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8大方法一、多方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反映。
孩子的思维,一般随着动作的发展和语言的产生逐渐地萌生、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妈妈要善于让孩子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社会中去观察。
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妈妈应该从何入手呢?妈妈要通过观察测试,弄清孩子在思维发展方面的现状,辨别哪些是要鼓励他们继续发展的优势,哪些是要帮助他们尽早克服的缺点。
妈妈要学会对孩子提出合适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孩子运用思维。
科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从提问开始的,没有问题,思维就不能起步。
妈妈要耐心面对孩子的提问,孩子的好奇是求知的表现,不要因为孩子问过多的“为什么”而觉得不耐烦,也不要一听到孩子的提问就马上给出正确答案,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寻找出正确答案。
妈妈要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坚持训练。
思维其实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强有力的训练。
特别是在起始阶段,要进行反反复复不间断的强化训练。
因为大脑细胞只有在不断的反复刺激下,才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一定的信息通道和网络。
一旦形成了这样的网络,家长即使不再强制,孩子也会轻松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中去。
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还需要妈妈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想问题,例如,妈妈在讲完故事后,可先问问孩子:“你有什么地方不懂?”“有什么想问一问?”然后,围绕孩子提出的问题,引导孩子回忆故事内容,进行讨论,发现答案。
二、呵护孩子珍贵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非常珍贵,它是孩子探求知识的动力所在。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行为是小孩子得到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
”通常来说,好奇心强的孩子一般创造性也比较强。
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在孩提时代都有极强的好奇心。
只有对事物好奇才可能去积极地想象,才可能去进一步探究,才能出现新的发明和创造。
有些妈妈总说自己家孩子特别调皮,是个破坏大王,让人生气又头疼,其实这样的妈妈完全没必要生气,反而应该高兴才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一块贵重的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孩子打了一顿,陶行知先生当即说:“可惜了,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
”好奇心强的孩子往往会表现为:问题比较多,总是寻根问底;喜欢拆东西,总想找到内部的秘密。
家里若有一个如此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当妈妈的真应该万分高兴才是。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妈妈应该这样做:妈妈不要用批评、不耐烦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应用简单、浅显、适于孩子接受的语言给孩子讲解基本的道理。
妈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当场解答,最好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方法讲解,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回答。
如果孩子的问题妈妈自己也不懂,应坦白地告诉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问题很有价值,以后会更乐于思考和提问。
不要轻视或嘲笑孩子提出的问题,应尊重并鼓励孩子多提问题。
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引导孩子从小事、细节中受到启发,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让孩子自己探索问题。
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应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妈妈千万不要说出“以后再说”、“别没完没了地问,玩去吧”、“笨蛋,自己想去”等不适宜的话。
经常与孩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
可以和孩子多逛逛游乐园、动物园等,户外活动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精神的好环境。
针对他好奇的事物,去图书馆借几本相关的书或作为礼物送给他几本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会逐渐减退。
妈妈应尽可能地带孩子去参观、游览,让他们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新朋友,使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不灭。
三、开发孩子的右脑功能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又称为“思维脑”、“学术脑”,引导着语言、逻辑、数学、顺序、符号、分析等的运用,善于把复杂的事情条理化;右脑又称为“艺术脑”、“创造脑”,它引导着韵律、节奏、图画、想象、情感、创造等因素,它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原动力。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孩子的左脑通常比右脑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开发,而智力的最佳发展状态应该是左右脑共同开发。
就创造性而言,右脑的开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因此,妈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和开发孩子的右脑:刺激指尖法。
开发右脑,国外学者主张从儿童做起,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他将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
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
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练习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
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益智玩具是开发右脑的最佳工具。
益智玩具主要以拼插、组装、游戏等活动形式为主,通过儿童自己识图,按照图示来组装,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也是启发孩子进行右脑思维的一种形式。
借助外语开发右脑。
美国神经外科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童话故事是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开发的最佳方法。
童话富于幻想,可以启发孩子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联想一个个活生生的场面,这就需要形象思维能力。
体育活动法。
如每天跳上半小时的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地让左手、右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
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
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会或多或少地摆脱固有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观看体育比赛,也能够锻炼孩子右脑,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每一次惊险的镜头,都会给孩子的右脑带来一连串的富于魅力的想象,这就是观看体育比赛对右脑产生的良性刺激的结果。
借助音乐的力量。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
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
此时,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
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电脑游戏机也是锻炼孩子右脑的好工具。
家长可为孩子选择一个以图形为主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玩电子游戏会使右脑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锻炼。
下棋是锻炼右脑类型识别能力的好办法。
孩子在下围棋或象棋时,其侧重点不是思谋招数,而是要记住棋盘上那星罗棋布、犬牙交错的“形状”、“态势”。
锻炼孩子努力记住棋盘上厮杀的局面,这对于孩子的右脑将产生很好的刺激。
可以让孩子眺望天空,观看天空中的云朵。
渐渐地,孩子就会感觉到云朵的立体形象和立体层次。
带孩子参观花展、盆景展、绘画作品等展览,观赏自然风景,让孩子直观、整体地欣赏作品或风景,尽情地陶醉其中,也有利于活化右脑。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童年时代的达尔文极为普通。
学生时代,达尔文依然不引人注意他在学校里没有获过奖,在体育上也从不出色。
对于任何相信人的智力固定不变的人,又有谁会想到,极其普通的学生查尔斯·达尔文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呢?尽管如此,成年后他最终还是展现了杰出的创造性。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达尔文出生在一个富裕并且开明的中产阶级家庭,接受了很好的早期教育。
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否则父母、子女任何一方的特殊感或优越感都会对其家庭成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产生心理上的隔膜或“代沟”。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孩子的思维与想象会处于被禁锢的状态,以致缺乏创造的动机。
父母情绪多变、喜怒无常,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稳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窒息孩子创造智慧的火花。
妈妈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解放孩子的嘴,使其能谈自己喜欢的话题;哪怕是错误的、幼稚的甚至略带破坏性的也不必有所顾忌。
要解放孩子大脑,使其自由想象,不要因为和所谓的“正确答案”有出入,就轻易否定孩子的创造和思考。
某一年级小学生在选词填空的题目中写“小鸟在草地上欢快地歌唱”,老师给判为错,因为正确答案是“愉快”。
而妈妈则告诉孩子,他没有错,“欢快”选择得更为恰当。
孩子因此很受鼓舞。
妈妈对孩子“有所创造的期望”会使孩子逐渐体会到创造气氛的激励,产生创造的愿望和创造的动力。
妈妈应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即拥有丰富的刺激,允许自由游戏的环境。
不要因为怕孩子把房间弄脏、弄乱,怕孩子打破东西,而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让孩子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的双手得到释放。
不要强迫孩子看他不感兴趣的东西,使其有机会看自己想看的事物。
拓宽孩子的生活和经验范围。
把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使其自由支配,享受快乐时光。
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首要因素。
”要使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完善的、良好的发展,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绘画最易诱发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孩子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续编故事结尾与仿编创造诗歌,是创造力的高标准体现。
德国诗人歌德的母亲,自歌德2岁起就对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对歌德以后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剧作家起到重要作用。
游戏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动之一。
妈妈应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动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
跟随成人劳动或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
想象不是无源之水,必须要有一定的对社会和外界的认识和感受,孩子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而跟随成人活动会让孩子获得很多经历。
丰富感性认识。
要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尽量扩大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形象的储备。
社会调查、参观、游览、欣赏影视歌舞、读书,都可以扩大形象储备。
练习比喻、类比和联想。
比喻、类比是想象力的火花。
经常打比方,可使孩子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微妙之处,使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就会由此点燃。
六、教孩子学会独自思考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这是一个沉重的笑话,但并非对中国学生的毫无根据的讽刺和挖苦。
30年前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女子乒乓球队队员朱迪和她的中国朋友聊天时曾谈起:她的孩子14岁那年,学校要求孩子采访自己的家庭成员,写一篇关于家庭历史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