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养护措施
摘要: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导致沥青路面的破坏现象仍是十分普遍和严重的,如因环境、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病害情况不一,主要有车辙、裂缝、坑槽、沉陷、松散、泛油、拥包等,这些病害产生后如不及时治理,经过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破坏程度会逐渐加剧,从而造成行车不舒适、交通不安全和使用年限不能保证的严重后果。
本文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及其成因,探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措施。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养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土地资源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特征复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公路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地貌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对于公路的建设中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道路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它的疏通关系着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是否疏通和顺畅。
它特有的灵活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公路的建设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投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基础项目和高端项目的建设,它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相关地区的发展。
几年来,公路的施工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了规模,贯穿于全国的各种地形地貌的建设中,如同人体内的血管,担任着
新鲜血液的不断输送,但在公路的病害及养护方面也存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及其成因
1、裂缝
裂缝是公路沥青混凝土工程中最为多见的病害,路面裂缝产生后水能够通过裂缝进入路面路基与基层中,使得结构软化,影响公路路面的承载能力,甚至导致路面工程破坏程度不断加深。
路面裂缝通常根据结构分为纵向裂缝与横向裂缝两个类型。
(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分为沉降差异裂缝、基层反射性裂缝与荷载性裂缝三种。
基层反射性裂缝是最常见的裂缝。
它是由于温度骤降是基层材料收缩变形或者基层材料的失水使得沥青层的地面拉裂,同时,因为行车负荷的反复作用或者温湿循环变化使得位于地面的裂缝从下往上沿竖向扩展到路表。
关于沉降差异裂缝的解释是: 在正常路基路段与构造物台背的交接处,构造物沉降和地基或路基的差异使得基层开裂。
如果出现沥青混合料比例设计问题或者施工质量问题,沥青面层与半刚性的基层之间的拉应力有可能大于材料的疲劳强度,进而导致裂缝的发生,这样的横向裂缝称为沉降差异裂缝和荷载性裂缝。
(2)纵向裂缝
最常见的纵向裂缝是由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路基沉降主要
与路基施工和地基状况有关,比如软土地基处或者半填半挖处的纵缝。
2、龟裂
龟裂病害通常发生在车行道上的轮迹带处,而且常常有水损害,如唧浆等等。
产生龟裂的主要原因有:(1)作用在路面上的载荷过大时,路面弯沉,而且结构层所受的应力也会明显变大,进而使得路面产生龟裂。
(2)如果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空隙率太大,会导致雨水浸入并且滞留在沥青路面的面层中,从而使得路面产生水损坏。
(3)基层在施工时如果质量没有保证好,导致唧浆逐步掏空了基层表面,也可以引起面层的龟裂。
3、唧浆
通常情况下,产生唧浆的主要原因有:(1)采用混合料进行施工,料的均匀性很差,很可能造成局部的离析,进而引起路面渗水。
(2)因为基层用的是二灰碎石的结构,它的水稳性比较差,在基层的顶部会有渗漏的水滞留,如果有荷载作用在基层上,其局部会产生松落,从而形成灰浆,这些灰浆会从路面的缝隙中向上挤出,最后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有白色的唧浆形成。
4、车辙
在高温季节,大交通量的渠化超重载荷如果反复作用于沥青混凝土的面层,路面会积累会逐渐产生塑性流动和永久变形。
而且,一般情况下在沥青面层被压缩沉陷的同时会有隆起产生。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基层和面层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被压实、沥青混合料
的配比设计不是很合理和稳定性不高等等,从而使得在行车载荷的反复碾压下,轮迹带处的基层材料和面层产生侧向剪切位移和固结变形。
5、泛油
沥青混合料中,如果粘结料沥青都集中到某个局部地方,从而在道路的轮迹所在的地方有发亮的纵向条纹出现,这种现象就叫泛油。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空隙率较小、混合料的离析和高温稳定性差这些因素引起的。
6、松散和坑槽
沥青用量偏少、粘结力差和矿料过湿等原因都可能产生松散现象。
坑槽主要是在路面发生龟裂后并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养护而形成的,或者由于基层的局部强度较低,坑槽也很容易由松散和龟裂产生。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措施
1、治路病害先治水
要保证公路工程、养护质量,首先必须先处理好水,故而公路扩建、改造工程的设计必将排水防护工程作为整个工程设计的重点之一,使地下水不得渗泡路基,地表水不渗透路面。
在日常的路面养护中,应加强对路基路面排水设施的养护,路肩与路面衔接应平顺,及时排除路肩、路面积水,这样才能使路基路面长期处于干燥状态,使路基路面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2、定期检查,合理防治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确定的依据是沉降值、弯沉、平整度等核定。
可采用钻孔取芯的办法分析病害层次和处理深度,并确定专项处治方案,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维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局部出现裂缝,轻微沉陷,行车轻微跳车以及横纵接缝,柔、刚结合处(桥头搭板或沥青路与水泥砼路面接合处)出现轻微错台等,要列入预防性维修;对大面积裂缝,路基严重沉陷,路面坑槽超过8‰以上,要列入专项处治。
对如何确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时间,一般依据《养护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对路面进行评价,路面评价指标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损坏分级、路面病害的破损率、路面强度、路面压实度检测和坑槽深度的检测。
通过对路面评价,从而采取相应的如局部补强、中修罩面和彻底翻修等措施。
3、严把设计、施工关
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必须严格规范进行设计,在设计上必须做到科学、严谨,设计资料必须与设计情况相符合,坚决拒绝“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和行政指令性设计,杜绝边施工、边设计和无设计施工的现象。
4、依法治路,整治车辆的超限超载运输
车辆超限超载运输,加速了公路路面的早期病害形成。
公路管理部门要依据《公路法》及各省市与之相配套实施办法,加强对超限超载车辆的管理,实行计重收费,严重超载卸载放行,从而防止公路路面病害的早期产生。
5、预防为主,加强养护
早期预防性专业养护该如何实施,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秉着科学规划、经济安全、便于操作的原则,尽快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管理规范,并在实际养护工作中得以应用。
发展公路建设,必须坚持建、管、养并重原则,不能放松正常养护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公路交通作为现代陆地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地位也更加重要,公路在运输能力、速度和安全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将为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提高现代物流效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加强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是实现公路优良性能的重要环节,是值得每一个公路人研究和探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菊平.论公路桥涵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j]. 科学之友. 2011(19)
[2] 方迎捷.公路预防性养护与管理[j]. 科技与企业. 2012(09)
[3] 韩红青.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j]. 中小企业管理
与科技(上旬刊).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