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病理学-休克
LTA4
LX
LTC4 LTB4
LTD4
LTE4
LTF4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来源: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血小板、PAF
PAF刺激物:
TNF、凝血酶、白三烯、缓激肽、组胺、ATP
生物学效应:
增加血管通透性
趋化作用
休克样变化
激活炎症细胞
PAF拮抗剂:
银杏叶、海风藤、款冬花
因各种原因(如大出血、创伤、烧 伤、感染、过敏、心泵衰竭等)引起的 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微循环动脉血灌流 量急剧减少和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 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发生 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的主要表现
面色苍白 四肢湿冷
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
神志淡漠
少尿或无尿
主要表现
动脉压↓,脉压差<15mmHg 脉搏快而微弱 中心静脉压(CVP)↓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尿量<15ml/h 呼吸加快 血浆CO2结合量↓、乳酸含量↑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神志不清
一、细胞损伤 (一)细胞膜的变化 (二)线粒体的变化 (三)溶酶体的变化
1、细胞膜的变化
细胞膜是休克时最早发生损伤的部位。表现为膜的
损伤,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
2、线粒体的变化
线粒体肿胀、致密结构和嵴消失 功能障碍
线粒体呼吸
3、溶酶体的变化
组织蛋白酶
细胞自溶
溶 酶性成分 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
酶
β-葡萄糖醛酸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肾血流量↓
肾近球细胞
肾素
血管紧张素(Ag) AgⅢ 氨基肽酶
AgⅠ Ag 转换酶
AgⅡ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作用: 收缩血管、升高外周阻力、促进静脉回
流,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普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抑制AgⅠ→ AgⅡ 加强激肽系统 captopril、saralasin、losartan
(二)微循环缺血的机制: 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及某些具有扩血管和使血 管通透性增高的介质大量释放,是引起微循环淤 滞的重要原因。即: 1. 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2. 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3.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1.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腔 2.RBC变形力↓和聚集↑ 3.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
激肽
扩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激肽释放酶激活物
激肽释放酶原
激肽释放酶
激肽原
纤溶酶原
缓激肽 纤溶酶
花生四烯酸
前列腺素(PGs) 白三烯(LTs)
花
PLA2
生
细胞膜磷脂
AA + PAF
四
环加氧酶
脂加氧酶
烯
PGH2 5-HPETE
5-HETE
酸 的 中性粒细胞—LTB4 代 肥大细胞—LTD4 谢 血小板—LTC4
神经因素--交感,受体 体液因素(收缩,舒张) 代谢因素(腺苷、K+、H+等)----舒张
营养通路
直捷通路
A-V短路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以失血性休克为例,根据微循环灌流特点的变化 可将休克分为三个期
缺血性缺氧期(Ⅰ期)
淤血性缺氧期(Ⅱ期)
衰竭期(Ⅲ期)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机制
一、缺血性缺氧期 (休克Ⅰ期)
(一)微循环血液灌流的变化特点: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二)微循环缺血的机制: 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以及与儿茶 酚胺增多为主的各种缩血管物质增多有关。 即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多 2)心肌抑制因子 3)其他体液因子也都有促使血管收缩的作用
(一)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
三、炎症介质与全身炎症反应综 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感染或非感染病因(创伤等)作用于机 体而引起的难以控制的全身性瀑布式炎 症反应的综合征。
临床判断标准:1991年ACCP/SCCM讨论 会上提出: ①T>380C或T<360C ②HR>90次/分 ③R>20次/分或PaCO2<4.0kPa(32mmHg) ④WBC>12×109/L或WBC< 4×109/L 具备2项或以上即可判断发生了SIRS
“自身输液”:在休克早期,由于毛细血管前阻 力大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降 低,使得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以增加回心血量, 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
(四)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出冷汗, 脉搏细数,尿量减少; 血压可骤降、略降、正常或有所上升, 脉压减少; 神志清醒可出现烦躁
(1) 微血栓阻塞通道→回心血 (2) 血管通透性↑(凝血与纤溶过程产 生
FDP,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3) 出血时血容量进一步↓ (4) 器官栓塞、梗死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Ⅰ期
休克Ⅱ期
休克Ⅲ期
痉挛、收缩; 前阻力<后阻力;
特点 前阻力后阻力; 扩张,淤血;
缺血,少灌少流。 “灌”“流”。
循环血量减少 微循环灌注不足 组织缺氧
第一节 概述
整体(19世纪末):外周循环衰竭、 BP
组织( 20世纪60年代):微循环学说
细胞、分子(21世纪):细胞、体液因子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一、病因
失血与失液 烧伤 创伤 感染 过敏 强烈的神经刺激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机制 影响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缩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H+,平滑肌对 CA反应性; 扩张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WBC嵌塞,血小 板、RBC聚集。
代偿作用重要; 维持血压; 血流重分布 组织缺血、缺氧。
失代偿:回心血量 减少;血压进行性 下降;血液浓缩。
血管反应性丧失; 血液浓缩; DIC形成; 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各体液因子的相互作用
多因子、各效应相互协同 生理剂量IL-1—不产生类似休克的表现 小剂量IL-1—明显加强TNF的作用
一些因子影响到其他因子产生 TNF诱导IL-1、PAF等因子的合成 IL-1、PAF 也诱导TNF的合成
各因子间关系不仅是简单的协同、拮抗 各因子间及其周围细胞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控网络
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
状态 (二)主要临床表现:
1. 循环衰竭 2. 毛细血管无复流(no-reflow)现象 3.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三)休克衰竭期(irreversible phase)
微循环变化特点:不灌不流
(三)休克期难治的机制 :
1) 微血管麻痹 2) DIC形成 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烧伤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按病因分类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二 休克的分类--按病因分类
心源性休克
心泵衰竭
微
心输出量↓
循
失血性休克
微循环灌注压↓
环
交感兴奋,CA↑ 毛
动
创伤性休克
细血管前阻力↑
脉
A-V吻合支开放
血
烧伤性休克
β受体兴奋
灌
血液流变学改变
注
感染性休克
微循环阻力↑
急
组胺
贮存于组织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由脱羧酶作用于组胺酸产生
不同种属动物:收缩、扩张
休克时 H2受体,扩张微A>Cap前括约肌>微V H1受体,收缩微V(肺微血管均收缩) H2受体兴奋:cAMP↑,抑制Ca2+内流,抑炎 H1受体兴奋:cGMP↑,促进Ca2+内流,促炎
比休克期的影响更严 重; 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转入不可逆。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细胞机制 组织缺氧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等是细
胞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由于细菌毒素的直 接作用,则可引起原发性细胞损伤
1) cAMP减少 2) 细胞因子的生成与释放 3) 氧自由基的作用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激活激肽系统 形成MDF
体
酶 非酶性成分: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cap通透
性↑、吸引白细胞。
第四节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二、细胞代谢障碍 (一)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 (二)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 (三)局部酸中毒
第五节 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 化与全身反应
休克发生发展的机制
微循环变化的机制 1) 神经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性兴奋 2) 体液机制: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 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 其他 3) 血液流变学性质的变化: 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的改变 白细胞贴壁黏着和嵌塞 血小板黏附聚集 血浆黏度增大
微循环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三)微循环改变的代偿意义: 1)血液重新分.维持动脉血压: 增加回心血量——通过肌性微静脉收缩和肝脾 等储血器官收缩,起“自身输血”的作用;组
织 液反流增加,起“自身输液”的作用 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维持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增高
“自身输血”:当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通 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小静脉和肝、脾储血库收缩, 减少血管床容纳的血量以增加回心血量和维持动 脉血压。
儿茶酚胺(CA: E, NE, DA)
血管张力、血流分布、心肌功能
休克α学说 皮肤、腹腔内脏、肾 — 密度高 脑、冠状动脉 — 密度低 α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