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新)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标实验稿的思路与特点1.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性质,将历史课程定位在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2.全面地阐释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更为明确地提出了能力目标;首次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注重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是以学生为行为主语,并在行为动词方面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3.强调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尽量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使历史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既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

4.建构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力图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中学历史学习体系,采用了主题式的模式进行编排,突出历史时代主题,每个教学单元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时代主题进行知识的建构,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各历史时期的重点问题进行认识。

同时,精选课程内容,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课程的难度。

5.提倡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新历史课程在编制时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尤其是通过教学活动建议,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的活动,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教师为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多样的组织与引导,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6.提出了指导性的评价建议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并强调在历史教学评价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还要检测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

二、对课标修订的具体做法1.对前言部分的修改(1)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3)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较大调整。

在保持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弱化,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同时,注意与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2.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之更为清晰、明确、完整。

如:实验稿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

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Ⅰ新修订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

(4)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5)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Ⅱ如:实验稿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

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新修订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3)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4)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5)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3.对课程内容的修改(1)根据课程设计思路,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难度。

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新订课标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31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增:雷锋。

(1处)减: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民法通则》、《刑法》、万隆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杂交水稻、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16处)如世界古代史部分:增: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早期大学、《查士丁尼法典》、基辅罗斯。

(5处)减:南方古猿、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布匿战争、丕平献土、琅城起义、希波战争、马可·波罗、阿拉伯数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荷马史诗》等古典文学、阿基米德、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

(16处)(3)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

实际上,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经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因为从概念上讲,“融合”是合成为一体,容易产生误解;而“交融”则是相互融合,更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也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再如将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

因为“全面抗战”是与“片面抗战”相对应,而“全国性抗战”则与“局部抗战”相对应。

(4)在编排形式上,将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以双栏表格的形式,列表对应显示出来,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的教学。

如:4.对实施建议的修改概括提出七点教学建议:(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2)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3)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4)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5)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6)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潜力,给教学活动留有更大的空间,删去实验稿中的教学活动案例,将其放在课程标准的解读当中。

评价建议强调了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提出了要求。

教材编写建议具体说明了历史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功能,强调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新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 目标性原则;(2) 思想性原则;(3) 精选性原则;(4) 可行性原则。

5.有关问题的说明(1)历史观的问题。

当前史学界流行多种历史观,如文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后现代历史观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