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
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
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
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
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
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
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
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
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
显:显达。
志:记载。
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介之推母亲对儿子的做法有什么态度?
(4)晋文公为什么表彰介之推?
(4)角色扮演。
找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介之推及其母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的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
介之推:只讲付出,不图名利,名副其实的忠臣。
介之推之母: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支持和陪伴。
晋文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小结写法:
*主要抓住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又用了反问,类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拓展延伸
1.日积月累:“寒食节”的由来。
视频资料。
2.拓展有关“寒食节”的古诗:寒食
2.连一连,把传统节日与相关的日期和习俗连起来。
3.晋文公相关历史。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