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
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
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中惟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
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点评大师】•开头以个人经验引出主题的阐述,让宏大的历史有了个人情感的引入点,感情上更为生动。
这段文字里面重要的关键词是“阻隔”、“化解”,我们写作文时,这些词请一定要用上,这也是余秋雨文章显出独特的地方,这些词让人有陌生感,陌生感又产生了新鲜感,但这种陌生感是有度的,放在文章中又能够让人较快地理解。
大家平时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收集这些词,这是提升整篇文章优雅品位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是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式】我们这些人,对……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讲到……时……,……年迈的老师……,孩子们也跟着……,……从小种下的……,很难化解得开。
【模仿实例】我们这些人,对过年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
记得很小的时候,语文老师讲到“年关难过”、“盼着有肉吃”时感慨万千,年迈的老师一感慨,孩子们也跟着感慨,尽管这种感慨带着疑惑,但从小种下的情感,很难化解得开。
我们这些人,对忧伤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
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讲到她的过去时,痛苦的妈妈不禁泪流满面,孩子们也跟着泪流满面,忧伤是从小种下的情感,很难化解得开【大师风】• 1965 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
我回想起了那个细雨飘扬的夜晚,当时我已经睡了,我是那么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床上。
屋檐滴水所显示的,是寂静的存在,我的逐渐入睡,是对雨中水滴的逐渐遗忘。
应该是在这时候,在我安全而又平静地进入睡眠时,仿佛呈现了一条幽静的道路,树木和草丛依次闪开。
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嘶哑的声音在当初寂静无比的黑夜里突然响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颤抖不已。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点评大师】•冷静的语调,优美而精致的叙事语言,极富感染力。
请注意文章中的四字结构短语,如“不可名状”、“细雨飘扬”、“逐渐入睡”、“逐渐遗忘”、“依次闪开”、“寂静无比”、“颤抖不已”等等,四字结构短语让文章有一种阅读的节奏感,大家平时写东西时,请加入四字结构短语,运用好的话,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模式】……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
我回想起了……。
……所显示的,是……的存在,我的……,是对……逐渐……。
应该是在这时候,在我……,仿佛……。
……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
【模仿实例】1994 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足球无可救药的喜爱。
我回想起了那个蝉声低鸣的夜晚,当时我为巴乔射失点球而深深惋惜。
电视转播所显示的,是巴西人和意大利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我的捶胸顿足,是对足球的逐渐理解。
应该是在这时候,在我也流下泪水的时候,仿佛置身于大洋彼岸的玫瑰碗体育场,看着大力神杯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巴乔那无声的泪光闪烁,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感慨不已。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
【大师风】•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爱玲《红楼梦魇》)【点评大师】•以引语开头,并在对比中突出所要开始的文章主题。
这种“三缺一”的开篇模式应该说是非常好套用的。
【模式】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
【模仿实例】•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网速不够快”。
••【大师风】•真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重访阿勒泰。
我也没有搞那个“科学研究”;因为我一翻开资料就觉得有一种嚼英雄粪便的感觉。
我只是永远地怀念着阿勒泰大山,我清晰地看见有一条雄壮的大河般的道路,山间谷底奔腾蜿蜒。
没有人知道它,只有我和那些牧人想着它。
(承志(《荒芜英雄路》)•【点评大师】•一种深蕴力量的怀念之情,让怀念余味深长。
不要忽视“真的”这个词,这个词让整个语段的节奏有了很大的改观,将整个语段的速度放缓,节奏感的把握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具体的用词上。
•【模式】真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
我也没有……;因为……。
我……。
没有人知道它,只有我和……想着它。
【模仿实例】真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重返我最初就读的小学。
我也没有就此将这段记忆抹去,因为我一翻开相册就觉得有一种时空倒流的感觉。
我永远地怀念着那座小山,我清晰地看见有一条潺潺小溪般的山路,山间野花点点。
没有人知道它,只有我和童年的伙伴想着它。
【大师风】•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点评大师】•以疑问开始,用雅致的语言再进行追问,通过鲜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心世界。
这里也要注意运用四字结构。
【模式】•一位……,经得起多少次……?他的……是……还是……?他的……究竟有……?……—……等他,一……,等他……,……的沉思冥想去整理……。
•【模仿实例】••一位高三生,经得起多少次考试?他的肩膀是石雕成还是混凝土筑成?他的心底到底有多少根支柱?高考的长路走了十余年,一座梦想的大学在路的另一端等他,一盏灯在路的前方高悬,等他前去,用晚自习上的沉思冥想去整理生生不息的渴望。
•远方隔山。
前程有路。
想想夜色后隐藏的曙光。
【大师风】•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
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我与地坛》【点评大师】•这段文字充满了受难意识,对生命的存在有着自身独特而尖锐的体悟。
对照两类不同的事物,在对照中得出感悟。
文章的关键用词有“不堪说”、“诸多”、“休论”、“设若”、“造就”、“举出”、“衬照”、“度化”等等。
用词是体现出文章细节的关键,细节也是文章优劣的区分之处。
文章用词,要多一些“酒味”,少一些“白开水”。
像上面这些词,与大师相比,大家用的可能是“说不出来”、“很多”、“不要说”、“假如”等等,这就是你和大师的差别。
大家注意到,这些用词带有古白话的味道,适当地运用,能让文章体现出一种古雅,增添美感。
•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
你可以抱怨世上为何有高考这回事,你也可以为高考而奋斗,并为此享有成就与自豪,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平静下来了:假如没有了高考,什么将成为评判我们入学的标准?要是没有了那种由高考而生的奋斗,成功的喜悦又如何而来呢?要是没了高考的竞争,我们又如何会有不断进步的紧迫?•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疑惑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奋斗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高考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意志的坚定与否,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高考而言,休论废除。
•那么,正确对待高考的认识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正确的高考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一个人的懒惰造就了另一个人的勤奋。
我常以为是一个人的随意举出了另一个人的踏实。
我常以为是一个人的松垮衬照了另一个人的坚持。
我常以为是一个人的放弃度化了另一个人的成功。
•【大师风】•(一)•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钱钟书《围城》)•(二)•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
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
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钱钟书《围城》)【点评大师】典型的钱钟书式的学者型幽默,对一个词进行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揶揄,幽默感就出来了。
【模式】(一)据说……就是……的……,说起来庄严些,正像……叫……,或者……。
(二)……是位……。
这……非常为难,可以……,也可以……。
……•(一)•据说“别蒙我”就是“BMW”的另一说法,说起来庄严些,正像土豆在生物学上叫马铃薯,或者疯子的科研术语是“非正常人类”。
•(二)•三是位好学生。
这“好”字的读音非常为难,可以说是好的学生,也可以说是好学的学生。
不同的是,好的学生大抵是学习成绩好,好学的学生则未必。
•【大师风】•我尽最大善意理解这件事也只能想到:金庸能卖,全在于大伙儿活得太累,很多人活得还有些窝囊,所以愿意暂时停停脑子,做一把文字头部按摩,能无端生些豪气,跟着感受一道善恶是非终有报这一古老的中国便宜话,第二天去受罪还能怀着点希望。
再一条,中国小说的通俗部确实太不发达,除了老金的武侠,其他悬疑、科幻、恐怖、言情都不值一提。
通俗小说还应该说是小说家族的主食,馒头米饭那一类,顿顿得吃。
金庸可算是“金馒头”了,一蒸一屉,十四屉,饭量再大也能混个饱。
(王朔《我看金庸》)【点评大师】•口语化色彩浓重,有种话语流动的快感。
看似捧人,实则损人。
【模式】•我尽最大……理解……:……全在于……所以……,能……,跟着……。
再一条,……,除了……,其他……。
……还应该说是……【模仿实例】•我尽最大想像力理解这件事:我们能够日复一日不停歇地做题,全在于大伙儿太心虚,很多人还有些恐惧,所以愿意握住手中的笔不放,把书中的空白都给填满了,能心满意足地生些豪气,跟着感受喜悦如墨水在笔尖流淌的美好感觉,第二天继续涂抹时仍然怀有如此憧憬。
再一条,中国进入大学的方式确实不太多,除了普通高考,其他保送、特招、自主招生都很难轮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