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医学学科名)编辑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

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目录1任务2研究内容3发展简史4地位5临床6新药药理学7中药药理学8基础理论9量效关系10性质11专业院校1任务编辑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药理学药理学三大任务,或者是三大范畴: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药物通常除了指导临床用药,还有工具药,进一步用于研究,对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药物研究本身就是生命科学重要的部分。

这一点我想从诺贝尔获得者的比例来讲,诺贝尔获得者在药理学或者是药物获得者占30%以上,这就说明药理学在生命科学中重要地位。

比如说五十年代、九十年代等药理的发现,这些对人类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对科学有极大的发展。

2研究内容编辑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在药理学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丰富药理学理论。

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除了要尊重科学规律,还要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指导原则的规定,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和效应、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

2、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等。

[1]3发展简史编辑早期经验积累公元一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收载药物884种。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科学巨著,历时27载,全书190万字、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1000多条、插图1160幅。

全世界广为传播,是药物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相关学科发展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如吗啡、奎宁、阿托品、依米丁、士的宁、可卡因等。

化学、生理学的进展促成了药理学的诞生,R.Buchheim创建了药理学学科,成为全世界第一位药理学教授。

|药理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和促进,已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

发展史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

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

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

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等。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药理学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

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

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

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更多更好的新药,药物科学的发展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市场经济竞争也促进了新药快速发展。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近十年来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药都在20种以上。

我国近年来引进新药品种很多,但需要加快创新。

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各药虽然不尽相同,药理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

临床有效的药物都具有相应的药理效应,但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却不一定都是临床有效的药物。

例如抗高血压药都能降低血压,但降压药并不都是抗高血压药,更不一定是能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好药。

因此新药开发研究必需有一个逐步选择与淘汰的过程。

为了确保药物对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新药开发不仅需要可靠的科学实验结果,各国政府还对新药生产上市的审批与管理制定了法规,对人民健康及工商业经济权益予以法律保障。

新药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学物质。

过去选药主要方法是依靠实践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有效药物的植物分类学找寻近亲品种进行筛选或从有效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推断,定向合成系列产品,然后进行药理筛选。

近年来对于机体内在抗病物质(蛋白成分)利用DNA 基因重组技术,即将DNA的特异基因区段分离并植入能够迅速生长的细菌或酵母细胞,以获得大量所需蛋白药物。

此外,还可对现有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半合成)或改变剂型,也可获得疗效更好,毒性更小或应用更方便的药物。

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步,即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售后调研。

临床前研究包括用动物进行的系统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观察。

对于具有选择性药理效应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前还需要测定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消除过程。

临床前研究是要弄清新药的作用谱及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

在经过药物管理部门的初步审批后才能进行临床试验。

目的在于保证用药安全。

临床研究首先在1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观察新药耐受性,找出安全剂量。

再选择有特异指征的病人按随机分组、设立已知有效药物及空白安慰剂双重对照(对急重病人不得采用有损病人健康的空白对照),并尽量采用双盲法(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药品或对照药品)观察,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

与其同时还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计算药动学数据(详第三章)。

受试病例数一般不应少于300例,先在一个医院以后可扩大至三个以上医疗单位进行多中心合作研究。

对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新药,应有50~100例病人累积用药半年至一年的观察记录。

由此制定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疗程及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后,再经过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生产上市。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是指新药问市后进行的社会性考查与评价,在广泛的推广应用中重点了解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包括无效病例)。

药物只能依靠广大用药者(医生及病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历史性评。

4地位编辑新药的定义: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

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药物监测(post-marketingsurveillance)三个阶段。

临床前研究由药化学和药理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前者包括药物制备工艺路线、理化性质及质量控制标准等,后者包括以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的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目的在于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可控。

临床前药理研究是整个新药评价系统工程中不可逾越的桥梁阶段,其所获结论对新药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为四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正常成年志愿者身上进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是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阶段,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I期开放,20~30例,摸索剂量。

Ⅱ期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目的是选定最佳临床应用方案。

II期:盲法、随机,≥100对。

Ⅲ期临床试验是新药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的在于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新药通过该期临床试验后,方能被批准生产、上市。

III期:盲法、随机,≥300例。

Ⅳ期临床试验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IV期:开放,>2000例。

5临床编辑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学这两个姊妹学科是60年代新崛起的学科。

边缘学科之间的渗透在它们之间尤为突出,以致使医药工作者难解难分。

虽同属药学范畴,但各有研究目的和重点。

概念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既是药理研究中的最后综合阶段,也是药理学的一个新分枝。

区别于基础药理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系在人体内进行的。

临床药理研究是评价新药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早期的临床药理学可以简单地视为“用人体作试验”,如我国封建社会就有“君有病饮药臣先尝之”的记载。

国外用人直接进行药理疗效的观察是1747年Lind用柠檬桔子治疗患有坏血病船员的实例。

但临床药理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则应从1947年算起。

1974年,美国的Gold教授于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举办临床药理学讲座,至此开创了临床理学的新纪元。

此后的20年间,由于化学合成业的发展,新药数量骤增。

种属差异(包括人种之间存在差异,以及人与动物之间存在差异)是临床药理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种属差异使得临床药理学不支持将一种通过动物实验的药物直接到推广进入到临床,就算是不同人种之间,因为种属差异的存在,也不宜直接将药物用在不同人种身上。

如麻黄碱的扩瞳作用,白种人扩瞳效果最强,黄种人次之,黑种人则几乎没有。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西德的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的发生,使得临床药理学研究真正受到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医药科学界的重视,也因此确立了它在新药研究中的理要位置。

临床药理研究在新药评价中的主要任务1.观测新药对人的疗效和毒副作用,研究新药在人体内转运转化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