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评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系统化的今天,传统“新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新闻已经不是以前说的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而是对正在、新近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及意义的“信息传播”。
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
也就是说,新闻的本意中就包括了具有描述性质的报道和具有解读性质的评论。
目前媒体的实践表明,人们对评论的需求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它能提高受众的信息接受效率,从而增强新闻的影响力。
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两种信息,一是传播事实信息,一是传播观点作息,两者合一才是新闻真正完整的含义。
人们接受信息,不仅需要及时了解该事实的发生过程,同时也想知道该事实发生的性质和意义。
随着信息传播的广泛和及时,一般来说,在短时间里掌握某一事实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要完整、准确、有效地把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如何评判这一事实,这一事实的性质、意义如何,却如同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必定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
而且,人们通过对这些“不一样的树叶”的识别,不仅可提高自己的观念意识和主动参与、表达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人们更深切地感知和认识该事实。
同时,一家媒体评论水平的高低,也是人们鉴别或偏爱某一媒体的重要尺度。
媒体的评论水准如何,已成为人们选择或购买某一媒介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如此,当下,不少的媒体都在重视和加强新闻评论,推出了大量的评论专栏(栏目)、专版和专刊,不仅吸引了大批精英人赵振宇摘 要:当下,不少的媒体都在重视和加强新闻评论,推出了大量的评论专栏(栏目)、专版和专刊,不仅吸引了大批精英人士加盟,而且,大众评论、公民评论的趋势日渐高涨。
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
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此,必须研究和发展新闻评论的实践和教育。
关键词:新闻评论功能 新闻评论实践 新闻评论教育士加盟,而且,大众评论、公民评论的趋势已渐高涨。
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
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新闻传播面临的新形势1、经济全球化加速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化。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将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面对六个方面挑战:1)低关税降低了海外传媒进入中国的门槛;2)最惠国待遇给了所有成员国(地区)准入中国的机会;3)国民待遇和跨境服务保障中国公民有权接触获准进入的海外媒介;4)人员自由流动可使国内传媒人进入进驻中国的海外传媒业就业;5)对知识产权的尊重要求中国新闻传媒有偿使用他人的知识产品,并加大打击盗版行为的力度;6)信息透明原则对中国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政府监管传媒法规的透明度提出更高要求。
[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10个年头了,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扩大与深入,经济的全球化必将促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化。
新闻传媒必须采取一些与时俱进的新举措,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信息网络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19日在京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名家简介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媒体研究所所长。
兼任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高级研究员。
赵振宇网民规模增长减缓(2009年6月底,网民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但引人瞩目的是,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知情权和表达权的更加广阔天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种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的开场白都是以网络作导语。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又与网友对话22分钟。
这是一个标志,更是一个开端。
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定会促使我国的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
3、政治民主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总是在与经济的发展结伴稳步前进。
2002年党的第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政治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的报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四位一体”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
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到今天中央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2005年3月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 年1 月9 日新华社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起实施),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坚持拨乱反正,继续思想解放的结果。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将前面两句话改为:“重大情况向人民报告,重大问题由人民决定。
”这是国家性质所决定的,自然,执行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有序的原则。
[2]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网络的交互性使网民掌握了传递信息的主动权,网民可以和新闻工作者共享新闻事件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采制权出让);二是传统传媒对舆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大大削弱(发布权削弱);三是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的交往更加广泛和频繁(交流领域扩大)。
二、新闻评论的三层面功能正确认识新闻评论的新功能十分必要——1、从新闻学视野解读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传播的是一种观点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评论和消息报道一起,向受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多的观点新闻。
它的对象是传播受众,它的作用是满足对象获取观点信息的欲望;为什么近年来评论呈现一番昌盛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经济上看,是增强媒体竞争力的一种考虑。
第二,从管理体制上看,是满足公民自我实现需要的必然趋势。
第三,从传播效果上看,是扩大媒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效途径。
——在媒介市场,谁有了话语权,谁就有了力量。
而新闻评论的强度和水平是增强这一力量的重要因素。
2、从社会发展视野解读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新闻评论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直接方式,它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它的对象是社会公民,它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第一、提供讲坛,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第二、提供平台,为建构公共领域创造条件。
第三、构建良好舆论环境,促进建设和谐社会。
2009年4月13日,新华社发表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
《行动计划》在第二部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保障”中提出“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畅通各种渠道,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利。
——加强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合法权利的制度保障,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
”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评论权”,“评论权”不仅仅是记者的权利,同时也是广大民众的权利。
为此,《南方周末》专门刊发了评论员文章,为“评论权”载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喝彩并开办了人权专栏。
3、从认识论视野解读新闻评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理性认识。
在人们认识的过程中,新闻评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理性认识的一种反映,它与感性认识结伴而行。
它的对象是普通意义上的人,它的作用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深刻把握世界,处理好主体人与客观世界(包括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从认识论的高度来阐释新闻评论,能更好地把握新闻评论的本质。
第一、新闻评论源于感性认识。
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理性意见的表达。
第三、新闻评论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3]。
联合国报告:“负责管理交流工具的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见和看法。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委员会)[4]列宁:“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
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5]评论的目的,要在科学、民主、独立的前提下,提倡宽容,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谐和发展。
三、改进和完善评论生产机制,促使新闻评论事业健康繁荣有人说,当前中国新闻评论处于一种“模式化”的发展状态,无论是新闻媒体评论人还是自由评论人,普遍存在着一种跟风模仿的写作倾向。
大家批评这种现象,我表示理解。
但是,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目前这种现状。
一方面,模式化的写作又何尝不可?刚开始的模仿,对于初学者这是入评论之门的阶梯。
在某个或某一批水平较高评论人员的带领下,大家都跟着写,甚至模仿着写,可以一起提高。
因为事实在不断变化,话题在不断变化,这样评论队伍的基数才能扩大,优秀的评论人才会更多。
所以我说,既然是模式就可以反复使用,可以推广;另一方面,都这样写能行吗?一旦模式化,就会僵化、死板,失去生机,不利于整体评论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导致相互抄袭剽窃的歪风。
对于一个专门从事评论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大忌。
当然,只要有人写评论,评论的模式就会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写评论的人在变化,这种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进步,也是评论发展当中的问题,如此一来,评论沿着一种螺旋式的运动在不断上升和进步,就可以发展壮大起来,各领风骚三五年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宽容。
对于中国新闻评论的未来趋势,我的理解很简单:虽然有曲折,但终究会向前发展。
对于当前我国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评论内容和组织方面——将即时评论与深思熟虑结合起来;将民众参与与专家阐释结合起来;将针砭时弊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将自由来稿与编辑策划结合起来。
2、在评论生产方式方面——提倡和实施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第一、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要求媒体不仅在第一时间发布事实,同时也要求在第一时间发表对这个事实的判断和评价。
评论记者可同时承担这一重任,加快评论的传播时效。
第二,评论必须依赖于事实,评论记者到事实的源头采访调查,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把握事实,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和揭示事实的本质,写出好评论。
第三,将新闻事实和新闻评论融为一体,有利于培养记者深入实践、脚踏实地的作风和提高他们的理论和思辨素质,这对于提高整个记者素质,确保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