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第一章茶酒文化之中国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第一章茶酒文化之中国茶文化
日本嬉野栽培型古茶树 云南勐海南糯山800年栽培型古茶树 Cultivated old tea tree in japan 800 year-old cultivated tea tree on MT.Nannou,Menghai,Yunnan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1.古代人择水
唐· 陆羽《茶经》:“其水,用山水
上,江水中,井水下。”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著名的泉水
天下第一泉:镇江中泠泉(唐代 刘伯刍)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第一道 净器 —— 冰心去凡尘
用开水再烫洗一遍本来已是干净的玻璃
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第二道 鉴赏茶叶 —— 叶嘉酬宾
为大家提供茶中
的上品。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天下第二泉:江苏无锡惠山泉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天下第三泉:
苏州虎丘观音泉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天下第四泉:
杭州虎跑泉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龙井茶茶艺表演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五、茶道
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 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是中国 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基本精神:和、静、怡、真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
想想看:江苏省有哪些名茶?
苏州碧螺春
南京的雨花茶
无锡毫茶
茅 山 青 峰 金坛雀舌 宜兴红茶
三、茶之水与具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一)茶 水
——水为茶之母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
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 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
绿茶(不发酵茶)
将鲜茶叶经高温杀青,然后经揉捻、干燥 后制成。特点:汤清叶绿
我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
绿茶名品:杭州龙井、太湖碧螺春、黄山毛 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恩施玉露 洞庭碧螺春, 茶香百里醉 。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杀青
高温杀死 叶细胞
“大瓮收藏黄梅雨水、 雪水,下放鹅子石十 数块,经年不坏。用 栗炭三四寸许烧红, 投于水中,不生跳 虫。”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古代茶人选水经验:
活
清
五字 法
轻
甘
冽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清:水质无色、透明、无沉淀。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一)“和”
——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茶艺流程
1.净器 —— 冰心去凡尘 2.鉴茶 —— 叶嘉酬宾
3.投茶 —— 清宫迎佳人
4.润茶 —— 甘露润莲心 5.泡茶——凤凰三点头 6.敬茶 —— 敬奉香茗 7.观茶 —— 感受生命 8.闻香——精神享受 9.品茶 —— 小口品茶 10.续水——余韵无穷
——
目 录
茶之发展
• 了解
茶之种类
• 重点
茶水茶具
• 了解
茶
• 重点
艺 道
茶
• 难点
一、茶文化的发展
(一)相传神农氏最早品尝茶叶,并发
现其有解毒的功能。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唐〃陆羽《茶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东汉〃《神农本草经》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请看,这些茶具你认识吗?
茶船
茶盅
茶荷
茶巾
茶匙
茶盘
茶托
茶罐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盖
“天”
碗
“人”
托
“地” 青花瓷盖碗
粉彩瓷盖碗
三才碗——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四、茶艺
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笑樱壶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中国陶都
紫砂茶具
江苏宜兴
益处:
透气性好,泡茶不变味, 贮茶不变色。 传热缓慢,握在手里不烫 手。 吸附性好,使用较长时间 后,以沸水注入空壶亦有茶 香。 富有艺术性、文化内涵。 具有收藏价值。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七 碗 吃 不 得 也 , 唯
六 碗 通 仙 灵 。
五 碗 肌 骨 清 。
不 平 事 尽 向 毛 孔 散 。
四 碗 发 轻 汗 , 平 生
文 字 五 千 卷 。
三 碗 搜 枯 肠 , 唯 有
二 碗 破 孤 闷 。
一 碗 喉 吻 润 。
唐 代 诗 人 卢 仝
走 笔 谢 孟 谏 议 寄 新 茶
天下第五泉:济南趵突泉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此外,一些茶人还主张取雪水、朝露之
水、雨水等。 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 《红楼梦》中妙玉用雨水、雪水泡茶。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明· 高濂《遵生八笺》:
神农画像石刻
小 贴 士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 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 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
中国云南省普 洱市镇沅县哀 牢山千家寨 2700年古茶树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古茶树分布图 The distribution of old tea trees in the world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三)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
唐 陆羽 《茶经》 《茶经》:我国最早一部茶叶专著。首次将 饮茶当成一种艺术过程来看。 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一 套中国茶艺。 陆羽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荼( tú )
茶( chá )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第三道 投茶 —— 清宫迎佳人
用茶匙把茶叶投
入冰清玉洁的玻 璃杯中。
58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第四道 润茶 —— 甘露润莲心
在冲泡前先向杯中
注入少许热水,起 到润泽茶芽,利于 茶叶内含成分均匀 泡出的作用。
59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仔细观察欣赏茶叶千姿百
态的舞姿。62Fra bibliotek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第八道 闻香——精神享受
细心地闻优质茶的茶香
农业技术工程系
茶叶教研室
63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第九道 品茶 —— 小口品茶
掌握要领,细细品味。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瓷质茶具:以 江西景德镇出 产的最为出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从 东汉开始兴起至今已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重滋味的茶叶如乌龙茶、普洱茶可选择硬 度较低的茶具,如紫砂质茶具。
第十道 续水——余韵无穷
饮去三分之二时就可以续水入壶。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中国茶艺的特点
实用性——饮茶不但解渴,还可保健,清茶
一杯,延年益寿。 科学性——有好茶,还要泡好茶,可口、卫 生,茶与艺结合。 观赏性——欣赏好茶、妙具,泡茶的流畅与 艺美的享受, 提高生活品位,陶冶情操。
乌龙茶(半发酵茶)
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二 者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 香,所以曾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乌龙茶名品: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
福建大红袍
大红袍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铁观音的 制作过程
武夷山大红袍的传说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第五道 冲泡 —— 凤凰三点头
高冲水,在冲水
时水壶有节奏地 三起三落。
60
1 茶的发展> 2 茶的种类>3 茶水茶具>4 茶艺>5 茶道
第六道 敬茶 —— 敬奉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