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特岗教师考试《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满分:100分)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分)1.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能够把评价分为(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B.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C.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D. 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评价2. 下列选项不属于板书特点的是( )。
A. 趣味性B.丰富性C. 直观性D.启发性3. 教完《竞选州长》,教师设计这样的结束语:“马克?吐温实在算得上是一位幽默大师,他的小说既深刻又有趣?他写的两本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令人着迷的书,同学们能够抽时间读一读。
”这属于( )。
A.激励式结果B.拓展延伸式C.比较式结果D.悬念式结果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分)1.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 )。
A.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内容B.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C,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D.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2.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 )。
A. 合作精神B.创新意识C. 参与水准D.探究精神三、论述题(5分)为什么说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应考虑学生的特点?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积累与使用(15分)(一)填空题(10分)1. 下面语段画线处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4分)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①即使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
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享晚年的保障;②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③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
让我们昂起头,④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______。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________。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_。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
2. 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骸_____骨静谧____ 暗______哑憔悴______3.把下面四个词语按句子语义要求填入适宜的空格。
(2分)瑟缩惊惶绝望傲然(1)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________走出,留他_______地站在小屋里。
(2)他很________地站了起来,失了色_______着。
4. 泰戈尔是______(国家)的文学家,曾获________文学奖。
(2分)(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 下列各组字词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滑稽(jī) 洗濯(zhuó) 孪(luán)生B. 梦寐(mèi) 称(chèn)职赏赐(cì) 嫩(rùn)芽C.诀(jué)别什(shí)物笼(lǒng)罩猝(cù)然D.厄(è)运虐(nüè)杀炫(xuàn)耀匿(nì)笑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雍容经典粥光养晦筚路蓝缕,以起山林B.安详遐思薪尽火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C. 跨越振辐秘而不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D. 坐阵砥砺学以致用壁立千仞,无欲则刚3. 某校文学刊物转载的一段评论中有四个注解,其中不准确的一个是( )。
矛盾在《子夜》等小说创作中所努力实现的创作模式,是西方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左拉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小说家所成功地实践了的创作模式A.《子夜》: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B.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C.列夫?托尔斯泰:l9世纪俄国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以气势恢弘著称D.左拉:19世纪法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是体现人道主义思想的《巴黎圣母院》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C.因为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嚷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的这个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忽视5. 将①一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__________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①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②因为知识是有限的③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④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二、古诗词鉴赏(8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唯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_______和________两位被贬异乡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3分)(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科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科技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指纹的特性和用途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
因为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
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形像弓一样,叫弓线纹。
各人的指纹除形状不同之外,纹形的多少、长短也不同。
据说,全世界五十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
更有趣的是,指纹在胎儿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
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也只不过放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很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
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使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正因为指纹的这些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兴趣。
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
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破案。
(A)现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B)指纹在医学上又有了新的用途。
有的医生发现,通过检查人的指纹、掌纹,能够查出某些疾病。
(C)近年来,指纹又和电子计算机成了好朋友。
(D)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又摆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 文中两处用了“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1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2分)3. 第3段中“指纹的这些特征”包括(概括4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分)4. 下面的句子是从第4段中抽出来的,应放在(A)(B)(C)(D)四处中的处。
(2分)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人的指纹。
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就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真神!5. 简要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意思。
(不超过l0个字)(2分)答:本文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芳容至孝周孝子名芳容。
华亭人。
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
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日:“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
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日:“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日:“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
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
次日,病不能起。
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
芳容乃日:“吾病虽剧。
心实了然,药之能够即愈。
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
”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
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
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
或赤脚行山蹊中。
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竞达里门。
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芳容泣而志之________ (2)药之能够即愈_________(3)且吾有大事未了_________ (4)闻言色动____________2. 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告之于帝B.贤于材人远矣C.苍鹰击于殿上D.万钟于我何加焉3.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 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五、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