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中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2014-6-9
12
传输层安全机制
传输层安全机制可综合利用点到点加密机制和端到端加 密机制。 点到点加密机制在传输过程中是密文传输,但是它需要在 每个路由节点上进行先解密然后再加密传输,其信息对每个节 点是透明的。由于其逐跳加密是在网络层进行的,所以适用于 所有业务,有利于将物联网各业务统一到一个管理平台。由于 每个节点可以得到加密信息的明文数据,所以对节点的可信性 要求较高。 端到端加密机制可以提供不同安全等级的灵活安全策略, 但是也存在较大的缺点:首先,端到端加密机制不符合国家利 益,不能满足国家合法监听的政策;其次,端到端加密方式不能 隐藏信息的源和目的,存在被敌手利用的可能性 此外,应加强传输层的跨域认证和跨网认证。
2014-6-9
23
位置隐私保护的模型结构
点对点结构
点对点结构只存在用户和 LBS 提供商,用户和用户之间 通过协作组成合适的匿名群,该匿名群用于保护用户的隐 私安全。
2014-6-9
24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空间匿名技术 终端 m 需要从 LBS 服务器获得位置服务信息,首先 要将自己的位置隐匿在当前环境中。终端 m 向单跳 邻居节点发送匿名请求信息,各个请求信息头部包括 标识符,跳数等信息。接着 m 就处于监听回复的状 态。当邻居节点收到一个回复后,通过数据包头部的 标识符判断是否重复接受,如是,则丢弃。之后,通 过跳数判断是否是临近节点,如是,则将该节点的信 息保存到元组中。如不,则继续寻找。接着,邻居节 点将所得元组集合发送给终端 m。这种算法的优点在 于分散了匿名工作和计算量到初始终端的邻居节点, 在保证达到匿名度的同时平均分配了损耗。
2014-6-9
19
物联网隐私保护方法分类
匿名化方法 该方法通过模糊化敏感信息来保护隐私,即修改或隐 藏原始信息的局部或全局敏感数据。 加密类方法 通过加密技术对信息进行保护。 既保证了数据的机密 性,又保证了数据的隐私性。加密方法中使用最多的 是同态加密技术和安全多方计算。 安全路由协议方法 在路由协议方法中,其实现隐私防护的根本原理是通 过对WSN网络中节点路由的协议控制,实现对信息 的保护。
25
2014-6-9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时空匿名技术 时空匿名是在空间匿名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 时间轴,在用空间区域代替具体位置以后,同 时延长匿名的时间,将位置服务请求信息的匿 名时间延长,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也许会有更 多的信息出现在这个空间区域,这时候就可以 在这些心中寻找合适的匿名群。
2014-6-9
2014-6-9 15
三、物联网隐私问题及解决方案
2014-6-9
16
隐私保护概念
简单地说, 隐私保护就是使个人或集体等实体 不愿意被外人知道的信息得到应有的保护。 与隐私保护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信息安全, 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两者关注的重点不同。 信息安全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数据的机密性、 完整性 和可用性, 而隐私保护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看系统是 否提供了隐私信息的匿名性。通常来讲, 隐私保护 是信息安全问题的一种, 可以把隐私保护看成是数 据机密性问题的具体体现。
静电屏蔽。利用法拉第笼阻止无线电信号的穿 透。 阻塞标签。 主动干扰。利用一个能主动打出无线电信号的 装置,以干扰或中断附近其他RFID阅读器。 改变阅读器频率。阅读器可使用任意频率。 密码机制。哈希函数、重加密等
10
2014-6-9
感知层安全机制
密钥协商 部分传感网内部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前需要预先协商会话 密钥。 节点认证 个别传感网(特别当传感数据共享时)需要节点认证 “确保非法节点不能接入。 信誉评估 一些重要传感网需要对可能被敌手控制的节点行为进行 评估"以降 低敌手入侵后的危害(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入侵检测)。 安全路由 几乎所有传感网内部都需要不同的安全路由技术。
2014-6-9
30
加密技术
同态加密技术 一般的加密体系包含3个部分:生成公钥/私钢对, 加密过程,解密过程。而在同态加密体系中多 了一个对密文的计算过程,并且要求这个计算 过程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密文,而这密文解密后 的明文等于对原始明文进行相应计算结果。
2014-6-9
28
加密技术的具体应用
针对RFID的隐私保护。 几种常用的隐私保护方法:安全多方计算:对RFID 传感器的位置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基于SMC的 密码组合实现对RFID数据的隐藏;基于加密原理的 安全协议:对于网络中的各种敏感数据和位置信息, 通过各种加密机制实现信息防护。 WSN网络的数据隐私保护。 于加密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隐私保护方法主要 是采用同态加密技术实现端到端数据聚合隐私保护。 数据挖掘隐私保护 针对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挖掘方法, 一般通过同态 加密技术和安全多方计算实现隐私保护。
11
2014-6-9
传输层安全威胁
物联网的特点之一体现为海量,存在海量节点和海量数据, 这就必然会对传输层的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虽然,目前的核心 网络具有相对完整的安全措施,但是当面临海量、集群方式存 在的物联网节点的数据传输需求时,很容易导致核心网络拥塞, 产生拒绝服务。 由于在物联网传输层存在不同架构的网络需要相互连通 的问题,因此,传输层将面临异构网络跨网认证等安全问题,将 可能受到DoS攻击、中间人攻击、异步攻击、合谋攻击等。
20
2014-6-9
匿名化方法具体应用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是物联网提供的一个重要应用, 当用 户向位置服务器请求位置服务(如 GPS 定位服务)时, 如何 保护用户的位置隐私是物联网隐私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 利用匿名技术可以实现对用户位置信息的保护。 位置隐私保护的模型结构: 1、独立结构。 2、中心服务器结构。 3、点对点结构。
26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时空匿名技术
如图 所示,黑色圆点是用户的真实位置,模型使用时空区域(图中的长方体) 代替用户的具体位置之后,用户以相同的概率处于时空区域中的任何一个位置。
2014-6-9
27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K-匿名技术 K-匿名技术需引入第三方匿名服务器,适用于中心服务器 模式。目前的 K-匿名技术采用泛化和隐匿两种技术实现 匿名。终端向服务器发送 LBS 服务请求时,匿名服务器 会收到终端服务器的地址,匿名服务器根据匿名需求将真 实位置泛化成一个区域。K-匿名的安全度取决于两个参数, 最小匿名面积 Amin, 用于匿名服务器分割匿名区域时的 依据;匿名度 K,K 值的取定直接决定匿名服务的质量, K越小,匿名程度越低,K 越大,匿名程度越大,但随着 K 的增大,网络的负载也越来越大,在服务质量和网络负 载之间保持平衡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匿名度。
2014-6-9
17
物联网隐私威胁分类
基于数据的隐私威胁 数据隐私问题主要是指物联网中数据采集、 传 输和处理等过程中的秘密信息泄露, 从物联 网体系结构来看, 数据隐私问题主要集中在 感知层和处理层, 如感知层数据聚合、 数据 查询和 RFID 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隐私泄露 问题, 处理层中进行各种数据计算时面临的 隐私泄露问题。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含支撑平台和应用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 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行 业应用。
2014-6-9
6
二、物联网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2014-6-9
7
感知层安全威胁
针对RFID的主要安全威胁: 标签本身的设计缺陷 黑客非法截取通信数据 拒绝服务攻击 利用假冒标签向阅读器发送数据 RFID阅读器与后台系统间的通信信息安全
2014-6-9
21
位置隐私保护的模型结构
独立式结构
独立结构比较简单,用户在客户端上完成匿名过程,然后 将服务请求发送给第三方 LBS提供商。
2014-6-9
22
位置隐私保护的模型结构
中心服务器结构
中心服务器结构在独立机构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可信任的 匿名服务器,该服务器位于用户和 LBS 提供商之间,接 受用户发送过来的位置服务请求信息匿名处理后发送给第 三方LBS 提供商
29
2014-6-9
加密技术
安全多方技术 安全多方计算是指在一个互不信任的多用户网络中, 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来协同完成可靠的计算任务,同时 又能保持各自数据的安全性。实际上,安全多方计算是 一种分布式协议,在这个协议中,n个成员p1,p2,…,pn。 分别持有秘密的输xl,x2,…,xn,试图计算函数值 f(xl,x2,…,xn),其中,f为给定的函数。在此过程中,每个 成员pi仅仅知道自己的输人数据x;和最后的计算结果 f(xl,x2,…,xn)。安全的含义是指既要保证函数值的正 确性,又不暴露任何有关各自秘密输人的信息。
2014-6-9
8
感知层安全威胁
无线传感网可能遇到的安全威胁包括下列情况:
网关节点被捕获 普通节点被捕获 DOS攻击 重放攻击 虚假路由信息 选择性转发 虫洞攻击
2014-6-9
9
RFID安全策略
目前,实现RFID安全性机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 密码机制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2014-6-9 13
应用层安全挑战
海量数据的识别和处理 智能变为低能 自动变为失控 灾难控制和恢复 非法人为干预
2014-6-9
14
应用层安全机制
当海量数据传输到应用层时,除了数据的智能处理之外,还 应该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 1)应在数据智能化处理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库访问控制策略。 当不同用户访问同一数据时,应根据其安全级别或身份限制其 权限和操作,有效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如手机定位应用、 智能电网和电子病历等。 2)加强不同应用场景的认证机制和加密机制。 3)加强数据溯源能力和网络取证能力,完善网络犯罪取证机制 。 4)应考虑在不影响网络与业务平台的应用的同时,如何建立一 个全面、统一、高效的安全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