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运动在各国治理实践中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和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三十年中,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已然成为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科学化,促进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

一,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对于治理模式,理论上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 多元主义模式和合作主义模式。

多元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合作主义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

基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基本国情,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治理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合作型模式。

从实践来看,在治理模式中, 合作因素是增强双方沟通互动,提高双方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5,但这种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模式发展的特征:一、地方政府的自主管理权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后,经济利益取代传统的控制手段,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 便成了衡量地方政府的得失优差的标准。

于是地方政府就需要动员一切资源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本地区及其居民争取最大福利。

此时地方政府的合法性由自上而下地赋予、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变为自下而上地认同。

二、地方政府拥有了推行新的制度安排的权限和动力。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为了地方的发展,就需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资源,为本地的未来和发展制定发展战略等等,在这种内在需求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三是地方政府责任性的提高。

地方政府权力扩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其责任的扩大,地方政府的政绩取决于其实际工作所带来的结果的评价模式也是使地方政府责任心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以上的三种基本特征,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浅析得出。

与之一一对应的问题为:一、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与上级及基层民众之间的权利形成一种类似陀螺的形式。

上级把权力下放到市县级,权力便在此集中,而被限制性的下放,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形式。

在我国基层,基层选举制度的产生虽然由来已
久,已经形成机制,可是,现实中,基层选举制度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贿选、代投等现象,早已是基层选举的公开秘密。

这种公民的民主权力,在公开和公平的边沿行走,形成基层稳定的潜在威胁。

局部基层地区,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升级为群体性事件的现象,就是这种情况产生的端倪。

再者,有些政策到实施的时候,广大民众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在基层是很普遍的现象。

二、地方政府为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推行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的同时,往往忽略当地其它比如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在当地各个方面的权重分配不均衡,一些潜在问题往往被经济等主要发展目标所埋没而没引起足够重视。

并且有些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却不符合当地民情的规划层出不穷,贻害一方百姓。

比如有些地方,部分民众自身经济困难,且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而在被划入建设或改建区时,就容易引发“钉子户”的问题。

三、地方责任性加大是新形势下地方权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可是伴随其却出现这样一种问题,由于权力集中在上级,容易形成下级只对上级负责,却不对下级及广大民众和同级相关部门负责的现象。

比如各个地方“进门难”“办证难”“脸难看”“部门之间推诿责任”等问题的出现,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表面上这是公职人员自身问题,但实质亦是制度的形式、实施和监管上的问题。

二、对以上问题的简单建议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于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与上级及基层民众之间的权利形成一种类似陀螺的形式。

权力在基层应该得到下放,基层权力和高层权力应该形成“哑铃”的形式,即两头大,中间小。

为此,就要在基层尽可能的下放权力,限制地方权力。

而做到这最好的就是在基层实行全民选举。

纵观世界的国家,绝大多数在选举制度上都是全民选举,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因此在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制度,基层实行的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可是现实中的基层民主,并没有得到体现。

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民自身问题,一种是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次生问题所导致。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公众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功效意识的强化虽然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可是部分主体公民为了保护自我利益,在财富总值不变的情况下,分给广大边沿民众的利益就相应得到减少,导
致贫富差距在我国有扩大趋势,这实则是部分主体得利群体的个人思想认识的险隘导致。

因此我们要加大基层选举真正的全民参与,切实做到基层自治。

因此就要扩大基层选举中民众权力的再度扩大化。

基本方案为:市级候选人由省级提名,县级由市级提名比例较多的名额,然后当地公民在其基础上再进行遴选法定数额的候选人名单。

市县两级形成全民或绝大多数公民选举,市级按照当地人口有选举权百分之五十以上公民的比例进行公民公开选举,在县级实行百分百的全民选举制度。

只有基层公民完全拥有了自己的选举权力,基层民主自治才能够完全实现,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基层民主自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与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政府官员完全由当地公民参与选出,避免当前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之间彼此不认识的现象发生,也可以拉近地方政府与地方民众的距离。

二、针对地方政府为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当地各个方面的权重分配不均衡,一些潜在问题往往被经济等主要发展目标所埋没而没引起足够重视这一问题。

政府部门之间除了原有的纵向管理之外,也应该加强横向联系。

由于整个社会是一个系统,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地方政府在地方管理上要重视这一点。

比如当某一部门申请某个项目后,应该在审核之前分发各个相关部门,让其对其进行查阅,查看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尽管一般项目在立项时均会让专家组对其进行评审,但评审结果毕竟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有时还是外地专家,对当地情况不是明了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在当地部门之间的查阅是很有必要的。

再者,在对待和民众息息相关的项目上,也应该加强与基层民众的联系,多听听当地民众的想法和心声,纵观全局,长期考虑。

地方政府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全盘拿捏主意,这样一来,只能加大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之间的距离,影响全局稳定发展。

当然,这些本来就应该是当地政府要做的事项,只是当下部分地方政府在管理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导致地方群体性事件频有发生。

对于这种现象,地方政府应该从转变自己的做事方式上进行改变,同时也要加大监管力度。

三、针对地方一些政府部门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下级及广大民众和相关部门负责的现象,实质亦是制度的形式、实施和监管上的问题。

相关部门之间,应该形成统一有效适度的责任连带制度,比如A部门所辖属的范围内的事项,如果波及B部门,使其产生不必要的问题,则责任应该有A 部门承担。

最为明显的是这么一件事情:原企业在河道中央建设爆竹的库房,河道管理部门说是城建
部门的责任,而城建部门则说不在自己的所辖范围内。

如果在建的库房持有相关城建部门的审核证件,则这就是由于城建部门审核不规范给河道管理部门所造成的问题,则责任应该有城建部门承担。

因为河道本不是建设用地。

在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责任关系上,一级部门应该形成对直属上级部门和直辖下级部门形成纵向的责任制度,政纪考核不单单从完成上级任务的多少来评价,还要结合下级部门的反映情况来综合评估,依次类推,最基层政府,则要为广大民众来负责。

要形成上级对次次下级部门的监督,以免临级部门之间的包庇现象发生,上级部门同时也应跨级对最基层广大民众的生活予以关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下乡走村勘察实地情况。

但这难免存在基层领导干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出现的一些作秀现象,还有基层民众对某些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情况,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上级部门可以将调查委托给一些学校或报社组织,让其以调查问卷或实地采访等形式来了解当地基层民众的生活生产状况,然后交付委托部门,其部门则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为当地人民服务。

三、总结
针对以上地方治理的问题,均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从浅显的认识出发,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微末的或不足为道的建议。

为创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尽绵薄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