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一、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2.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 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原有“内容标准” 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 条。
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1. 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
2. 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原(实验)稿现(修订)稿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会测量温度。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明确提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
●《标准》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31条,哪些应该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
●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1)基本操作类:7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测定性实验:4项●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3)探究性实验:9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问题: 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说明:(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补充后,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增加了以下内容●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程标准》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条目,为什么要删去?说明:原(实验)稿现(修订)稿(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4)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6)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2.7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2.8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删去这两条文字,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
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在修订时,删去了“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句话,是否不要求计算?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层次,是否不要求计算?说明:不能这样认为。
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
这两者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
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
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
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1.正认识确科学探究的目的《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2、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属于本课题侧重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侧重的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
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化的要素上。
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
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3.体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课内的探究课外的探究能力目标●在课内完成,各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侧重部分要素。
●在课外完成,时间机动而且充裕,可以经历完整探究过程。
课题内容●按教材的进度,探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内容项目。
●不受《标准》和教材约束。
其内容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课题提出●由教材的内容和进度决定。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探究能力的形成●通过不同课题侧重不同要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整个初中物理课只完成几个大的课外探究项目,通过完整探究过程,发展全面的探究能力。
4.《标准》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标准》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
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发现问题: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分析与论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发展历程(1) 1996年以前: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关于评价的内容(2) 1996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第一次对“考试”提出要求,这是在物理《大纲》中首次出现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
(3) 2000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以“考核”为标题,第一次提出“除书面考试”,还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查”,但整个“考核”主题的内容仍然是对“考试”要求的说明。
(4) 2000年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第一次出现“评价”这一用词。
指出评价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根据,还要在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在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根据。
至此,已看到了发展性评价的萌芽。
(5) 200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性评价”概念,并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作为五大课程理念之一,明确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目的。
《标准》第一次在教育部关于国家课程要求的正式文件中,系统地对学习评价提出实施建议。
但鉴于新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建议中关于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优化。
(6) 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次把“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发展性评价特点,写进了课程理念。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生评价的修订(1) 《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发展性评价的概括,明确指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2) “评价建议”把评价的实施进一步落实在操作层面上:●强调了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明确了评价的三维目标内容●对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作出了说明●提出了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一、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事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