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

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

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摘要:道德和法律一直以来是很难处理的关系,道德能否法律化,怎样的道德能够被法律化,这些都是谈论的话题。

本文通过解释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共性,指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提出都的背景,阐述了什么是道德法律化以及到道德法律化过程中的局限。

关键词:道德;法律;道德法律化;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是法制社会建设成功的前提,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道德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强调法律的“严”,同时也该有道德的“善”,两者共同作用建立“良法”。

但是,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可以上升为法律,道德法律化由一定的局限性。

一.道德与法律(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法律和道德的联系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

首先,从纵向方面来看,两者有着同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且同为经济服务,都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但都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必然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法律与道德同统治阶级的联系决定着它们的社会阶级本质和服务方向必然是共同的,因而它们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必然是一致的。

从横向方面来看,是指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横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指二者互相渗透。

法贯穿着道德精神,它的许许多多的规范是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制定的,而道德的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吸取的。

第二种是指二者互相制约。

道德通过对法的某些规定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的废、改、立,使其符合统治阶级(或人民)的利益,保持法的伦理方向。

法则通过立法和司法,促使某些道德规范的完善和道德的发展,制约不道德行为不得越出法律许可的范围。

如人人都应见义勇为,但不得义愤杀人;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可以正当防卫,但不应超过一定限度。

第三种是二者互相保障。

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道德是人们应当遵守的,不具有强制性;法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带有强制性。

在社会功能方面相互补充,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秩序范围。

既然法和道德的社会本质和服务方向是一致的,那么,从实质上讲,凡是违反法的行为,同时也是(或可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是(或可能是)违反法的要求的行为,尽管不一定必须直接追究违反者的法律责任。

所以,人们说,法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的精神支柱。

当然,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在不同的角度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从具体的实践和事实方面来看,法律与道德的联系首先表现为道德是良法与恶法的评判标尺。

一个社会的法律是良法还是恶法的性质判定,不是来自其自身,就像标尺不能度量自己一样,它来自社会的道德价值标准,即良法不能违背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可以说法律的性质是道德圈定的。

其次表现为法律的原则和规范直接来自道德,即社会已有的道德思想、规则影响法律的理念乃至直接上升为法律原则。

虽然在具体的价值要求上,法律与道德具有等次的区别,但二者的基本价值要求具有吻合性乃至某种程度上的同一,从而导致法律直接来源于道德的现象。

人类最早的一些法律,其内容是把当时社会人们公认的一些道德准则、盛行的风俗习惯纳入法律,使之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而人类法律所经历的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历程,实质就是彰显了法源于道德的客观事实。

实际上,当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就是摄取大量的道德内容,以整肃社会风纪,者不止是西方国家道德建设治理路径的一种选择方式,更是道德理念融入法律体系的一种必然。

二.道德法律化(一)问题的提出对于道德法律化,不同的学者突出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应该将道德法律化作为促进社会法制建设的手段,作为法治国家和道德建设的方向,认为文明程度越高,法治体系越健全的国家,道德规范被纳入法律规范的则越多。

与此相反,有学者则认为,道德法律化有可能对道德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道德是一个人自律的行为,具有自觉约束力,如果把该种道德行为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则使人的自律自觉行为转化为他律强制行为,实则是对道德的不尊重。

这是学者们对道德是否该法律化提出的两种观点。

其实,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与其说是在于道德能否被法律化,倒不如说是在于道德法律化是否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度”。

实际上,即使是对道德法律化存有异议的学者也并非一概地否认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联系以及道德向法律转换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而只是担心道德法律化一旦作为一种口号或原则提出并加以普遍的贯彻,就极有可能将自律的道德全部变为他律的法律。

果真如此,不仅道德作为社会重要规范体系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也必然会使社会的法制建设由于失去伦理的基础和道德的支持而难以实现其价值目标。

因之,问题的关键是研究道德法律化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是合理的,它又有何种限度。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又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对道德法律化作出科学的界说。

(二)道德法律化的涵义什么是道德法律化?目前理论界通行的认识是,通过立法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的过程。

,所谓的道德的法律化,更倾向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且被社会大众所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

而有的学者干脆认为道德法律化就是“在立法环节直接把道德要求和规范演化为法律要求和规范,形成`道德的法律强制’。

”道德法律化的过程就是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的过程,但这种由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的转变不是无限度的,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或者说只能将一定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规范被社会成员有效地遵行是确立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它必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这就是道德法律化的范围。

因之,所谓道德法律化,就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借助一定的立法程序将那些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的活动。

正确领会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科学把握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和限度,从而对于有效实现道德在法制建设中的价值,坚持法制建设中道德发展的正确方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道德法律化,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可以以法律的形式被规范化,在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或者说让道德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当的。

两者之间转化的“度”是通过道德法律化的条件而体现出来的。

我们认为,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就是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

这一范围蕴含了两层涵义;由于这种法律化的道德属于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所以全体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由于这种法律化的道德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所以它只能是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

(一)法律道德化的条件首先,上升为法律的道德属于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所以全体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做到,不存在任何特殊的公民。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作为个体的各个个人的良好发展,还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立。

要确立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必须依靠法律和道德等各种手段。

而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程度如何,则和主体自身的素质相联系,也与他们对法律和道德的态度有关。

统一的道德要求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反应,表明了道德价值目标和道德实效的不一致性。

面对整齐划一的道德要求难以为社会全体成员有效遵循的客观现实,为了营造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最起码的外在环境,必须将这种共同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从而通过这种国家意志的强制力量使其成为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遵循的行为要求。

其次,由于这种法律化的道德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所以它只能是一些基本的行为要求。

之所以对法律化的道德作如此定位,是因为道德要求的高低和信守道德的人数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道德要求越高,达到这一要求的人越少;处于基本层次的道德要求,则可以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从道德法律化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上升为法律的道德,其内容虽然蕴涵道德的意义,但已经具有了法律的形式,即如果行为主体违背了这种行为要求,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假若这种法律化的道德超越于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这一层次,则会有大量的社会成员因难以企及这种道德要求而受到法律的惩处。

法律惩处的对象是少数人还是数量庞大的社会成员,是法律是否道德、是否能有效地调控社会生活的重要指标。

如果我们将超越于基本层次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从而导致违法人数的大量增加,则不仅这种法律的道德性存在问题,而且将难以实现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控的目的。

对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也是一种损害。

在此意义上,西谚“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是不无道理的。

我们将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定位在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这实际上又是对道德法律化的一种限定。

既然上升为法律的道德只能是对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行为要求,那么,那些超然于这种基本要求之上的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则不能被法律化。

具体而言,当道德表现为对行为主体高级的精神要求的满足时,道德不能被法律化;我们所设定的面向部分社会成员的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同样不能被法律化。

再次,社会所设定的面对部分社会成员的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也不能被法律化。

道德的功能在于从“应然”的意义上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导向,而由于社会成员德性间的差异,决定了不可能用一种道德规范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整齐划一,也不可能用同一价值目标作为他们的行为导向。

社会的道德客观上应该是由体现各种不同的价值追求的行为规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一体系中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就基本层次的道德要求而言,只要社会成员的行为不超越这种道德规范体系所规定的限度,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具有道德的正当性。

但是,道德之于社会生活的作用,不仅在于通过对人们的行为导向来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而且还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不仅规定了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的行为准则,而且对社会先进分子提出了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任何道德都应该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高层次的道德要求,由于个人道德素质的差异,也由于个人内在感悟的不同,并非是每个个人都能自觉践行的,所以这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对社会生活的功能主要在于自身的示范作用,其价值也只能通过先进分子高尚的道德举动得以实现。

当然,社会应该通过努力使这种在某种历史阶段只有先进分子才能达到的价值目标逐步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选择,这为社会向更高层次迈进所必需。

但在广大民众对这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在道德理性上未给予认同、道德情感上难引起共鸣、道德行为上难以企及的状况下,我们不应赋予其法律的意义即实现道德的法律化。

参考文献:[1]刘云林.《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及其限度》[J].南京师大学报,2001(6).[2]刘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J].道德与文明,1999(6).[3]王桐林.《当代中国道德与法律相互作用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4]刘云林.《道德法律化:一种需要加以辨析的立法主张———从伦理、道德之别的视角分析》[J].求实,2004(1).[5]王淑芹.《道德法律化正当性的法哲学分析》[J].哲学动态,2007(9).[6]田文利.《道德与法律之和谐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三维解读》[J].道德与文明,2015(9).[7]唐小梅.《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实现硏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