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辩论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是一个极具浓厚思辩色彩和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论题。
一直以来古今中外的法学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法律和道德作为调整行为的规范有人认为法律就是道德本文综述了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各种研究:有人认为它们有着严格的区别与界限也有人认为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实际上法律和道德是有联系且有着必然的联系。
它们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控制工具,是社会秩序的两根支柱,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道德和法律更呈现融合的趋势。
当前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以德治国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治国安邦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
关键词:法律道德统一法治目录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 国外研究现状 (1)1.2.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2)2.1 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3)2.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3)2.3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点 (4)2.4 法律与道德互为补充 (4)3 法律与道德在新时期的关系 (5)3.1 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 (5)3.2法律与道德已经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5)3.3法律越来越富有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 (6)4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议 (6)4.1 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同步进行 (6)4.2 提高司法队伍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 (6)4.3 促进国内法律与国际接轨 (7)4.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后记 (8)参考文献 (9)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作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与道德始终存在着重叠、冲突与对立。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复杂不仅仅是二者本身规范意义上的分离与重合,不同的社会科学与政治生活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精神与实体判断,法治与德治进而成为自古以来国家社会调控机制的不同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认识的提高我们认为时代赋予法律与道德关系及其规律以新的内涵法律与道德关系及其规律产生了以下的变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那么,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如何? 本文通过综述以往有关法律与道德的研究分析提出法律与道德在新时期的关系希望能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些许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在西方法学传统中,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论述早已企及。
简单的说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法即道德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是理性的体现法即道德它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
违背道德的法律是“恶法”它不具备法的属性这是一种“恶法非法”的理论。
持此学说者为古今具有价值法学倾向的学者最典型的就是西方各个历史阶段的自然法学派。
二是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与界限。
这种观点的有以以康德为代表的“法的外在性与道德的内在性。
”康德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法律是外在的,调整的是人的外部行为,依靠外在的强制力保证。
而道德是内在的支配人的内心与动机,依靠人的自觉遵守。
法律以限制、禁止的方式使人自由,道德则相反。
这种观点以法律和道德制约的对象为根据来区别二者,这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稍加绝对化便会让人难以接受。
另外最典型的是奥斯丁的“恶法亦法”思想。
他坚决地批判了以往的思想家把法律与道德混为一谈,只承认二者之间的区别。
三是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英国法学家哈特认为任何法律均会受到一定社会集团的传统道德的影响也会受到少数人超过流行道德水平的影响。
他同时认为不能因此而说法律制度必须符合正义或道德可见他同时坚持法就是法。
百年来,各种法学派都紧紧围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交锋。
而到最后,争论双方都无法克服其理论局限和解决实践难题而双双陷入困境。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法的内涵与西方法的内涵有着巨大的差异。
古代中国法主要指刑(罚),它规定了禁止的行为规范与违法的制裁后果,而不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怀与调适。
法律只是实现刑罚与镇压职能的御用工具。
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关于“法”是什么的问题,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个问题,“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无由提出了。
所谓的法也只是权力的表达和运用方式,而并不是具有正义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规则体系。
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是由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发展而成的。
礼或传统道德是立法的基础,执法的前提,甚至道德规约就是法律条文。
中国古代伦理法的核心是以“三纲五常”为灵魂的封建伦理道德,它不但是立法、司法、执法等法律体系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更借用法律规范的外在形式直接把封建伦理道德引入强制机制,成为法律。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联性”、“道德的法律强制”、“对法律的道德评判”。
不仅是儒家学派即便是与之对立的法家学派也认为,法与道德有关联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些必须维护的基本准则,肯定法律规范背后的道德基础。
它们主张任用明确统一,避私又“不阿贵”的法治只是基于自私自利的性恶论而排斥用儒家伦理道德治理社会。
这与西方自然法学派的某些观点是不谋而合。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法律与道德关系时形成了其他一些固定的、片面的看法。
有的以往的研究过于强调两者的区别并将其绝对化所谓“法不容情”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
有的认为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道德调整人们的思想动机并将其简单化。
有的将道德分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并将其机械化。
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机械化、绝对化的认识不利于我们正确地研究法律与道德关系更不利于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的科学地进行运用。
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强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2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
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2.1 法律与道德的内涵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一般来说法律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广义的法律一种是狭义的法律。
所谓狭义的法律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才叫法律。
广义的法律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都叫法律。
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法律有四个特征。
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
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
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的国家保障的。
最后一个特征法律是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
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
第一是规范性。
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
第二是渗透性。
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三是稳定性。
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
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
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
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
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
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2.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
二者的区别可归结为: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
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
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
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二是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他的调整范围只限于对一定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予以有效保障的必要。
因此,法在社会生活中有触脚边际,法所不及的领域,由道德来调整。
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
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
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三是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不同。
法律是制度化的规范,法律依托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机器,是一种强制性、他律性的力量;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依托的主要力量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是一种自觉性、自律性的力量。
法律发挥作用,主要是在人们的行为产生结果之后,重在惩罚和警示;道德发挥作用,主要是在人们行为发生之前,重在感化、引导和激励。
四是内容不同。
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
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
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2.3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点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是法律与道德有相同的起源。
无论是伦理学界还是法律史学界最终都找到了一个共同根源———禁忌。
伦理学界根据人种志学的研究认为,道德形成的标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
在原始人那里,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性交禁忌的形式出现。
同样是原始社会的禁忌,作为禁止性规范(勿为性规范)在法学家那里则被认为是“法律的源头”。
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禁止性规范。
二是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的调整领域。
不论法律还是道德其调整的范围既包括行为也包括行为的内在活动。
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如果用图形表示就表现为两个相交的圆在相交部分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些道德原则本身就是法律原则比如公平、诚实信用不仅仅是道德原则同样也是我国法律确立的法律原则。
三是产生的背景和目的相同。
在正常的社会里法律与道德维护的价值基本相同。
法律和道德有相同指导思想、产生的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共同、支撑和保障的国家政权是同一个、目的和任务都是一样的。
法律与道德的实现离不开民众的认同与社会的认可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必须顺应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的要求否则它就难以发挥作用。
2.4 法律与道德互为补充法律与道德都是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的生活秩序的构成部分。
法在预定伦理的前提下才成其为法,伦理也是在制定法的基础上才成其为伦理,法和伦理互相有机地把另一方作为其协同者而构成统一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