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

18
华莱士(1926)的四阶段模式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王国维关于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9
第三阶段(约1931-1950年)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 构和思维方法。
7
平均分
60 50 40 30 20 10
0 12
13
14
年龄
英国 中国
15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比较 (胡卫平 林崇德 申继亮 )
结论: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
8
困惑三
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
9
东方科技的没落
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量子理论 相对论 信息理论 DNA的双螺旋结构 地球板块结构构造模型 宇宙大爆炸假说 发电机 汽油内燃机 广播电台 抗菌素 集成电路 多媒体电脑
12
思考三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系民
族的前途命运。
思考后的结论
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创造性的劳 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 创新拔尖人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 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3
二、我们的研究
我们在对创新人才进行长达25年(19782003)的研究(董奇教授是我们团队中杰出 的代表)的基础上,2003年我才敢承担教育 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 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的研究”。
16
(二)创造性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约1869-1907年)
1869年 ,英 国 心理学家 高尔 顿(F. Galton)出版 《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他所研究的977名天才人 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
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 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 关系问题展开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10
思考一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胡总书记语), 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思考后的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要 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 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 脱颖而出。
11
思考二
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4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它包括:
流畅性(fluency) 变通性(flexibility) 独特性(originality)
25
创造性人才的人格(非智力)表现
吉尔福特 (J. Guilfort)
斯滕伯格 (R. T. Sternberg)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 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 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 大量涌现。
——摘自十七大报告 注:Innovation —创新与Creativity—创造性或创造力视为同义语
21
第五阶段(1970年至今)
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 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 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 育议程上。
创造性教育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22
(四)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
创造性 人才
创造性 思维
创造性 人格
23
创造性人才思维(智力)表现
1.活动新颖(novelty)、独特(original)、有意义; 2.思维(thinking)加想象(imagination); 3.灵感(inspiration)的出现; 4.分析思维(analytic thinking)与直觉思维(intuitional thinking)的统一; 5.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与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结合。
17
第二阶段(约1908-1930年)
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 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
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S. Frend ) 和华莱士(G. Wallas)
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辩的方法研究文艺 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 的表现。
2
一、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该领域研究?
3
困惑与思考
4
困惑一
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
5
犹太人 28
平均数
法国人
日尔曼人
意大利人 4.4
6.3
1.6
华人
朱长超: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犹太文化的奥秘,《文汇报》1998年10月2日
结论: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6
困惑二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 却缺乏创造力?
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M. Wertheimer)。
20
第四阶段(约1950-1970年)
以吉尔福特(G. Guilfort)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 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 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 创造性定义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 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 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15
2. 创造性实质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 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 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 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 中,则创造性就越突出。
通过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能力的比较研究,我们看 到了我国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与 英国都有差距。
思考后的结论
只能从教育创新入手,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注 重培养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 家”。 当然,要保持教育体制、目标、课程的相对稳定性,教 育决策的执行和改革以调查研究或相对成功的实验研究为 基础。
林崇德
(1) 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 (2) 旺盛的求知欲; (3) 强烈的好奇心; (4) 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 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 (6) 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 (7) 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 (8)意志品质出众。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人认可; (7)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1)健康的情感(强度、性质和理智感); (2)坚强的意志(四个品质);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形态: 兴趣、动机和理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