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随着男女一律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女大学生越来越成为该校的重要成员。
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与速度的提高,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安全引发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及关注。
特别是今年八月成为女大学生失联黑色季,更是引发各界的关注及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概述及案例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
关键词:女大学生、失联、原因、对策正文:“失联”一词最早出现在马航事件中,字面解释为失去联系。
而最近,“女大学生失联”这几个关键字成为网上热词。
究其缘由是近来频发的女大学生在上学途中与亲友失去联系后被害的事件,如:9月5日消息,四川19岁女大学生返校途中失联;9月4日消息,郑州大四女学生张琳琳到开封上学途中失联遇害;8月28日消息,江苏吴江大二女生高秋曦返校途中失联被抢劫杀害;8月21消息,22岁大学生金某返校途中失联被黑车司机绑架、性囚4天;8月20日消息,重庆邮电大学女生高渝“搭错车”失联被车主杀害……诸如此类的事件,每一次都沉重撞击着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们的心灵。
女大学生这个群体,代表的是接受过高水平教育的群体,失联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一:教育方面:缺乏安全教育(1)学校教育:一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被分数挤开。
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中学的政治、历史、生物、化学等文化课都是学生每天必上的课程,除次之外,安全教育课程又剩下多少呢?国务院在2007年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开展公共安全教育课程。
但由于纲要并未明确规定安全教育应占多少课时,所以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安全教育课程往往被基础课占据。
据《齐鲁晚报》报道,不少高中生反映安全教育课多是说教,枯燥无味,不太愿意听,造成的结果就是索性成了自习课。
学校本该设置的安全课未能发挥其重要作用,造成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教育。
另一方面,在“唯分是举”的高考大环境下,家长和老师都让孩子、学生一门心思地扑在题海中,只为求高分,“高分低能”便成为一代代学子的写照。
与此同时,学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普遍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与外界的接触机会因此减少。
所以当危险真正降临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处理事件的经验和勇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危机处理能力。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学校这个有着师资力量,有着教育资源的场所,并未完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往往在事后,提醒学生应该注意安全,仅仅是简单的提醒,并未系统的进行必要的安全措施,所以学校教育缺乏安全教育是造成现当代大学生安全意识不高,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也是此次女大学生失联事件背后的原因。
(2)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教育重要的一环。
女大学生频频失联,与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首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8月9日失踪的重庆邮电大学女大学生高渝,在上了黑车后还给母亲发了短信,说自己上错了车,但马上到家。
高渝的母亲牛女士看到短信后并没有担心,次日上午给女儿打电话才发现女儿已经失联。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大学生的母亲知道女儿上错了车,但没有立刻打电话过去确认女儿的实况,原因何在,就不得而知了。
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孩子缺乏危机意识,本就体现着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里人或者说父母亲并未告诉孩子在外的安全问题应该如何保障,有没有提供一些原则必须遵循,如:不能坐黑车,不能晚上一个人外出。
不管诸如此类的原则能否落实,最起码这能让孩子在作出选择时能加以考虑,能留多个心眼。
而在这个案例中,家长在危急关头再一次失职,让一场本可以挽回的悲剧发生。
这就不能不说女大学生失联与家庭教育无关了。
与此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家长管得太多。
现阶段的家庭里,很多仅有一个小孩,对孩子百般呵护不容否定,为避开危险,家长几乎全部代劳,替孩子包揽了所有事务。
学生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没有机会与真实社会接触,没有机会依靠自己的智慧处理紧急情况。
如:90后大学生李美的西藏穷游之旅可谓是有惊无险,2000元的旅费不到三天就花光了,借助父母的帮忙才回了家,用李美的话说:“不为别的,就想证明一下我能行。
”很多大学生都向往能有一场只属于自己的旅行,背后其实是对家长多年束缚的叛逆表现,或者是内心想要释放的理由。
但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屡屡吃亏,甚至出现失联事件。
一场接连一场的悲剧,为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敲响了警钟。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或许从根源上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让家庭教育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明天。
二: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欠缺第一,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
很多女大学生社会阅历简单,处事经验不足,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危机意识和维权观念。
例:南京市栖霞公安分局民警曾安排过一次测试,由一名民警在南京仙林大学城驾驶迈腾轿车,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
结果被搭讪的5名女生中,有4人上了车。
其中两名女生还在闲聊中透露了自己的姓名和院系。
测试结束后,民警亮明身份,询问她们为何轻信陌生人,得到的回答让民警哭笑不得:一是因为在校园内,二是因为是白天,三是看民警面善、四是遇到危险时可以跳车,这些回答看似合情合理,但事实上反映出来的是女大学生防范意识薄弱,警惕性低。
这也是导致失联事件频繁发生的内在因素,不要随意和陌生人走,这原本是幼儿园小朋友就应该懂的道理,而成年的大学生反倒做不到。
这切实需要我们反思。
第二,缺乏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很多女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不会与他人有效沟通,例如,轻易相信陌生人,外出时不注意穿着,特别是夏季,穿着太暴露,可能会因此诱发犯罪分子犯罪,与人沟通时易冲动暴躁,独自外出晚归等,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这也是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相关因素,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防范于未然。
第三,缺乏系统的安全保障知识。
很多女大学生法律维权基础知识薄弱,不懂得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会采取有效的协商手段处理问题,发生危险时,不懂得用法律知识帮助自己脱险,所以导致失联后,很多女大学生不能安全脱险,减少伤害。
第四,缺乏有效的危机处理技巧。
很多女大学生面对社会交往中的性骚扰,不懂观察,不敢指责,不加防范,这些都会对自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社会环境一方面,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治安并不容人乐观,人心浮躁,道德沦丧是其主要表现。
时下的人们,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大家无一例外纷纷向“钱”看齐。
有权者,会大肆贪腐;无权者,也会想尽办法去谋取利益。
在这样一个人人向“钱”看,人人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社会,环境也就不可能好起来。
在很多女大学生失联的案件里,我们不难发现嫌疑犯都是想为了获取钱财,杀人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了“恶魔”。
比如囚禁女生的黑车司机,其心理是扭曲的,也一心想报复社会。
然而我们看看其成长史,我们又不难发现其本人也是一个“牺牲品”。
在其十年的牢狱生活后,他并没有得到安慰和同情,也没有得到社会的帮扶。
假如这个社会不是“冷冰冰”的示人,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冷冰冰”的恶魔。
因此,社会的环境与氛围是能够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潜移默化,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另一方面,社会监管的不严格也是造成女生频繁失联的原因之一,像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黑出租”的触手几乎无处不在,却没有相关部门管理。
很多女大学生在坐车无果的情况下,往往只能选择坐黑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潜在危险。
对策分析:一:加强安全教育。
学校作为有目的,有机会培养学生的场所,除了给学生上一些专业课加强学生的知识素养以外,也应该加强安全教育等外在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特别是针对频频发生的社会安全问题,更应该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真正对安全这两个有全面的认识,并在生活中学会主要安全,保护自身及他人安全。
而作为学生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充当孩子的朋友,而不仅仅是监护人,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与此同时,当孩子一个人在外时,更应该及时联系,并准确的掌握孩子的相关动态,充当孩子坚强的后盾。
二: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有知识,有素养的群体,更应该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大展身手,创造自身的价值,更应该充当好榜样作用。
三: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这就要求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引导作用和宣传载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文明公民的“标兵”。
二是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做文明公民的“生力军”。
三是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引领公众做文明公民。
四是加强舆论引导,促进公民整体素质提高。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给社会公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让社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非法营运的黑车的排查力度,组织力量对二、三线城市等重点区域进行专项整治。
除此之外,要加大打击力度,严管“黑车”,与多个部门联合形成合力,制定相关治理工作措施,共同打击“黑车”非法营运违法行为。
与此同时,要完善交通设施,特别是车站或火车站附近的交通。
有了便捷完善的交通,女大学生就可以规避坐黑车的风险,从而更好的保护自身的安全。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的除了悲伤,愤怒外,更多的是思考与反思。
从上述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原因的分析及相关对策的提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社会事件的产生,发展,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不可避免的还有其他客观因素,就受害女大学生而言,在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现状、无法预知他人的情况下,大学生应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从而尽量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参考资料:《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李佳陈娜《女大学生频频遇害的社会主因是什么?》夏余才《当前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今视网评:女大学生失踪遇害频发安全意识亟需提高》《如何加强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如何实施对“黑车”的打击监管?》《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失联女大学生遇害为同龄人敲响警钟》王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