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一、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2. 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 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原有“内容标准” 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 条。

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1. 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

2. 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3、明确提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

●《标准》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31条,哪些应该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

●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1)基本操作类:7项●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2)测定性实验:4项●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3)探究性实验:9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问题: 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说明:(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增加了“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磁场”、“热机工作原理”等知识点,这些都是学生能接受的内容,补充后,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增加了以下内容●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程标准》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和“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条目,为什么要删去?删去这两条文字,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

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在修订时,删去了“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句话,是否不要求计算?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层次,是否不要求计算?说明:不能这样认为。

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

这两者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

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

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

四、正确实施科学探究1.正认识确科学探究的目的《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2、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解决办法:侧重部分环节属于本课题侧重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侧重的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

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化的要素上。

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

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4.《标准》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标准》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

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案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发现问题: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分析与论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五、评价促进学生发展1.我国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评价的发展历程(1) 1996年以前:物理《教学大纲》中没有关于评价的内容(2) 1996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第一次对“考试”提出要求,这是在物理《大纲》中首次出现关于学习评价的内容。

(3) 2000年《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以“考核” 为标题,第一次提出“除书面考试”,还应“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考查”,但整个“考核”主题的内容仍然是对“考试”要求的说明。

(4) 2000年在《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第一次出现“评价”这一用词。

指出评价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出不仅要把笔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根据,还要在实验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情况,以及在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定根据。

至此,已看到了发展性评价的萌芽。

(5) 2001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性评价”概念,并把“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作为五大课程理念之一,明确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目的。

《标准》第一次在教育部关于国家课程要求的正式文件中,系统地对学习评价提出实施建议。

但鉴于新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建议中关于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优化。

(6) 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第一次把“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发展性评价特点,写进了课程理念。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生评价的修订(1) 《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发展性评价的概括,明确指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2) “评价建议”把评价的实施进一步落实在操作层面上:●强调了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明确了评价的三维目标内容●对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作出了说明●提出了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一、知识与技能当今已不是目标的唯一要素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事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

3.“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4.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时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适当减少了内容要求的条目,但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从“过程”、“情感”目标来思考二、从“过程”和“情感”目标思考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怎样形成并增强实践意识●怎样养成严谨、求实、认真、平和的科学态度●怎样提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

初中物理课应在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实践意识、科学态度和基本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以上五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值得专题研究。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1)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有趣(出乎意料)的问题,让学生研究●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设计有趣的(意料之外)的研究问题人类通向深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和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深海的海水压力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人要潜入深海,是一个高科技难题。

2011 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5 km级的深海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

深海5 km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设想你在5 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的压力相当于 1 000 个人叠起来踩在你的脚上!海水压力果真有这么大吗?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控制教学要求的难度,使学生所解决的物理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让学生获得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新情境的问题的解决,是抽象套用理论还是进行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

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后劲”的重大因素。

●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