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识别人才

如何识别人才

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了解人才应具备的特质;●了解“英”和“雄”各自指代的人才类型;●了解人才的五个层次;●学会如何慧眼识别人才以及利用人才的不同特质。

如何识别人才一、人才的特质分析发现人才需要依靠一双能够识别人才的敏锐眼睛。

纵观古今,有很多能够辨识人才的人。

【案例】曾国藩慧眼识人《冰鉴》的作者曾国藩是一个能够慧眼识人的人。

当时有三个人才送到曾国藩面前,曾国藩发现:第一个人眼睛不敢直视他,低垂着头,似乎有些愧疚之心;第二个人既不直视他,也不低着头,而是四下张望;第三个人用一种很平静的直视的眼光与他对视。

曾国藩认为,三个人的不同举止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

第一个人见了上级有敬畏之心,胆小怕事,让他管理后勤的仓库。

第二个人面对上级不但不能直视,而且东张西望,说明其内心混乱,做事不专一,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不可委以重任。

第三个人面对上级的视线时,目光坦坦荡荡,不亢不卑,表明他内心无私,可以重用。

第三个人就是后来的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

一个优秀的人才一定会具备某些优秀的素质,素质是天长日久养成的一种习惯。

如何发现、利用人才,是值得当今企业深思的问题。

1.培养真正的人才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吸纳专业型人才,而非全面的人才。

一般而言,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打破固有思想通过考试、用标准答案考察人才,靠文凭换取工作的运作方式是很难选拔出真正人才的。

考试只是对一段时间内对知识记忆程度的考察,并不等同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不能用同一种方法考察不同的人。

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打破固有传统,想出解决方法。

《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就证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观点。

智慧没有答案真正的智慧是永远都没有答案的。

中国的禅宗往往被称为“智慧之学”,它是一种法门,一种智慧的方法,却永远不会给求教者一个标准答案。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对同一件事物的认知度会逐渐变化,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在不停变化。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样一件事情,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人的观点就会发生改变。

人所学的都是在当下对一个问题的解释和答案,但不是恒久的答案。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上下四方谓之“六合”,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指六合之内的事物,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其中一个侧面,因此必然不会得出同一个答案,“议而不论”是指每个人可以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互相借鉴对方好的一方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对于目前人的知识范围外存在的事物,每个人的层次不一样、见地不一样,对事物的认知都停留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所以让其存在,而不讨论。

独特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人才,总是特立独行的,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独特思维方式。

只有不墨守陈规、不受旧规则的束缚、不走寻常路的人,才会有突破性、发展性、创造性。

2.“英”、“雄”之分很多人喜欢说“英雄”二字,认为某某是一个英雄。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英”和“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定义,不能进行混淆。

“夫草之精秀谓之英,兽之特群谓之雄”是战国时期内“圣外王之道”的说法,内圣即是“英”,外王即是“雄”。

人不仅要外表孔武有力,还要有内涵、有智慧、有方法,内外兼修才是英雄。

“将帅之才能兼具英才与雄才”,作为优秀的领导者,宁可不“雄”,也要做到“英”,也就是宁可没有强大的外力,也要有内在的谋略和章法。

一般说来,真正的英雄可以分为“英才”和“雄才”。

英才“若聪能谋始”。

在现代汉语中,意思是指英才能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谋划布局一件大事,而且能够见缝插针,在事情没有到来以前就发现其征兆,寻求行动的机会。

《周易》中曾指出,“天地万物皆有征兆”,任何事情在发生之前都是有征兆的,而征兆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发现,从而把握时机,做出一番事业。

“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似乎神乎其神,实际上诸葛亮在“借东风”以前已经掌握了相关信息。

英才能够抓住各种机会进行谋划,但却往往不是能力者。

他们能够出谋划策,充当军师和参谋的角色,却相对缺乏冲锋陷阵的能力。

以往的英才更多的是形容“文臣”。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英才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是古时候的典故。

在没有真正进入战场的时候,赵括可谓对军事理论了如指掌、夸夸其谈,当真正要去前线指挥千军万马的时候,他却力不从心,大败而归。

究其原因,他所了解的知识都是死的,没有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这种类型的人就是典型的“聪能谋始,明不见机”,即不能真正的见机而作,只能关起门来高谈阔论,全然没有亲自执行的能力。

勇力不足。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很聪明、很有谋略,也能发现很多问题,但由于性格懦弱或者碍于某些原因,往往不愿开口说出观点,即使发现问题也不会言明。

通常勇力不足的人,没有胆量去做、没有胆量去说,只能在常规的范畴里做事,很难应付突发情况和变化。

智谋胆略皆备。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这类人不仅能够出谋划策,而且能在关键的时候进行操作,更有胆量进行决断。

他们往往能够把握住每一次机遇,经过努力,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只有智谋胆略皆备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才。

纸上谈兵者和勇力不足者都不完全具备英才的特质,属于英才中有缺点和缺陷的两种人。

雄才“胆力者雄之分也”,是指雄才一般都有胆量、有力量。

“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这种人虽然没有英才的智慧,但是往往力量和胆量过人,只是空有蛮力却没有胆量的人也只能做一个出卖力气的人,只有兼具气力和胆量,才能称之为“雄才”。

“智不能断事”,在现代汉语中,是指雄才的智慧上比英才缺乏,但是遇到任何危险都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实际上雄才就是带领士气的强劲之人、雄悍之人。

以往的武将一般都是雄才。

如今的雄才,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以力行事。

这种人一般孔武有力,但是怯懦胆小,勇不能行,在行动中往往缺乏胆量,空有一身蛮力。

可做先锋。

这类人是可以做先锋人选的勇士,不仅有一身力气,同时具备足够的勇气,虽然不足以断大事,但却可以冲锋陷阵、一骑当先。

在生产型企业里往往更需要有这种人,能够带动员工士气,做到一呼百应。

智勇双全。

他们技能过人,智能断事,勇能行之,智谋与胆识兼备,是真正能成为将帅的雄才。

很多有名的将帅都被称为英雄,实际上就是英才和雄才的组合体。

要点提示英雄中的“英”指代:①纸上谈兵;②勇力不足;③智谋胆略皆备。

英雄中的“雄”指代:①以力行事;②可做先锋;③智勇双全。

3.“英”、“雄”结合才是真英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对于“英雄”而言,“英”和“雄”各有所指,真正能够成就大事者,一定是英才和雄才的结合体,并且往往就是以英才为主,雄才为辅。

英雄难得自古以来可谓“浪花淘尽英雄”,仅具有英才和雄才特质的人相对较多,而真正的英雄却屈指可数。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最大的郭子仪可以算得上是真英雄,他在居功至伟后却不自傲,功高盖主而能全身而退,结合了英才与雄才的典型特质。

“英”、“雄”权衡企业在利用人才的时候,是选择英才,还是雄才,究竟应该重英才、轻雄才,还是重雄才、轻英才,实际上没有特定的偏重性,而是取决于将他们安排的位置。

英才的职责。

要想把企业做强大,一定不能缺少规划,策划规划是英才之事,企业需要有一个做参谋的团队进行市场分析、战略定位等工作,英才能够发挥所具有的奇思妙想提供一个合适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雄才的职责。

工作项目的具体操作落实则是雄才之事。

真正投入落实、到市场开始执行的时候,要以雄才为主,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英才已经给出的方法或实行方案执行。

在企业中,只有英才和雄相互配合,才会使一个项目做得完美。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一定要能够利用好周围所有可用的人才和资源,及时发现自己优势,以此影响周围的人,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二、如何识别兼德之人纵观古今,历来强调“德”的重要性。

人们普遍认为无德之人不可用,过去认为“德性纯粹,气宇深宏”,只有德才兼备才是完人。

1.德行不是鉴别人的唯一标准在当今社会,人的德行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最重要的。

由于社会竞争力和目前市场的残酷性,以高标准的德行要求招募人才,往往效果不会很理想。

当人不能真正解决自己最根本的温饱问题时,德行是很难体现出来的。

【案例】顶峰后的转折中国的“打工皇帝”唐骏拥有一年10亿的薪酬,曾作为微软中国区的总裁,当他已经到达顶峰,所赚的薪酬就不是他最大的追求了,他认为微软的环境和微软所在的位置对他来说已经到了瓶颈,在这个行业发展的潜力也已经不是太大,所以跳槽到盛大,又到了新华都,现在在做猎头公司和人力资源。

“只要你花钱,没有挖不动的人”,对于缺钱且想挣钱的人来说,这句话的确没错;但一个在原有岗位付诸多年的思想和心血的人,会把目前的事业当成人生的一部分,从中收获的乐趣要远远大于收入,即使花再多的钱,也未必挖得动。

在这种情况下,“以德选人”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对于一些尚未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人,也显得太过勉强。

2.德行是有条件的能够使一个人积极工作、积极创造的第一原动力,必然是生活环境和所需要的环境,因此,人首先要追求的是完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满足所需的条件。

当一个人不能完善和满足自我的时候,通常是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

德必须是在达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才会出现。

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满足,德行也就会成为无稽之谈。

因此,讲究德行,一定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在没有达到条件以前,任何人都很难做到施舍、舍得。

3.兼德之人的本质中国人习惯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综合分析一个人。

在《论语》中曾提到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尽其力,事君能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清楚地说明了真正兼德人才的本质。

坚守信念真正的人才一定要有抱负心、使命感、责任感,不会因为外在的利益和诱惑改变自己的追求,不会被喜好之物改变心智,即不会色令智昏。

如今在企业中,不提倡为一件事丢掉自己的生命,而是倡导能够真正把自己的利益、有碍前进的事物都抛之脑后,不给自己找借口,勇敢地面对困难、完成使命。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与人交往时,要保持信誉和诚信,不能言而无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人们之所以要受教育,就是要学习在生活中做到“仁、义、礼、智、信”,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仍然能够做到事父母尽其力、事君尽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能够达到“仁、义、礼、智、信”的境地,也就等同于受过教育,即是真正的兼德之人。

【案例】信,乃成功之本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发迹初期,偶然遇见一个孤儿,名叫陈世龙。

这个人很聪明,天天出没于赌场,以赌博为生,但是从来不失信于人。

胡雪岩聘用陈世龙当伙计,条件是他要保证从今以后不再赌博。

胡雪岩给陈世龙五十两银子,要他去做一些事。

陈世龙拿到银子后,习惯性地跑到赌场里,但却只是看人赌,手里的银子就是不肯拿出来,最后又带着五十两银子从赌场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