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应急管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段礼杰

浅谈应急管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段礼杰

(工程管理前沿课程论文)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院系名称: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土木研0905 班学生姓名:汪波平学号:104972092074指导教师:黄明知2010年1月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汪波平(武汉理工大学)摘要:本文从应急管理的概念着手,简单的论述了我国目前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应急管理的几个发展趋势。

关键词:应急管理;现状;趋势;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Emergency ManagementWANG Bo-p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o start with a simple exposition of China's current statu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ause analysis, but also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ed and finally touch briefly on a few of our emergency management trends.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trend;1 应急管理的概念随着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是否已制定应急能力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标志着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安全文化的基本素质的程度。

作为公众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减灾文化素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管理知识。

应急概念是相应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

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

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

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灾害、环境公害及认为破坏的应急管理、社会、救援计划等。

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之上。

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子系统:完善的应急政治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应急管理及救助中心是事故灾害的“神经中枢”,它必须具备通讯、预警、灾情评估和监视、确定行动重点地带、协调及分配救灾力量、公众信息与新闻媒介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必须要求各级管理者及公众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

对现代安全减灾来讲,最重要的是城市人口或企业人口应急疏散。

科学统计表明,已制定应急预案及疏散避难对策,与未制定应急预案对策的单位及社区相比,灾害人员伤亡可相差40%左右。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

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2 应急管理的现状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国家有关部门的反应,尤其是2003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归纳总结有:2.1 应急事件太多,但思考的不够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本身在增加,再加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因此近年来人们普遍感觉我国的应急事件不管是在数量上,种类上,频率上还是程度上都在增多或是加剧。

如云南的躲猫猫事件,之后不到一个月,河北保定一农民在在押期间死亡,二十天之后,在海南有发生洗澡澡事件,几天之后,陕西丹凤县一名高中生在受训时猝死等等。

但是主观方面由于大事件复发可能性一般较小,如07年夏季,重庆24小时降雨量创造115年来日降雨量最高纪录,济南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mm,为200年一遇;北京发生短时强雷雨,安华桥积水2万立方米。

还有人们遗忘的本性,都导致人们对应急事件的思考不够。

客观方面由于事件本身通常太复杂,研究难度大,又没有专门的负责机构等也使得人们对应急事件重视不够。

导致的结果显然就是我们不可能有完整的应急事件有关知识的储备,管理水平也将停止不前,体制难以优化,最终还会导致应急资金的大量浪费。

2.2 面对应急事件慌乱的较多,理性的较少我们知道应急事情发生通常具有突然性,而且发生应急事件时信息通常处于高度缺失状态,再加上以前没有过这方面的经历,没有经验,平时又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演练等。

因此,应急事件一旦发生,受人们本能的求生欲望的趋使,若是心里素质不高,对事情的认知不够的话,人们面对应急事件的通常表现就是非常的慌乱,甚至会做出一些不明智的选择,从而阻挠应急管理的有效进行。

如火灾通常会导致拥挤踩踏事件。

因此,面对应急事件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我们都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努力去获取相关信息,然后采取合理的行动,切不可盲目慌乱。

我们平时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平时加强演练,发生时加强沟通等。

2.3 概念太多太乱,缺乏统一如对公共安全的不同理解。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概念与区分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理解的。

从法学角度去理解,有危害公共安全罪,这同时也是犯罪学的维度去看突发事件的部分特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上看,公共安全是一个危机管理的概念;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则是一个公共安全管理的看法;从当前所处的高风险社会的方面,则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从海外紧急事态管理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有属于综合管理的范畴;从生产的角度看,又可以归结为安全生产问题。

再如对于应急的理解。

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解释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构成威胁”。

美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由美国总统宣布的、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下、在美国的任何地方发生的需要联邦政府介入,提供补充性援助,以协助州和地方政府挽救生命、确保公共卫生及财产安全或减轻、转移灾难带来威胁的重大事件。

过多的概念会导致人们最后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概念,不知道发生应急事件时该如何的应对。

因此,我们要尽量让概念统一,让应对方案统一。

2.4 不能在特殊的不同事件中找出一般规律由于突发事件的种类繁多,突发事件的级别很多,应急处置的尺度控制不同,所依赖的技术手段繁多等原因,使得人们不容易在各个独立特殊事件之间找到共同点。

哪怕是同一类事件但由于它的级别不同也会使该事件显得各外不同。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不同特殊事件一般规律的研究,找到它的共同点,尽管这种一般性是难以被认知的。

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吃一堑长一智”,我们的应急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2.5 过分重视原则而忽略其机理关于原则,如贾静,丁静之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群体性、频发性、直接性国际性特点。

姚凤云指出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连带性和敏感性特征。

姜兰认为突发事件具有威胁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双重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特点。

关于机理,如鞠远江对工程中出现的流土灾害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讨论其机理,总结描述流土的常规模型,并对流土耦合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进而得到流土防治方法的理论依据。

余廉、罗帆、王超等人分别对公路交通灾害、铁路交通灾害、水运交通灾害、民航交通灾害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建立交通灾害预警系统的思路和方法,等等。

吴国斌,钱刚毅,雷丽萍指出了扩散过程在突发公共事件演化中的普遍性,阐述了影响构突发公共事件扩散的影响因素的种类,分析了事件之间的扩散方式和扩散动力的各自类型,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扩散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6 注重形式而忽略可操作性我国目前设立有专门的应急机构,也有专门应急的法律条文,也有编制各种应急预案。

例如我们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们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但是我国目前对常规事件的处置都还不力,非常规事件处置更是历史短、经验少,再加上这方面人才的稀缺,导致我们很多机构,法律条文都只是留有形式。

制定出来的预案也难涵盖所有可能性,所以很多预案也都无法顺利实施。

当然,很多机构本身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很多可有效的操作也因为管理不尚得不到好的实施,很多有效的应急预案也可能得不到落实。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其本身的可操作性,还要加强执行的力度。

2.7 难以在实践中形成科学完整的理论在2003年的SARS之前,我们也有过多次处置洪水泛滥成灾、干旱、地震等事件,取得过相应的抗洪救灾的成果。

但是,目前我们依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甚至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还没有形成一套很完善的理论。

尽管近年来我国应急事件时有发生,这必定增大了我国对应急事件的处置机会,也必然丰富我们的实践经验,但是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是比较匮乏,也难有理论。

2.8 没有根据具体国情制定方案就当前我国的应急现状来看,我们很多都是参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关理论实践,甚至有时生搬硬套,这样没有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拿来主义势必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要知道不同国家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设备资源、技术层次都不相同,我们要清楚这种差异性,别人的经验不能全盘照抄,只能借鉴。

只有我们根据自己国家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口素质,设备资源机技术层次的现状制定出了的应急方案才是切实可行的。

3 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的目前有关应急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这方面的不断进步。

从2003 年的SARS 非典到08 年年初的雪灾再到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应急管理的不断升级,尤其是在这次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中国应急管理的愈发成熟。

目前中国应急管理现状正呈现出以下特点:3.1 应急制度渐趋规范2003 年中国爆发SARS 危机后,中国就在公共措施、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保障、紧急状态立法等方面加快了阶段性的探索步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