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保信息漏洞调查

社保信息漏洞调查

社保信息漏洞调查
月日,全球最大的漏洞响应平台“补天漏洞”发22 4
月以来,在浙江、陕西、河北、四年布数据称,自 4 2014川、江苏等省份中,发现涉及居民社保信息泄露的报告19 达个,其中高危报告个。

涉及人员高达万,其5200 44 46 中超过千万居民的信息漏洞未修复。

面对民众忧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坚称:“全国社保系统总体运行平稳,未发现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多名专家表示,普遍存在的信息漏洞,为个人社保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

而地方政府的懒政,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则是这些漏洞存在的重要原因。

月日,针对“数千万社保用户信息或泄露”造成26 4
的影响等问题,补天漏洞响应平台安全专家邓焕表示,社
保信息包括参保人的身份证、薪酬等敏感信息。

这些信息如果被泄露,有可能导致个人隐私全无,还会被不法分子用于复制身份证、盗办(盗刷)信用卡等等。

“我们许多决策的参考数据都是绝对保密的,这是因为通过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社保数据关联分析,就可以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决策模型。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表示。

.
近日,记者登录补天漏洞响应平台,发现平台早些时间公布的社保漏洞信息,有的已显示修复成功,有的显示正在
修复。

那么,“数千万用户社保信息被泄露”新闻爆出后,
涉及省市做了怎样的工作?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位工作人员说,已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应对,未出现用户信息泄露情况。

“根据近期各地市上报情况来看,我省仅金华一地监测到了网络异常。

现在也已经没有问题了。


关于“河北沧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某系统存在漏洞,
多达万参保人员敏感信息疑遭泄露”这一条,该平台显270
示沧州人社局已在年月下午时分提交反馈,33 23 2015
3 4
表示已经修复成功。

该市人社局相关部门告诉记者,沧州社保系统已经没有漏洞。

记者又致电陕西人社厅网络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
经对系统进行全面排查,目前系统已经很安全
同时,记者获悉,涉及万人的沈阳市社保局某系统SQL 822注入问题、涉及万人的烟台市社保网上办事大厅安全漏643 洞等问题,均已经得到修复。

记者在补天平台发现,永康市社保网上办事大厅漏洞、
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注入漏洞、山西省社保卡应SQL
用统计报表系统漏洞,均显示正在修复中。

补天漏洞平台显示,还有部分省市社保系统漏洞未能修
复。

比如,长春某医保系统漏洞,涉及人员万人。

该信772 息漏洞已存在个多月,至今未能修复。

陕西铜川市某系统3 漏洞导致居民信息泄露,从今年月发现信息漏洞至今未修1 复。

针对这条新闻引发的民众疑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做出了回应。

月日,在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座谈会23 4
监控情况看,全国社保系统总体运行平稳,未发现公民个人
信息泄露事件。

无论媒体报道中所指出的问题是否存在、在 多大程度上存在,人社部门都会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修补。

一天后,在人社部新闻发布会上,该部新闻发言人李忠 针对“至今还有的漏洞没有修复”报道答复称: “实际 情况是, 这次报
道所说的漏洞, 是以前发现且已经修复 的漏洞,其余的我们正在核实漏洞是否真的存在。


针对这种答复,补天漏洞响应平台安全专家邓焕表示, 他们的平台只是检测到这些系统存在高危漏洞,存在泄露信 息的风险,并不能由此得出这些居民社保信息就已经被泄露 的结论
“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掌握技术能力的黑客,可以利用
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 从目前的
60%
40%
这些漏洞盗取用户个人信息。

”邓焕说。

现实生活中,民众信息被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

月日,重庆市民沈先生在天涯社区发帖,讲述了自27 4
己信息被泄露的遭遇。

他说,年月日,有人在大渡口社保局,用假3 2 2015 身份证(身
份证号码、姓名等与本人一致)补办了一张他的社保卡,补办后本人
原卡失效。

补办当日,不法分子在重庆江北区万和大药房建新东路店
盗刷元整。

他在发现原2000 卡失效后,在渝中区社保局查询方得知
被人盗办。

事发后,沈先生到派出所报警。

月日,警方告知他19 4
线索中断,原因社保局、药房均无监控,药房所谓的手工台账更无法获取相关线索
专家提醒,如果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后,要在第一时间更
换账号,从源头切断泄露源,同时重置密码。

若个人信息泄露并造成严重危害,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近日,记者登录了多个省市的社保系统发现,如果要进入查询系统,必须输入个人身份证信息、姓名等,如果不知道这些信息,很难进入系统。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也特别强调,人社部也已建立了覆盖全国部、省、市三级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并委托国家网络安全专业检测机构,对人社系统的网络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控。

那么,看似密不透风的社保系统如何出现了大量漏洞?
有专家分析,相关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


多政府网站都由传统机构进行维护,有的甚至简单外包给第三方企业管理,显然是对系统安全性不够重视。

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也不足,已经不能符合当今信息安全的要求。

与政府网站相比,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系数普遍要高很多。

对此,互联网实验室浙江总经理张伟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企
业的网络信息中包含很多商业机密。

“这些信息一旦被窃取,就极易
转化成经济利益,因此各企业不惜下重金给自家的网络安全打造一副
‘金钟罩' 。

相比之下,政府网站管理人员长期存在技术水平和人员
配备的局限,导致很多技术性安全漏洞产生。


乌云漏洞报告平台负责人孟卓表示,与企业相比,政府
机构网站的信息安全漏洞都非常低级。

比如弱口令泄露在技术修复上不存在任何难度,要不了几分钟就可修复,而有的
网站历时多月而不修复,往往是管理人员的懒政导致的。

补天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平台对信息安全漏洞的发布和
处理,会经过提交漏洞、确认漏洞、通报机构、机构确认、
机构修复步。

漏洞数据将被同步实时通报给公安部、网信5
办和国家漏洞库,相关情况会及时反馈给涉事机构。

“但在
实际操作中,如果涉事对象是政府网站,就往往得不到回
应。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
建议,有关部门应对已经建成的政府部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摸清真实的安全状况。

他还认为,国
家还应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以解决在网络安全人才方面
的培养和储备方面远远不够的现状。

“政府部门,从中央一
级到地市县,涉及信息系统,都应该有专人负责网络安全。

这已经是一件很紧迫的事了。

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想到亡羊补牢。


针对个人信息泄露,中国早已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
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
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但有法律专家指出,中国目前尚未制订《个人信息保护
法》,《刑法》中所说的“违反国家规定” ,概念非常模糊,
即便相关单位或个人被认定存在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
息的行为,也较难将其认定为犯罪。

另外,《个人信息保护法》虽然早在年就已经开始2003 起草,但至今未见下文。

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呼吁全国人大加紧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负责人的声音不
绝于耳。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建春就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议案。

现阶段,我国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已多达多部。

但这些法律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责任过多地侧200 重于直接侵权人,也就是实施盗取、非法搜集、利用和买卖者,却很少涉及到政府作为个人信息保有者的追责方面。

”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告诉记者,这就导致一旦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出了问题,信息保有者往往可以置身于责任之外。

如果事后找不到直接侵权人,就只能不了了之。

关于政府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责任问题,年全国人2012 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第条10 规定:“有关部门应履行职责,采取措施维护信息安全,及国家工作人员对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


上述决定强调了政府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法定责任,
也明确了罚款、警告等处罚措施,但却回避了信息泄露后的
事故责任主体问题,而谁来查泄露和罚款范围幅度也没有提及。

”朱
巍说。

启明星辰首席战略官潘柱廷表示,目前,中国对信息安全泄露的问责机制尚不完善。

政府内部往往没有人对信息泄露负责,有些所谓的“集体负责”或“一把手负责”实际上是“无人负责”。

他建议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在社保等重要部门设立“首席信息安全官”等职位,专门负责信息安. 全问题,并加大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