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谱 序

谱 序

谱序
天有文志,地有兴图,国有历史,家有族谱,自古皆然。

族谱又称家谱,谱牒。

它记载着本族发源、生息,播衍的无始无终的过程。

是一家一族的生命史,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是后世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祖尊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家就是由二千多个姓氏家族单元组合而成。

族人通过清明会相互认识,寻根溯源及祖训家规的教育后,就会敬祖宗,懂礼义,合睦相处。

家族合睦,邻里和善,社会才会和谐。

这就是国家恢复传统节日和家庭办清明会的真正目的。

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李氏源于嬴姓。

李氏远祖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五帝时代,血缘始祖皋陶(音昌姚)是黄帝子孙颖顼帝(音专须)的重孙,生于公元前二十二世纪。

是东夷部落联盟首领。

与尧、舜、禹齐名。

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其后裔历经舜、夏、商二十六世均为掌管司法的理官。

仅管皋陶之子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为“嬴”姓,但后裔仍沿用以官为姓,即“理姓”。

其后裔理征沿袭了祖上刚正不阿的禀性,直谏而惹怒商纣王被杀,理征的儿子理利贞逃到今河南境内,靠树上的果实(当时称木子)充饥活命。

由此“指树为姓”改为“李姓”,定居于苦县(《新唐书·宗室世系》)即今天的河南周口市鹿邑县,是李姓的发源地。

李利贞的后裔老子(即太上志君李耳)是第一个在正史中有记载的李姓,加上他的历史文化地位,被李氏奉为始祖。

李耳,字伯阳,号老子,宋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生于公元前
五世纪春秋初期周平王时代,与春秋末期的佛教始祖孔子(孔丘)齐名。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诬谋反自杀的那一年,忽然辞去东周朝(首都洛阳)藏书史之职,骑青牛向西而去,经过秦国大散关时(今陕西宝鸡西南)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然后出关而去,从此不知踪影。

《道德经》也称为《老子》,只是一篇五千字的短文,李耳把宇宙发展的自然法则命名为“道”,这就是道家学派的起源。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缔国人涪陵入蜀,在大邑鹤鸣山学道时,受严群《老子指时》的直接影响,著《老子想尔注》一书,首次提出“道教”这一名称,这在鹤鸣山、青城山等二十四治创道教,奉李耳为道教始祖。

河南鹿邑县是李氏的发源地。

理利贞指李为姓后定居于此。

虽然今天的鹿邑县已无法找到理利贞的生活痕迹,但他的裔孙李耳却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迹。

其中太清宫(老子祠庙)在鹿邑县东五公里外的太清宫镇。

东汉修建时称“老子祠”,“太清宫”一名是唐玄宗李隆基钦定的。

一、迁徙:《史记·老子传》对老子的后代记载的十分清楚,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宗子注、注子宫、宫之玄孙假,李假汉文帝时为官,李假之子李解为胶西王王昂太傅,居住在齐地。

又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第八世孙李昙战国时迁居秦国和赵国。

长子李崇住陇西郡守,封南郑公,居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成为陇西李氏始祖;李昙的四子李玑居赵国(今河北邯郸)成为赵郡李氏始祖。

赵郡李钉后来涌现出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林甫、李佳裕和文学家李阳冰。

陇西李氏从李崇开始,世代为官。

其子李徭为狄道侯;其孙李信任秦
国大将军,封陇西侯。

李信的后人西汉“飞虎将军”李广和儿子李淑、李敢,孙子李陵都是汉朝有名的将军。

到十六国时,李广的第十六世孙李高建立了西凉国,定都甘肃敦煌,八年后迁居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境内)。

李高的八世孙就是大唐帝国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

大唐王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李姓作为“国姓”,也是最尊贵的姓氏。

所以唐朝也是李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李姓人口自然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陇西李氏家族经大唐王朝发展后,子孙开始向全国播迁。

据《百家姓寻根游》介绍:“陇西李氏自唐祖起有三次南迁,播散于豫、闽、粤等地”。

又据我氏现存家谱介绍:“我氏祖先唐祖居长安,迨唐末,迄宋迁江西吉安大和,由宋及元迁湖北汉阳”。

陇西李氏,唐代诗仙李白曾以李氏人多族旺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宋朝时期,李姓约56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的第二大姓。

主要分布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等省,这四省的李姓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

明朝时期,李姓约51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5%,排在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山西、江西、山东三省。

二十世纪末,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李氏人口已达95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9%,为全国第一大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三首。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迁徙:
第一次发生在周末秦祖。

自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止,历时254年;
第二次发生在三国末至隋祖,从公元265年至公元581年,其间经历了西晋、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历史324年;
第三次发生在唐末宗初。

从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其间经历了五代十国,唐朝53年;
第四次发生在明末清初,由于连续三十多年的战乱导致四川饥饿瘟疫流行,人口锐减。

从硝烟中崛起的满清王朝,为治愈战争的床上,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颁布:“各省贫代携家人入川省,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颁布“入籍四川刘”。

凡他省氏人在川垦黄者,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并发给入川者白银,男八十两、女四十两。

(摘自嘉庆《四川通志卷64》)。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移氏运动“湖广填四川”。

历史战争多由及发生在此方。

究其根底,是此方的突厥、回讫、吐蕃、满等游牧氏族,因资源缺乏,为了自身的发展以致南侵掠夺。

战乱时期,外寇入侵,国内群雄四起,诸侯各据,占山为王,相互杀戮。

光五代十国期间大大小小的皇帝就这四十一个。

战争是残忍的。

但最受其害的还是百姓。

为了生存,只能背井离乡,群迁南逃。

我氏祖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唐末由陕西长安(今西安市)南迁江西吉安,宋末元初迁湖北汉阳(武昌、汉口、汉阳合称武汉),再迁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三官堂。

其间我氏入川始祖朝祖公在府城县中武通士,名初洪武年间入川任职,出住四川建昌镇总
兵(建昌今西昌市)后置其四川资阳。

我氏祖籍虽也原属湖广,但早“湖广填四川”入川其他氏族三百余年。

始祖朝祖公节十九世孙荣耀公因“甲申之变”“即公元1644年明清改朝换代之变”,亲脉九房各自逃散,同住含保,含佑逃入秦川。

清朝足鼎,仅有长房荣孝公父子及幺房荣耀三人四籍固祖。

四房伯荣绘公去了遂宁;
五、六房伯荣经、荣维公入赘华阳;七房伯荣琳公住陕西;八房伯荣珠公住简阳;二、三房纲把远屋莫孝,又查族人黄荆株(东安户佛场)之如泰叔住可供知其一二。

(如秦公是始祖朝祖公哥之朝作公节十九世孙,与荣耀公是堂兄弟,也是今舒代入川始祖舒文通之岳父)。

由于历史的原因,祠毁人亡,谱缺有向。

致我氏即不能像川北蒋氏到湖南冷水滩上岭镇寻找祖籍并重修祖籍;更不能像万源兰草溪向代能从人文始祖黄帝开始追溯到现在178代,代代连接无间断。

1987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期间,我负责资阳县临江、丰裕、祥符区,先到县誌办查阅资料后又到花园坝,烟墩山等实地勘查,但其效甚微。

故地仅存一代祖朝祖公,十五代祖考正栋公,十六代祖考万霖公及十九代祖考荣耀公墓碑。

凉风渡尹斌湾十七代祖考丹芳公墓茔亦巴毁无存。

我虽主办了二十年的清明会,也只能凭朝祖公第二十五世孙李著福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主持重修简谱进行讲解,这是我氏目前仅存的一点家族史,但记述残缺,渺渺难记,呜呼哀哉!
“江山代有才人出”。

原我族后裔早日寻得祖籍,谨记祖训十二章,家规十六条,弘扬我氏家风,继承祖宗遗志,将之发扬光大。

第二十九世孙:李德春谨撰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