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三通法
贺氏三通法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不断加以总结提高,在众多的针灸疗法中,对传统的毫针、火针、灸法、拔罐、放血等疗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而总结出来的针灸治病方法,其内容为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以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三棱针放血为主的“强通法”。
一、核心学说
“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为贺普仁教授针灸学术体系的核心学说。
病多气滞
这里的气特指人体的不和之气——邪气。
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中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邪气客体则经络气滞,邪气滞血则为瘀。
贺普仁教授认为,气滞造成的经络不通、气血失和最终导致的是阴阳失调,这事各种疾病发生发展不可逾越的病理过程。
法用三通
法用三通的精髓为:通调为本,知调阴阳。
通经活络为手段,调和阴阳为目的。
针灸三通法就是采用各种针灸方法,通过刺治灸疗罐排,达到化滞破阻通经络、气机运行、机能状态复常、疾病向愈的目的。
在三通之法的三种针具针法中,虽然毫针疗法是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但它不能代表针灸疗法的全部,也不能替代其他针法。
法用三通,涵盖九针通之大术;三足鼎立,化用九针调之大法。
九针各有其用,应对不同的疾病、病程,施用不同的针法,治愈疾病靠的不仅是针方穴效的合力,同时靠的也是不同针具针法的合力。
重拾九针应有的价值,是对先贤的最大尊敬,是对中国针灸最为重要的承传。
分调合施
分调合施的涵盖有二:一是三通之法的和合而施;二是针、灸、药法的和合而施。
三通各法在分调中具有不同属性。
微通法以渐调为主,通过循经渐调,调气行血,调和脏腑阴阳。
温通法以扶调为主,通过扶调,扶正补虚,祛病强身。
强通法以速调为主,通过开诀速调,放瘀出邪,激络破阻,疏经促通。
依据病因,明察病位,病灶为的,有的放矢,根据病症、病程取法用针,或单法而用,或二法、三法合施,或两法合施于一针一穴,三法融会,贯通而用,灸药大助,和合施治。
治神在实
治神是针灸学科的根本大法,治神在实的根本就是把针灸“治神”大法落实到临床实处,强调“治神在实”是针灸临证的根本要道。
二、三通法
贺氏针灸三通法的核心在于“通”,针刺疗法的最终目的也在于“通”,“通”是针灸疗法的特点和特长,“通”是针灸疗法治病的先决条件。
针灸的方法多种多样,尽管手段不同,但使经脉、络脉畅通的目的是相同的,针灸疗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经络“通”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其他治病目的。
因此,贺普仁教授认为,针灸疗法的根本作用机理是,它以“通”为法,以“通”为用,只有通,才能使阴阳调和,只有通,才能扶正祛邪、补虚泻实。
贺氏三通法是贺老通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在其所运用的多种刺法中选择出来的使用方法,不同
的针具各有不同的适应症和不同的效应,下面简要介绍之:
1.微通法:本法就是指毫针疗法。
毫针在古代称之为“微针”“小针”,微通法即是以毫针作为工具,使经络气血通调和畅,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微通的内在含义在于毫针微调经气,疏通经脉,在临床操作中从持针、进针、行针、补泻直到留针出针各个环节都要求运用正确针法,掌握气机变化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针刺的精微奥妙之处。
2.温通法:温通法是以火针和艾灸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温阳祛寒,疏通气血,以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通法包括火针和艾灸两种方法,病势急者多用火针,病势缓者多用艾灸。
贺老从6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火针疗法的研究和探讨,在总结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对它的适应症(证)及治病机理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和探讨,治愈了大量的病例,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应用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因此值得普及和推广。
火针既是针具的名称,又是一种针法的名称。
3.强通法:本法指的是放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或其它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根据不同的病情,放出适量的血液而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
针具主要用三棱针,即《灵枢》中所说的“锋针”。
其具体刺法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不同记载,均属于强通的范畴。
此方法多用于治疗血瘀络阻之疼痛等病症。
关于刺血疗法出血量的多少非常值得重视,贺老在运用本法中,突出了一个“强”字,对丹毒、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临床操作时在地上铺上报纸,令患者将肢体抬起,用三棱针放血,让血液自然流出,一般不用立刻止血,待到血色由紫暗转至鲜红后再进行处理。
三、火针疗法的优缺点
火针疗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火针具有针刺和灸疗的双重作用,可借助针力与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
火针之热力大于艾灸,针具较一般毫针粗,所以可以温通经脉,引邪外出。
犹如腊月寒冰,得温则化,遇热则通。
在操作上,火针只需稳准快捷,一般不需做补泻手法,故火针较毫针更为简便易行。
由于火针刺激量大,故不留针即可取得毫针长时间留针的效果,并且火针的治疗间隔较毫针为长,可节省患者往返就诊之苦,因此,火针治疗的时间成本较低。
火针的主要缺点是疼痛较重,视之令人畏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但只要术者手法熟练,针具、进针部位选择适当,火针的疼痛感可以减轻,数次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均能接受火针疗法。
对于疼痛感,明代高武将火针与艾灸做了一番比较:“灸则直守艾灼烧过,痛则久也;火针虽则视之畏人,其针下快疾,一针便去,痛不久也。
以此则知,灸壮候数满足,疼久也;火针只是一针,不再则痛过也。
”这是针对古法直接灸而言的,现代灸法多采用间接灸,但疗效逊于古法。
总之,相对于针刺,艾灸操作上的麻烦,火针的瞬间头痛还是可以忍受的。
四、火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一)传统认识
1、助阳扶正:火针具有温热作用,温热属阳,阳为用,火针可以借火助阳。
人体如果阳气充盛则温煦有常,脏腑功能得以正常运转,故火针可以助阳扶正,不仅可以治疗阳虚所导致的各类虚寒证,对其他各类疾病,也有激发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2、温通经络:三通,有毫针微通,有火针、艾灸温通,有刺血强通。
为什么要用温通呢?这是由人体气血的特性所决定的。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留,温则消而去之。
”火针通过对针体的燃烧加热,使得
疏通之力较毫针更为强大。
3、散邪引热:火针本身针具较粗,温通力量大,一方面,可强力疏通经脉,有形之邪可随气血流通而散去,所以高武说“破瘤坚积结瘤等,皆以火针猛热可用”;另一方面,火针出针后针孔不会很快闭合,风邪和有形之邪可从针孔直接排除体外,即所谓“开门驱邪”,如高武所言“若风寒湿三者在于经络不出者,宜用火针,以外发其邪”。
因此,火针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散邪驱邪。
火针治疗热证,古人有“以热引热”的理论,认为“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
实际上,火针一方面可以通过上述的散邪作用而三人,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刺血而泄热。
(二)现代研究
1、火针同毫针一样具有广泛的作用机理
2、火针的特异性治疗机理
(1)火针可激活机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功能
火针是利用特制的针具在火焰上加热到很高的温度后,刺激皮肤上的穴点,这种灼热刺激可以使皮肤形成局部充血,或是有热、肿、痛及轻微的水肿现象,相当于临床上的Ⅰ度至浅Ⅱ度烧伤。
正是由于这种热力刺激伤及了表皮与真皮,甚至达到肌层,局部组织的损伤激发了机体的修复功能,使该部位附近的血管扩张,血管壁的渗透性增强,血浆由血管内渗出,
(2)火针有直接消除病理组织的作用
对于粘连、增生、挛缩、筋结、疤痕、肿块等病理组织的改变,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组织被灼至炭化,粘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同时,高温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有利于坏死组织和代谢产物的清除,也有利于受损组织和神经的修复。
(3)火针可直接排除病理产物
火针可刺络放血,直接祛除瘀血,火热毒邪也可随之而去。
对脓液、积液、粘液可直接从针孔中排出,而且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剩余的炎性液体、坏死组织也能很快地吸收消散。
(4)火针可能有诱导基底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紧贴于表皮细胞下的基底细胞层是分化程度极低的皮肤干细胞,现代医学已成功地将离体的基底细胞诱导成多功能的胚胎干细胞,这种干细胞能以强大的代偿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治疗多种目前用常规治疗手段难以治疗的疾病。
经络学说早已将人体的皮肤及皮下浅层组织列为“十二皮部”,火针大都针刺较浅,主要作用于“十二皮部”,也就是刺激了皮下的基底细胞层,可能是起到了诱导穴位下的基底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作用。
五、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1、施术前对有惧怕心理的患者做充分的解释工作;
2、施术者应掌握火针操作的三要素:红,烧针必至通红,否则不易刺入且痛剧。
准,进针时取穴准而不误,并能达到预定的深度。
快,进出针时快速敏捷,避免针体黏住皮肉,不易拔出。
3、体弱、老年患者应取卧位;
4、靠近五官、重要脏器的部位应慎重浅刺;
5、精神过度紧张、饥饿、劳累、酒醉之人不宜火针;
6、针前严格消毒,术后保护针眼,不要搔抓,当日不要洗澡,以防感染。
贺氏针灸三通法是贺老几十年实践的结晶,尽管简单易学,但要真正掌握,
并能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神奇效果,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练习基本功,要与具体疾病相结合去体验“三法”操作的技巧,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用“心”去修炼“术”。
2)保持门窗干净、无尘土、玻璃清洁、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