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滨水地区的特色塑造与综合开发

浅谈滨水地区的特色塑造与综合开发

浅谈滨水地区的特色塑造与综合开发——以青岛市四方区欢乐滨海城为例①陆柳莹商雪鹛【摘要】滨水地区依托优越的环境景观和区位优势成为海滨城市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区域经济、环境、文化生活建设,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载体。

塑造富有活力、特色凸显的滨水空间是带动腹地开发成败的关键。

本文以青岛市四方欢乐滨海城的规划建设为例,分析了影响滨水地区开发建设和特色塑造的主要矛盾和切入点,从功能布局、交通、空间形象、绿地建设、滨水岸线、生态技术应用等角度,探讨邻近城市更新地区滨海新城的特色塑造与综合开发的策略与方法,以期对类似地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滨水地区;特色塑造;活力岸线;多元复合;绿色交通1.引言世界著名的滨水地区无不拥有神奇的吸引力和不可替代的区位价值,占据城市的核心地位,并成为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段之一。

以海滨风光享誉世界的美丽城市青岛,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在百年的发展建设中,从海滨小渔村到国际化的海滨大都市已逐步形成独具魅力的海滨城市风貌和多个标志性滨水活力地区。

素有“长虹远引”美誉的栈桥,以“万国建筑博览会”著称的八大关,飘洒“五月风”的五四广场,以海中奇石演绎美丽传说的石老人海水浴场,以及凝聚海洋文化、体育精神的青岛奥帆中心,这些耳熟名详的滨水地区已成为青岛的城市名片和海滨客厅,具有时代特征、个性特征和标志特征,它们代表了不同时代青岛滨水地区建设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映射了城市沿海岸线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阶段特点。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青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发展重心逐步由东岸主城向西岸黄岛、向环胶州湾地区,甚至向东西两翼的全域范围组团拓展。

滨水地区往往成为城市功能拓展阶段的先行启动区和带动腹地发展的引爆区。

可以说,塑造一个富有活力、特色凸显的滨水空间是带动腹地开发成败的关键,对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环境、文化生活发展,展示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①该项目获得“2009年度山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项目其他参与人员:潘丽珍、刘宾、袁圣明、刘彬、孙丽萍、沈迎捷、孙璐、吕冲等2.项目概述2.1 项目背景青岛海岸线资源丰富。

海岸线北起即墨市丁字湾,南至胶南市黄家塘湾,全长约730公里,大陆岸线占山东省岸线的1/4,所辖海域有海岛69处,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的海湾32处[1]。

其中,胶州湾是最大的海湾,被誉为“青岛的母亲湾”,水域面积370.6平方公里,海湾岸线长203.8公里[2]。

海湾东岸为青岛市主城区(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注1]),发展成熟,主要承载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历史城区、老工业区;海湾西岸为黄岛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主要承载临港产业、城市副中心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湾北岸为城阳区,1994年撤县设区,主要为青岛市的交通门户、空港枢纽、高新区,是主城区“退二进三”产业外迁的主要承载地。

2007年,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缩小南北差距、内涵式集约发展,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在环胶州湾地区划定了六大功能片区,并以项目为带动确定六个启动区(详见图1)。

此举为青岛市胶州湾沿岸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东岸的四方、李沧滨水地区,原为依托铁路形成的老工业基地,在大的城市发展战略下,随着青岛北客站和跨海大桥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兴建,区位价值提升,纷纷开展地区更新和滨水区启动建设。

四方欢乐滨海城,即原四方区西部一片填海空地,距青岛流亭机场约14公里,距青岛铁路北客站约3公里,距青岛老火车站约9公里,是跨海大桥进入青岛主城的门户位置,也是胶州湾东岸唯一一处规模较大、景观资源优越、未开发的净地(详见图2)。

具体范围北至李村河、南至航务二公司南边界、东至环湾大道、西至胶州湾,规划面积222公顷。

图1 环胶州湾六大功能片区及启动区分布图图2 四方欢乐滨海城区位图2.2 上位规划的发展要求在环胶州湾地区的发展规划中,四方欢乐滨海城隶属环湾六大功能区之一——四方、李沧至城阳片区。

该区域作为青岛老工业基地,尤其是沿胶济铁路两侧分布大量见证青岛近代工业文明的老企业,目前均处于产业外迁、功能转型提升的阶段。

未来该区域将通过实施老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建设以高端生活性服务业、都市工业、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海上旅游为主体功能,集工、商、住一体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组团。

四方欢乐滨海城是带动整个区域更新改造的滨水启动项目之一。

2.3 现状条件与制约因素2.3.1 对外交通联系的制约四方欢乐滨海城紧邻跨海大桥下桥口和东岸主城一条南北纵向快速路——环湾大道,使得基地外围过境交通量大,不允许其在环湾大道上随意设置对外出入口。

另外,受胶济铁路阻隔和地形影响,基地缺少与东部腹地的联系路径,若架设道路需要采用上跨铁路的立交方式与环湾大道衔接(详见图3)。

这种尽端型、单方向、受制约的对外交通条件未来势必带来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将成为制约规划区域建设容量和整体运行效率的首要问题。

另外,欢乐滨海城与腹地之间横亘的城市快速路、铁路,也大大削弱了滨水地区对城市腹地更新发展的带动作用。

2.3.2 功能互动的制约基地范围内现状用地以空地为主,东侧四方西部片区用地以工业、仓储、市政设施、居住功能为主。

整个区域城市服务设施不足、居住功能少、特别缺少带动区域整体能级提升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未来四方欢乐滨海城的发展模式势必采取空投式“自上而下”的集中建设模式,即通过政府引导,集中力量先打造城市环境品质,通过具有吸引力的大项目注入而激活基地自身发展,并带动外围区域的更新改造。

2.3.3 生态资源的制约因城市发展对胶州湾的影响破坏较大。

近140年来,胶州湾海湾面积从1935年的559平方公里至2011年缩小为350平方公里[3],纳潮能力逐年下降。

青岛市人大、青岛市委市图3 四方欢乐滨海城对外交通分析图政府高度重视胶州湾保护和现有岸线的维持,严禁填海。

在此背景下,四方欢乐滨海城作为已实施的填海空地,未来规划建设中被要求尽可能削弱对胶州湾水域的影响,不得新填海,同时保护深水航道等。

另一方面,四方欢乐滨海城作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先行启动区,担负着带动东部腹地老工业区升级改造的重任。

面对功能衰败、环境低劣、服务设施不完善的旧工业区,欢乐滨海城更需要以高端、创新、先进、生态的规划建设,为该地区注入一股变革的强心剂,成为继前海一线高水平滨水区建设之后的又一处滨水示范地。

2.3.4 空间塑形的制约四方欢乐滨海城基地东西长750米,南北长3450米,用地空间依顺环湾大道呈南北狭长的条状矩形特征,基地主要走向与日照朝向有31°夹角(详见图4)。

多角度的轴向关系对未来路网组织、建筑布局与基地空间及海岸的顺承关系有一定影响。

现状岸线长4.5公里,较为平直,为斜坡式土石坝结构,防护标准低。

受胶州湾保护要求,未来岸线改造只能小尺度变化调整,平面塑形方面有制约,减少基地亲水面,也不宜组织多样化的滨水业态,对滨水空间的趣味性有一定削弱。

2.3.5 安全防护的制约因基地为临时填海区域,现状场地标高2.5米~4米,海岸沿线标高3.6米左右,防洪防潮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城市建设用地要求。

按照百年一遇防洪防风暴潮标准,规划区岸线标高应抬至4.2米,场地标高应抬至3.2米~4.0米[4]。

3.规划解题滨水地区作为水陆交界的特殊空间地带,由两种自然环境要素碰撞呼应,构成一种不同于城市其他地区的环境体验感。

特别是丰富多变的水体环境、色彩斑斓的光影效果、开阔无界的视觉感受和动植物共生共存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人气、聚集高端业态的核心价值所在,但这种城市空间也具有单边辐射或单向联系、生态环境脆弱、需要特殊防护、高端资源宜私有化的特点[5]。

纵观国内外经典滨水区的建设经验,为创造一个特色凸显、富有活力,又运 图4 基地空间肌理、日照、海风三种轴向关系图转良好的滨水综合开发功能区,应注意:首先,增加滨水区的宜达性。

从交通组织、交通模式选择、空间布局等方面建立多条、多类型的空间轴向联系,创造便捷的进出通道,强化对外辐射力。

第二,选择多样化、高端化、公共型的功能业态,形成复合型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可以充分发挥滨水资源潜力、优地优用、彰显城市价值。

第三,创造一条外向型、公共开放、环境友好型的滨水岸线,避免滨水地区被房地产项目私有化,构建滨水岸线与腹地公共空间有机联系的空间网络,为市民提供参与性强、宜互动的公共活动场所。

最后,良好的海滨城市空间形象,优美的海滨城市轮廓线,一两处标志性的海滨城市建构筑物,满足防洪防风暴潮的工程技术要求,也是成功塑造标志性滨水地区的重要举措。

4.规划策略4.1 多元复合功能与主题化功能区基于现状制约因素,地区的发展要求和使命,规划将围绕“生态、节能、低碳”的主题,提倡多元复合功能,打造以商务旅游、特色商业、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多元化居住、酒店等房地产业为支撑,集办公、居住、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城市新客厅。

最终形成青岛市主城区西部以商务办公、休闲旅游、商业居住为主体功能,富有滨海城市特色的多元复合性生态新城。

同时,结合基地的狭长空间特点和亲水空间的圈层特性,规划通过路网、廊道形成三个特色主题的功能区(详见图5):1.花园会议酒店混合功能区位于基地北侧靠近跨海大桥连接线,是从红岛、黄岛方向进入主城区的门户位置。

该片区将形成以滨海度假酒店为特色,混合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图5 欢乐滨海城规划总平面图功能区。

其中,滨海层布局酒店,临海层布局片区公共服务设施和SOHO商住区,近海层布局居住组团。

2.海滨商务办公、商业、文化综合区位于规划区中部,是整个岸线的核心景观区。

该区主要功能有办公、大型商业、居住、滨水休闲商业、海滨公园、海上文化中心以及超高层酒店、办公建筑群。

考虑基地邻近深水航道,具有停靠大型邮轮及游船的岸线优势,在本片区还预留邮轮停靠港的发展备用空间。

3.游艇度假混合功能区位于基地南部,是未来主城区进入基地的主要门户位置。

该区域现状岸线较曲折,经规划整理后将形成游艇港湾特色功能区。

主要功能有岛式商业购物小镇、与游艇服务相关的休闲娱乐、商业设施,以及配套的居住、中小学等。

4.2 生态型、特色化的城市空间布局图6 欢乐滨海城土地利用规划图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借助三角网格系统组织各项功能业态布局,最大化利用视觉机会、日照朝向、海风状况。

三角网格系统是整个欢乐滨海城的布局组织元素。

同时考虑基地的空间特性、业态亲水特点、外围城市肌理等,在三角形格网基础上,以四条斜向景观通廊架构整个功能区,以“亲海、临海、近海”三大圈层安排不同赖水项目和组织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最终形成“一心、一带、三区、四轴”的整体规划结构(详见图6、图7)。

“一心”:商业、办公、综合服务中心;“一带”:指4500米滨海公共活动岸带;“三区”:由北向南形成花园会议酒店混合功能区,海滨商务办公、商业、文化综合区,游艇度假混合功能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