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楼是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其中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清代建立的七大藏书楼: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藏书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源阁位于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丰十年(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文汇阁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大火。
文宗阁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大火。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
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藏书楼本身和它的历史,体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
虽然藏书楼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近代以来的图书馆所代替,留存至今的藏书楼也屈指可数,但作为中华古代文明载体的鲜明证明,是每一个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知识、热爱书籍的人所应当了解的。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文献储存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措施。
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勘、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
此后,官府藏书制度越来越完善,不仅建立了众多的藏书楼,而且还有日益齐备和专业化的管理机构,文献的积累量也越来越丰富。
唐代仅集贤院一处藏书,在玄宗时即达8. 9 万卷。
明代文渊阁藏书最盛时曾达到近百万卷,多是宋元刻本和抄本。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457种,79070卷,《四库全书总目》“存目”部分著录图书6793 种, 93556 卷。
为了收藏《四库全书》,清廷修建宫庭四阁和江南三阁,并建立了较完善的藏书组织、借阅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我国私人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唐代以后, 私藏风甚,藏书家遍及全国,到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江、浙、闽三个藏书中心地域。
私人藏书不仅是读书人和学者利用之资,也是政府藏书的重要补充来源。
它不仅满足了藏书家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人的需要。
西晋时期,寺观藏书出现了。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重要寺观都有自己的藏书,藏书受到较好的保存,其保存藏书的方法。
建立佛藏、道藏也因其卓有成效而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寺观不仅收藏佛道典籍,也收藏众多的儒学和其他诸子、文集、方志等类书籍。
唐代以后,出现了书院,书院藏书学术品位较高,内容也没有多少限制,而儒学藏书则受官方控制较严。
两者不仅满足了师生的阅读和查考需要,也供当地读书人使用。
这是古代最为开放的藏书类型。
文献的保存不仅延绵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人类文明正是通过对前人文献的保存继承发展的。
典籍的不断积累给一代又一代人提供着继承、借鉴、创新之资。
哲学思想、学术巨匠,无不与藏书有关。
实际上,私人藏书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因为当时无公共图书馆可资利用,士子们为了修身明道,研究学问,不得不先致力于图书的收集,所以私家藏书一开始就是自觉的:藏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经世致用。
学者们利用藏书,博古通今,教育学生,著书立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