是四三拍。
正确错误5、古组曲是以舞曲的形式组成的。
正确错误6、贝多芬受到法国大革命时期乐队的影响在乐队中增加了铜管的使用。
正确错误7、德国作曲家韦伯写过一首歌剧叫《自由射手》。
正确错误8、交响诗主要产生于浪漫主义时期。
正确错误9、“圣乐音乐会”只演唱宗教音乐。
正确错误10、《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用管弦乐队演奏的。
正确错误11、萨克斯不是管乐队中必须的乐器。
正确错误12、《走西口》中偏悲伤旋律居多。
正确错误13、乐队的好坏跟指挥没关系。
正确错误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共11小题,每小题3分,计3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殷(yān)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
B.她梦想到盛(shèng)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C.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nián)在铜胎表面上。
D.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sì)的。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得知我还必需回渡假村,她楞住了。
B.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俱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C.归来时带着几份鹊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D.丈夫从实验室回来时,孩子们已经做完功课睡觉了。
3.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世(累:连续)勤能补拙(拙:笨)B.睿智(睿:锋利)越俎代庖(庖:厨房)C.绵亘(亘:延续不断)扪心自问(扪:摸)D.自诩(诩:夸耀)自惭形秽(秽:丑陋)4.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贵族老爸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杳无音信。
B.过去有些园名,可以望文生义,如梅园,它的特色是梅。
C.在孩子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的心悦诚服。
D.赚钱是每一个生意人众望所归的事。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但它能和平结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B.好的立意,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用心提炼、体验、思考和观察。
C.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
D.人物的塑造,要经过摊牌打磨的过程,才能创造出鲜活的形象。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②我察觉到,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新的东西,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③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④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的、令人难受的,要死时的绿光。
⑤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A. ④⑤①②③B. ④②①③⑤C. ①③⑤④②D. ①④②⑤③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是对荷花君子品格的赞美。
B.朋友告诉他,下一个节目是配乐诗朗诵“相信未来”。
C.我要提醒两点。
第一、遵守纪律;第二、注意安全。
D.胡班长:“能坚持住吗?你?”8.下列关于中国作家作品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雅、颂是《诗经》普遍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B.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C.四幕话剧《雷雨》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D.《致橡树》表达了诗人舒婷对母爱的赞美。
9.下列关于外国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
B.列夫·托尔斯泰是18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
C.《一碗清汤荞麦面》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D.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形象。
10.下列名句与作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孔子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柳宗元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村。
——林则徐11.在火车上,如果甲误坐了乙的座位,下列乙对甲的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A.你怎么坐我的位子?B.起来,这座位是我的。
C.同志,你坐错位子了。
D.对不起,你看看我的票,是不是这个座位?二. 现代文阅读理解(共14小题,每小题3分,计42分)材料1①“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遭遇了原子弹袭击。
核爆之后,生命绝迹。
然而,几棵银杏树却在核瀑区域存活了下来。
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还有一些树种也能够抵挡原子弹的巨大杀伤力。
这些树木到底有什么法宝呢?②原子弹具有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以及放射性污染四种威力巨大的杀伤手段,前三种是主要的。
面对这三大威胁,树木确实有些“独门功夫”。
③原子弹爆炸会产生摧毁力巨大的冲击波。
对树木而言,自然界中风灾的威胁与冲击波有几分相似。
与可以选择躲避的人类和动物不同,没有移动能力的树木只能正面对抗风灾所带来的冲击,从而赋予自己独特的抗风能力,那就是依靠地下庞大的根系固定躯干。
因此,当冲击波撞来时,减小了被掀翻的概率。
此外,树木本身的优良弹性,对冲击和震动的吸收能力,也是对抗冲击波的重要助力。
④与冲击波相比,光辐射对树木的杀伤力要致使得多。
由核爆产生的超强辐射光,可以将中心周围数公里内的可燃物迅速点燃,剧烈的燃烧甚至能产生上千摄氏度的高温。
而树木的燃点通常只有250℃左右,因此很容易被点燃烧毁。
燃烧所造成的破坏还会波及树木的地下部分——在原子弹爆炸中心周围约7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没能发现任何树木重生的奇迹。
那些在光辐射下存活的树木,除了距离中心相对远一些外,更多是依赖于某种程度的幸运。
残垣断壁对强光的遮挡、特殊地理环境对燃烧的隔断,都能为树木从光辐射中“逃生”增加一丝侥幸。
⑤与冲击波和光辐射相比,在空间上几乎没有杀伤死角的早期核辐射,反而是树木最不畏惧的威胁。
早期核辐射在原子弹爆炸的最初几十秒内产生,会大量杀死人体细胞。
相比之下,植物对核辐射的耐受能力就要强不少,□□不仅植物体有再生能力,植物细胞的再生能力也非常强。
通过快速的细胞分裂,被杀死的植物细胞可以迅速得到补充。
在正常环境中,这种快速补充也是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例如,植物柔软的须根需要在泥土中生长,新细胞生长的速度必须超过被泥土磨损的速度,才能使根系得以伸展,植物才能及时获得足够的水、营养物质以及牢牢的固定。
人类对于这种能力早就有所认识,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的就是植物的再生现象。
⑥除了复制得快,植物细胞还有另外一个“绝活”——每一个细胞都携带了植物的全套遗传信息。
完整的信息使得植物细胞除了能复制自己以外,还有能力制造出其它类型的细胞。
所以,□□某种类型的细胞全部被核辐射杀死,其它细胞也可以填补上损失,而在人体内,只有少数干细胞才具备这种“全能性”。
⑦由于拥有高超的智慧,人类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定位为这个星的主宰者。
相比那些“低等”的草木,人类在自己制造出来的灾难面前竟是如此脆弱。
面对这样的反差,我们应该有所感悟,对自然多一份尊重,对和平多一份珍惜。
(摘自《新发现》2011年7月号,作者山要,有删改)12.依次填入⑤⑥段□□里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即使B.所以尽管C.因为即使D.因为尽管13.下列对③段说明顺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逻辑B.工序C.时间D.空间14.下列对④段说明中心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核爆光辐射比核炒菜冲击波的摧毁力大。
B.核爆光辐射对树木的杀伤力是致命的。
C.地下的树根会被核爆光辐射造成的剧烈燃烧所摧毁。
D.树木可以从核爆光辐射中“逃生”。
15.下列不属于⑤段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的一项是()A.下定义B.比较C.举例子D.引用16.下列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并列B.总—分C.总—分—总D.分—总17.下列给这篇文章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A.银杏的生命力B.核爆炸的威力C.树木的灾难D.坚强的树木1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银杏具有抵抗核爆冲击波的“独门功夫”。
B.早期核辐射对树木的威胁比核爆冲击波更大。
C.每一个植物细胞都携带了全套的遗传信息。
D.人类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不如草木的。
材料2一个人的阅兵式陈绍龙①进山时天响睛,到了山里觉得天阴了下来。
树高,草深,藤多,我仿佛置身迷宫,分不清南北。
②那天,我进山去采访“护山老人”。
老人是退伍军人,在山上种树看树,且一待就是二十年。
林场让他退休,他却不愿下山。
是什么魔力让他一人守着一座山?③山脚杨树多,高外是水杉,山顶外多是马尾松。
④看我点烟,同行的向导赶紧让我把烟掐了。
山里不能有火,老人能闻到烟味的,要是那样,老人会把我们轰下山。
⑤真的不知道老人在哪。
向导说老人在山上有三个“家”,“家”也只是石头垒的房子,白天老人不会待在“家”里。
我担心这次采访会扑空,向导要我们留意周边。
老人随时都会出现,却又有“云深不知处”的神秘。
⑥山路崎岖,荆藤“好客”,每走一步,我们都得十分小心。
⑦果然不顺,我们去老人的两个“家”都扑了空:向导说,我们在山腰处歇一会儿吧。
十多里的山路让我大累,喝点水,我靠着一棵树昏昏欲睡。
忽然,一阵清晰的《解放军进行曲》飘进了我的耳里,以为是梦。
⑧是真的。
“快看!快看!”向导眼尖,发现了坡地开阔处的老人。
老人离我们并不远,十多米的样子,只是隔着浓密的树,我一时没有发现。
⑨老人穿的黄军装已经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