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

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

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

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已有名为“庠”“序”“校”的施教机构。

●学校自产生之时起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二章●人的发展的整体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规律性:P32(1)顺序性: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抓住发展的关键期(3)阶段性:有针对性的教育(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整体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环境是认得发展的外部条件;b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环境决定论)b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c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b.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c.学校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第三章●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a.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a.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c.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a文化知识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水平;b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c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和完善;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d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的生态功能: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b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4、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对文化的传递;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c.教育对文化的发展5、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a教育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b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c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

(横向流动功能:根据社会需要,更换工作地点,改变环境而不提升地位。

纵向流动功能: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b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c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第四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时无关紧要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主要观点:a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c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2、社会本为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涂尔干、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主要观点:a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b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c 教育的结果和效果是以及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3、杜威企图实现二者的兼顾和协调●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有:a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b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c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培养智、德、美、体、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第五章●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一)社会因素:a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b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c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制约(二)个人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a西欧双轨学制(双轨学制具有阶级性。

双轨制是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从中学开始基于家庭教育,一轨最初只有小学。

),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者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体现了教育的不民主) 双轨制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连接。

b美国单轨学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有利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c苏联的分支制学制。

●我国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1922年11月1日颁布“壬戌学制”(单轨制),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一直沿用到1951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国今天仍沿用了该学制的许多合理因素(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学习苏联。

●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改革内容:a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b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c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d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e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f 加快发展继续教●现代学校系统的发展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第六章课程一、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p120二、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怜惜,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p1241、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2、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靠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4、西方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最早提及“课程”一词。

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出版,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克柏屈。

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美)。

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强调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永恒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1949年拉尔夫·泰勒(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a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的b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c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d我们怎样才能确认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三、斯宾塞主张学校应该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实质学科。

(实质教育课理论)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对用动态的知识观来阐释儿童现有经验与课程之间的联系。

博比特的《课程》出版,该书被看做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课程》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课程论诞生了。

博比特的方法论,注重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版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人们把泰勒的这些理论称为泰勒原理器课程开发模式称为目标模式。

四、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等。

学科课程的特点:a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b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c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