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务运动的研究

洋务运动的研究

洋务运动的研究
背景:
洋务运动对于清朝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乃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都有极其深远地影响。

但这部分内容非常理论化,晦涩难懂。

目的意义: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挽救清政府腐朽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此课题,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参与人员:
饶道诚、陈雅娟、林慧敏、李博文、苏秋李、叶晨翌
分工:
1、搜集整理史料:饶道诚、林慧敏
2、图片实物资料:李博文、苏秋李
3、撰写论文成果:陈亚娟、叶晨翌
4、制作幻灯演示:——————
活动步骤:
1、搜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视图片资料
2、对史料进行整理,集中讨论研究
3、活动总结、成果展示
活动过程:
通过图书馆过刊和学生电子阅览室,查询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

询问相关老师和学者。

调查访问对象:
历史老师、有关学者
讨论问题:
1、洋务运动的内容
2、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六十年代
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历史选择了地主阶级洋务派担当起了推动近代化进程的任务,他们的探索历程曲折艰难。

2、洋务派近代化的探索,终究改变不了封建生产方式的抵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没有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焉能不败?“中体”不变,则企业官营国有的封建性质不变,引进的机器大生产被落后的封建体制所奴役,势必被扭曲,被戕害,其生命力焉能长久?洋务运动不变“中体”,并试图利用“西用”来“自强”,来“求富”,来巩固“中体”,“西用”被作为“富强之术”,被作为巩固“中体”的技术手段。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洋务企业不变的是封建体制,不变的是封建性质,变的仅仅是技术,变的仅仅是手段,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官营国有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改良。

这个新形势就是引进利用西方的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与以前传统王朝国家在自身内部挖掘提高有着明显不同。

洋务运动的失败,宣告了清王朝统治阶级开明派以“西用”嫁接“中体”实践的破产,宣告了对封建经济进行改良的破产。

洋务运动的失败,昭示了古老封建经济的日暮途穷,只有彻底打破封建经济体制,改变经济运营模式,才能够挽救中国经济。

一: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六十年代
1 思潮转变为社会运动需要一个准备阶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一有思潮就同步发生社会运动,更何况那时支持新思潮的人寥寥无几;
2 当时清政府在与外国资本主义联手对抗太平天国和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逐步看到了外国先进科技的好处,于是就有了学习的欲望,虽然只限于器物范畴;
3 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步步地在加强,自然经济也随之一步步地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意识也在慢慢地潜滋暗长。

同时清政府看到外商企业获利丰厚,也从中收到刺激和诱使;
4 一般来说,满族统治者中,除了极个别的能接受新思想外,大多顽固守旧。

而主持洋务运动的,绝大多数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中逐渐崛起的汉族地方督抚,这些人在60年代前,除了个别外,大多默默无闻.
5 60年代后,社会危机和边疆危机愈来愈突出,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必须得采取一些办法.
二:
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相同点:都要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顽固派、洋务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

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君主制制度方面一致。

不同点: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而顽固派则原封不动的维护。

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变”。

顽固派是维护封建制度,阻止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

洋务派虽然在政治上与顽固派有一致的一面。

但他们兴办了一批近代
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

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四:
洋务运动的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人物:曾国藩地点:安庆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人物:李鸿章地点:上海1866年:福州船政局人物:左宗棠地点:福州创办民用工业:1872年:轮船招商局人物:李鸿章地点:上海1880年:电
报局人物:李鸿章地点:天津1893年:唐胥铁路地点:唐山创建海军: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海军基地竣工。

清政府还成立了海军衙门。

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1.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2.洋务派还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

留学生中的不少人,学到了西方先进文化,在以后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