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

赫 尔 曼 黑 塞
赫尔曼· 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 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 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 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 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 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 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 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 卡门青》、《荒原狼》、 《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作品年表
经典语录
• 如今我不再如醉如痴,也不再想将远方的美丽及自己的快乐和

爱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 我的心已是夏天。我比当年 更优雅,更内敛,更深刻,更洗练,也更心存感激。我孤独, 但不为寂寞所苦,我别无所求。我乐于让阳光晒熟。我的眼光 满足于所见事物,我学会了看,世界变美了。——赫尔曼· 黑塞 《堤契诺之歌》 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 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 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真义。 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赫尔曼· 黑塞 《堤契诺之歌》
逝世 1962年8月8日,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8月9日,出版诗 集《一根断枝的呻吟》。
写作特点
黑塞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也终于诗歌,他的诗 歌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 彩的浪漫气息,表现出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 的爱好,和他小说中的彷徨、孤独、感伤、梦幻 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气息完全一致。在他早 期诗歌中,这种孤独、感伤的气息最为浓郁。他 早期的小说也具有田园诗风格的抒情气息,与其 中后期的作品有显著差别。
人物生平(辉煌时期)
1906年,小说《在轮下》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获得 很大的成功。1912年黑塞携全家迁居瑞士,住在伯尔 尼一个朋友的故居,移居瑞士后,除了写诗、撰文抨 击沙文主义外,黑塞还出钱支援德国流亡者出版的刊 物《新论坛》和《伯尔尼文学杂志》。此后,黑塞坚 持同军国主义、后同法西斯主义斗争,直至二战结束。 1919年黑塞移居蒙太格诺拉,以辛克莱的笔名发表小 说《德米安》,引起战后人心热烈的反应,获得新作 家方达内奖。但很少人知道是黑塞的作品,所以辞奖 不受。次年从第九版起,改为黑塞所作。
1899年,《浪漫之歌》由德累斯顿的毕尔森书店印行(自费出 版),这部处女诗集收载诗人18岁至21岁之间的诗作。接着又 由来莱比锡的第底利西斯书店出版《午夜后一小时》包括图宾 根时代的九篇散文习作,仅获得里尔克的好评。 7月末离开赫 肯豪尔书店。 秋天在巴塞尔的莱希书店工作,起先在贩卖部 其后转任旧书部。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 卡门 青》,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奠定了他新进作家的地 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与钢琴家玛丽亚· 贝诺利结婚, 移居波登湖畔,潜心创作八年之久,直至动荡的欧洲局势惊破 了黑塞的田园梦,战争的血腥使他从孤独中走出加入保卫和平 的行列,他和罗曼· 罗兰闻名世界的友谊也建基于此。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 您心里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人与你


相干,没有人理解你。是不是这样?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绝对孤独 中漫游,不可能让别人真正理解自己,不能与他人分享或共同拥 有什么。你应该首先去尝试理解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适应他 人。为别人生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黑塞 《盖特露德》 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沙砾石缝中长 出小小的幸福之花。——赫尔曼· 黑塞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 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 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黑塞
经典语录
• 真理是有的,我的孩子。但是你所渴望的'学说',那


பைடு நூலகம்
种绝对的、完善的、让人充满智慧的学说却是没有的。 我的朋友,你也不应该去渴求一种完善的学说,而应 该渴求让你自己完美无瑕。神性在你自己心中,而不 在任何概念和书本里。真理是体验而得的,真理无法 传授。——赫尔曼· 黑塞 《玻璃球游戏》 年轻人不依赖批判和负面的东西而生活 他们靠感情 和理想——赫尔曼· 黑塞 《朝圣者之歌》 你的内心总有一处宁静的圣地,你可以随时退避并在 那里成为你自己。——赫尔曼· 黑塞
人物生平(早年)
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 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 通晓多种印度方言,黑塞的母亲出生于印度,也是一个虔诚的信 徒,因而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同时黑塞的家庭具有多 国血统,他的父亲是德国人,但出生于爱沙尼亚,母亲是法籍瑞士 人,黑塞本人也可以说混有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血统。这使 黑塞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 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 对黑塞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黑塞在晚年所写 的一篇童年回忆录中作了这样的描述:“这幢屋子里交错着许多 世界的光芒。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圣经》,研究和学习印度 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乐。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 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这样美的家庭是我喜欢的,但是我 希望的世界更美,我的梦想也更多。现实是从来不充足的,魔术 是必要的。”
黑塞的大多数作品主题都紧紧围绕人对生活的两极性的认识,是对 这一思想的诗化表达。他在1924年写的散文《疗养客》中直抒胸臆 道:“我要用诗句、用篇章赞美世界的二极性,因为在那火花闪耀 的两极间我看到了生活的灿烂。……中国的老子为我们留下不少篇 章,在那里生活的两极似乎在电闪之间触手可及。” 就个体而言,个体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对象等的分 裂状态始终存在,尤其在现代文明生活中,分裂不可避免,个体的 一生都将与分裂的自我做斗争,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力图 实现自我的和谐、实现人性神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这 个统一之途就个体而言也是回乡之途,因为在黑塞描述的故乡中, 个体是和谐完善的存在,然而,在现代物化的文明社会中,人难以 逃避异化、分裂的命运,因而追求和谐完善的自我必然也是在“途 中”。黑塞的诗化生存哲学思想为当代人指出生存的理想目标和回 归的途径,同时也揭示了回乡的悖论,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悲剧精 神作为生命的终极追求。
•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
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 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 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赫尔曼· 黑塞 《德米安》 严肃认真是由于过高估计时间的价值而产生的。我也曾过高 估计时间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我想活一百岁,而在永恒之 中,你要知道,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只是一瞬间,刚好开一 个玩笑——赫尔曼 黑塞 《荒原狼》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 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 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 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赫尔曼· 黑塞 《悉达多》
1922年出版《悉达多》,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求 道之路。1923年加入瑞士籍, 192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 《荒原狼》,引起了德国文学界的激烈争论。1928年,去 慕尼黑访问托马斯· 曼。1931年搬入自己盖的新居,此后 一直在此处创作。1932年,小说《东方之旅》(Die Morgenland Fahrt)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关于歌德的两 篇评论,发表在《神学片断》。1943年,小说《玻璃球游 戏》二卷本(作于1931年至1942年)由弗雷兹社出版,是 最后的一篇长篇小说。
从1895年起,黑塞大量阅读德国和外国的 书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 和哲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对黑塞日后影响巨大的作家是: 歌德、诺伐利斯、让· 保尔、梯克、荷尔德 林和艾兴多夫等人,尼采、叔本华、克尔 克郭德尔则是他所喜爱的哲学家,而中国 的老子、孔子、庄子都是黑塞崇拜的东方 哲人。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偶像的影响,黑 塞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世界观。
人物生平(开始创作)
1884年,七岁的黑塞开始写诗。1886年黑塞一家再 次回到卡尔夫。到十三岁为止,就读于卡尔夫小学 和拉丁语学校。《在轮下》、《德米安》、《童 心》、《回忆少年时》,皆以此四年的少年时代为 小说的题材。1891年,黑塞通过“邦试”,考入毛 尔布伦修道院。但是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 他过了一年便逃离了学校。他还曾企图自杀,于是 父母不得不顺从他本人的意旨。1892年至1899年这 一段独立谋生的时期,黑塞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 多种职业。先在工厂当学徒,后到书店当店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