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特岗高频考点

教育学特岗高频考点

教育学特岗高频考点高频考点1.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①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名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②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教育适应自然。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提出论证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③卢梭——《爱弥儿》,主张“性善论”,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他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④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⑤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教育家,“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提出要素教育论。

⑥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名言:“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提出“绅士教育论”。

高频考点2.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杜威)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学派(旧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代表人物《普》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的观点有:a.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b.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 教育性教学原则。

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d. 教学四阶段论。

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的代表人物。

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同时主张“从做中学”。

该教学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高频考点3.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皮亚杰、保罗·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①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教学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③瓦·根舍因(德)——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④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儿童》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高频考点4.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每个规律的含义及教育启示高频考点5.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整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

简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高频考点6.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五育的内涵、地位。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传授给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体育的基本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4)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高频考点7. 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各个内涵的意思素质教育的内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应试与素质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高频考点8. 教师劳动的特点,各个特点的含义及其代表名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育机智”。

③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6)系统性高频考点9. 教师的职业素养,各个素养的内涵职业道德素养(导向作用):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3)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高频考点10.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1)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人格、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和专业自我的形成。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3)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4)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精深的学科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和教师的人格素养。

(5)教师专业化的实现①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②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实践、勤于反思和勇于实践)高频考点11.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高频考点12.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各个特点的含义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

高频考点1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①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贯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③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⑤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①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②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③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④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⑤智力与非智力活动。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③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高频考点14.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

贯彻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贯彻要求: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这一原则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贯彻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名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夸美纽斯:“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

”乌申斯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

”(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④发扬教学民主。

名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