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2008-04-05 21:53:41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显示次数:1421 编辑:hpc 进入论坛中药资源的分布1、野生药材产区与蕴藏量从320种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来看,野生药材的分布高原和山地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大巴山、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娄山等山脉,都是野生药材蕴藏量较丰富的区域。

由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气候寒冷,植被类型较南方简单,因此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

但是,北方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分布地域较广阔,因而资源的蕴藏量大于南方,如甘草、麻黄、刺五加、罗布麻、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和赤芍等蕴藏量较大的品种,多数分布在北方各省。

2、栽培药材产区与产量根据全国各地1981-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数来分析,药材种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陕西、甘肃次之,每年种植20多万亩;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

药材的年产量,甘肃居第一位,约3万吨;其次是四川,约1.5万吨;河北、山西、河南和广东各1万吨左右。

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至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药材栽培适宜区。

东部地区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既是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药材的主要栽培生产区,尤以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药材的面积和产量最大,其次是珠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广阔,光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适宜喜光耐旱药材的生长,虽然种植品种较少,但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药材。

3、各类药材产区与蕴藏量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区最大,分别占全国的10%以上;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次之,分别占全国1%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相对较少。

根及根茎类药材栽培区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尤以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其中四川和甘肃的年产量各占全国的10%以上;年产量占全国3%以上的有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江西、福建和贵州等地均在3%以下。

种子果实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各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和新疆、西藏较少。

种子果实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流域,尤以四川、河南的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其次为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余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的蕴藏量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分别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各占全国的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湖北和广东的年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各占全国的3%以上。

花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部地区较大,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各占全国的10%以上;除江西、福建、广西、青海、新疆和西藏低于3%以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

花类药材多栽培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珠江流域,产量以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新疆各占全国的3%以上。

叶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各占全国10%以上;除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和西藏低于3%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

叶类药材的栽培多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

年产量最大的是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分别占全国10%以上;山西、福建、山东、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各省分别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低于3%。

皮类药材的野生资源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

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黑龙江、吉林和河南3省;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的皮类药材蕴藏量均在3%以下;沿海地区除浙江外均在3%以上,皮类药材以黄河以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栽培较多,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省;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

藤木类药材以东北长白山区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较丰富。

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吉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

藤木类药材集中栽培于华南亚热带地区,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广东、广西和云南3省;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在3%以上;江苏、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均低于3%。

菌类藻类药材的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

这类药本的栽培较集中于黄河以南地区,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年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其次为对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山西、山东、陕西和甘肃各省的产量较小,均在3%以下。

4、各省(区)的植物药材分布及蕴藏量北京市:野生药材较多,栽培药材较少。

野生资源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各县。

蕴藏量较多的有怀柔县(20%)、密云县(16%)、昌平县(16%)、平谷县(12%)和延庆县(9%)。

栽培药材以怀柔、密云、延庆三县较多。

大宗药材有柴胡、酸枣仁、黄芩、槐米及鹿茸等。

天津市:野生药材蕴藏量80%以上分布在燕山山区的蓟县。

栽培药材以平原为主,其中静海县最多,占全市的38%,依次为蓟县和宁河县各占18%,武清县占12%,宝抵具占11%。

大宗药材有柴胡、黄芩、酸枣仁、枸杞子及鹿茸等。

河北省:本省既有高原,又有山区和平原。

野生药材资源以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较多。

蕴藏量最大的是承德地区,占全省32%,其次是张家口地区占24%,秦皇岛市占13%,保定地区占12%。

栽培药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丘陵平原,其中保定地区年产量占全省的40%。

该地区的安国县不仅是传统的药材集散地,也是传统的药材栽培区。

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区的年产量也各在10%以上,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品种有板蓝根、黄芪、菊花、北沙参、丹参、白芷、山药、紫菀、天花粉及枸杞子等。

收购量较大的野生药材有黄芩、酸枣仁、知母、柴胡、全蝎和土鳖虫等。

山西省:本省地处黄土高原,有山区和盆地。

各地野生药材的分布差异不大明显。

野生蕴藏量较多的有临汾地区(16%)、忻州地区(15%)、吕梁地区(13%)、雁北地区(11%),晋中地区和长治市,分别约占10%。

栽培药材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部主要栽培地黄、山药等大宗品种;北部则以栽培黄芪等为主。

产量较大的有运城地区(30%)、忻州地区(16%)、临汾地区(12%)、雁北地区(11%)及长治市(10%)。

大宗药材有党参、黄芪、款冬花、连翘、柴胡、黄芩、远志、知母、酸枣仁、麻黄、甘草、鹿茸及龙骨等。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药材蕴藏量以西部的伊克昭盟最大,约占全区的40%;东部以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盟(30%)和赤峰市(12%)较多。

栽培药材集中于黄河河套平原及以东的丘陵地区,以包头市为最多,占全区的50%;其后依次为巴彦卓尔盟(15%)、呼和浩特市(13%)和乌兰察布盟(11%)。

大宗药材有黄芪、枸杞子甘草、麻黄、肉苁蓉、防风、赤芍、黄芩、郁李仁、锁阳、银柴胡、远志、知母、苍术、龙胆、款冬花、鹿茸及龙骨等。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本省地道药材人参、细辛、五味子,平贝母、鹿茸等的主产区,又是野生药材较集中的分布区。

野生蕴藏量较大的有抚顺市(21%)、本溪市(13%)、锦州市(13%)、铁岭市(12%)和朝阳市(11%)。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抚顺市(32%)、本溪市(28%)和丹东市(17%)。

大宗药材有黄芪、薏苡仁、党参、紫草、龙胆、黄芩、酸枣仁、白鲜皮、全蝎、海马、石决明及海螵蛸等。

吉林省:野生和栽培药材均以东部低山丘陵区为多,是全国人参、鹿茸、平贝母、细辛、五味子、关木通等的主产区。

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吉林市(51%)、浑江市(21%)和延边州(14%)。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浑江市(32%)、延边州(26%)、通化市(17%)、吉林市(10%)和集安市(9%)。

大宗药材有黄柏、桔梗、党参、刺五加、防风、赤芍、黄芪、蛤膜油及熊胆等。

黑龙江省:野生、栽培药材均以东部和南部山地较多。

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松花江地区(22%)、牡丹江市(19%)、伊春市(15%)、绥化地区(11%)和齐齐哈尔市(10%)。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牡丹江市(40%)、绥化地区(14%)、伊春市(13%)和松花江地区(11%)。

大宗药材有人参、刺五加、防风、黄柏、满山红、五味子、黄芪、龙胆、苍术、柴胡、赤芍、知母、车前子、牛蒡子、蛤蟆油、鹿茸及熊胆等。

上海市: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奉贤县(28%)、崇明县(18%)和金山县(24%)。

栽培药材以崇明县最多,占70%,其次为上海县,占23%。

大宗药材有浙贝母、延胡索、丹参、西红花、地龙及蟾酥等。

江苏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南京市(22%)、南通市(14%)、淮阴市(11%)和镇江市(11%)。

栽培药材以苏北为多,产量较大的有南通市(33%)、扬州市(18%)和盐城市(15%)。

大宗药材有薄荷、明党参、延胡索、浙贝母、太子参、夏枯草、灯心草、蟾酥、乌梢蛇、龟甲,鳖甲及珍珠等。

浙江省:野生药材主要蕴藏于天目山、雁荡山和四明山地区,蕴藏量较大的有杭州市(38%)、丽水地区(11%)和绍兴市(9%)。

栽培药材以东北部地区较多,主要集中于金衢盆地、杭嘉湖平原和浙东低山丘陵,产量较大的有金华市(20%)、嘉兴市(16%)、绍兴市(11%)和东阳市(9%)。

大宗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菊花、麦冬、白芍、玄参、温郁金、厚朴、山茱萸、前胡、丝瓜络、蜈蚣、蕲蛇及海螵蛸等。

安徽省:野生药材以皖南低山丘陵和大别山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宣州市(26%)、安庆市(19%)、巢湖地区(10%)、六安地区(10%)、滁县地区(10%)和芜湖市(10%)。

栽培药材较集中于淮北平原区,以阜阳地区为最多,占本省的60%。

大宗药材有茯苓、白芍、牡丹皮、菊花、木瓜、桔梗、板蓝根、紫菀、太子参、明党参、蕲蛇、蜈蚣、龟甲及鳖甲等。

福建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各大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三明市(25%)、宁德地区(17%)、建阳地区(13%)、漳州市(11%)和龙岩地区(12%)。

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南丘陵地区,产量较大的有泉州市(24%)、漳州市(30%)和建阳地区(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