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成日:2002年10月4日修改状态 : 01.目的为规范标准工时的测定和维护程序,以及〈标准线体说明书〉的编写和发放程序,确保标准工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及〈标准线体说明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产线平衡率、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制订此管理规定。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三维光电厂制造系统3. 名词解释3.1实测时间:用秒表通过密集抽样法实际测定得到的观测时间,需要通过综合评比才能成为正常时间。
3.2综合评比:将操作单元的实测时间与预定时间相比较,得到该操作单元的比较系数,再取其平均系数,作为该观测周期中所有操作单元的评比系数。
3.3正常时间:指一位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以正常速度完成某项特定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模特法预定的时间即为正常时间,不需评比。
秒表测定的时间评比后才成为正常时间)正常时间=秒表实测时间*综合评比系数3.4宽放时间:被研究对象在工作过程中以处理私事(如喝水、上厕所等)、恢复疲劳、应付管理、少量的搬运、突发事件等而发生的时间,包括私事宽放、疲劳宽放、程序宽放、政策宽放以及特别宽放。
宽放率=宽放时间/正常时间*100%3.4.1私事宽放:考虑操作者生理上的需要,如喝水、上厕所、擦汗、更衣等而给的时间。
3.4.2疲劳宽放:操作者在一段时间的连续工作后,有疲劳感觉或劳动机能衰退的现象,会影响工作效率,所以给予宽放时间,以恢复疲劳。
综合评比系数(P )= 实施日:2002年10月10日标准工时管理规定实测时间评比因素私事程序特别政策疲劳正常时间标准时间宽放时间相同操作单元实测平均时间(T )模特法预定标准时间(F )作成日:2002年10月4日修改状态 : 0实施日:2002年10月10日标准工时管理规定3.4.3程序宽放:操作中无法避免的延迟所需要的宽放时间,用来补偿操作者因其从事的操作内发生强迫等待时间。
3.4.4政策宽放:作为管理政策上给予的宽放时间。
3.4.5特别宽放:包括周期动作宽放时间、干扰宽放时间和临时宽放时间。
3.5标准时间:指一位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下,以正常速度完成某项特定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率)3.6标准定员:指各工序段各工位根据标准时间、线体节拍确定的操作人员人数。
3.7工位节拍:指某工位标准定员完成单个产品所消耗的时间。
3.8线体节拍:指各工位节拍值最大者,线体节拍也叫瓶颈节拍。
3.9产线平衡率:指工序段中各工位工时的有效利用率。
产线平衡率=加工工时/工序工时*100%=各工位标准时间之和/(线体节拍*标准人数)*100%3.10加工工时:指工序段中各工位标准时间之和。
3.11工序工时:指工序段中,线体节拍乘以标准人数。
3.12定点间距:根据线体实际情况,确定的两相邻产品在流水线上的客观距离。
3.13标准线速:根据定点间距和线体节拍确定的流水线速度,以便控制线体产量和节奏,标准线速一般为一个区间。
标准线速=[定点间距/最大工位节拍;定点间距/最小工位节拍]3.14模特法:通过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时间标准,而不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测定来确定进行各种操作所需的时间。
模特法的结果即是正常时间,排除了研究个体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而且在研究时间上具有前瞻性——能够实现在新品小批量试产阶段同时完成时间研究,而不需要等到大批量生产、工人熟练后才测定时间。
4.职责4.1IE课4.1.1组织标准工时测定工作,必要时,针对标准工时的测定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增强标准工时测定的透明度。
4.1.2依据标准工时,结合生产线实际情况,编制〈标准线体说明书〉。
4.1.3负责召开〈标准线体说明书〉有效性、实用性确认会议,并修改〈标准线体说明书〉,IE 课长审核后,上交厂长批准,由ISO 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4.1.4负责〈标准线体说明书〉的更新和维护事宜。
作成日:2002年10月4日修改状态 : 0 实施日:2002年10月10日标准工时管理规定4.2制造部4.2.1配合IE 人员进行标准工时测定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资源。
包括作业人员的基本资料,产品基础资料和生产工位。
4.2.2协助IE 人员确定宽放系数。
4.2.3依据正式发放的〈标准线体说明书〉,在一周内对产线进行标准化。
4.2.4车间实施改善后,及时反馈改善结果给IE 课,IE 课评估之后,决定是否更新〈标准线体说明书〉。
4.3技术部4.3.1配合IE 课完成标准工时的测定工作和〈标准线体说明书〉的编写工作,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
4.3.2协助车间依据〈标准线体说明书〉完成线体的标准化工作。
4.3.3依据〈标准线体说明书〉编写并发放〈作业指导书〉。
4.4生管部4.4.1依据〈标准线体说明书〉编制生产计划,合理调配生产线,确定人员招聘计划。
5.程序细则5.1标准工时的测定流程5.1.1新机种导入两周内,IE 课进行标准工时测定筹划工作,并于新机种导入一个月内,形成标准工时基础数据。
测定方法以模特法为主,秒表测时法为辅,形成〈模特法预定标准工时表〉,用电子档保存,网上共享,供其他部门查阅。
5.1.2IE 课通过资料和现场调查,确定宽放系数,包括私事宽放系数、疲劳宽放系数,程序宽放系数、政策宽放系数以及特别宽放系数。
5.1.3新机种导入后,IE 课于一个月后的两周内用秒表测时法对各工位模特法预定标准时间进行验证,形成〈工位模特法预定时间秒表分析验证表〉,该表由IE 课内部控制,不对其他部门发放。
对于模特法预定的正常时间与秒表测定的正常时间偏差超过实测时间3倍标准差的工位,进行模特法预定时间的修订,并于两周内更新〈模特法预定标准工时表〉。
5.1.4当发生以下情况时,由IE 课对变更的情况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对标准工时作出修改:①工艺变更。
当此类变更确定后,由技术部将工艺变更的情况通知IE 课,可以以工艺流程图、QC工程图、作业指导书、技术文件变更通知书的形式进行联系。
②因设备或治具发生转换改进时,由技术部将具体情况通知IE 课,IE 人员对此进行评估是否需要更改标准工时。
作成日:2002年10月4日修改状态 : 0实施日:2002年10月10日标准工时管理规定③考虑某种质量或效率问题,经过对策而追加或减少工序时,先由技术部修改工艺文件后,制造部通知IE课,IE人员决定是否对标准工时进行修改。
5.1.5当标准工时制定实施以后,每隔3个月,由IE 课组织相关人员对工时进行重新核定。
核定方法是先用模特法分析变更的作业方法及动作,形成新的(模特法预定标准工时表>,然后用秒表对作业方法和动作发生变更的工位进行秒表测时验证工作,形成<工位模特法预定时间秒表分析验证表〉。
若机种变换频繁,或生产变化较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对标准工时进行更新或重新核定。
5.2〈标准线体说明书〉形成流程5.2.1IE 人员依据〈模特法预定标准工时表〉并结合产线实际情况,形成各线体标准定员,计算产线平衡率和线体标准产量等,并作成〈标准线体说明书〉。
首次作成的〈标准线体说明书〉在网上共享,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知各相关部门,如各相关部门有疑意,可以在一周内以邮件或电话形式反馈给IE课,IE课确认为确实需修改时,进行修改。
如无疑意,IE课将〈标准线体说明书〉提交厂长批准后,交由ISO于三天内统一发放至制造部、技术部、生管部、IE课、厂长。
5.2.2IE 课依据〈标准线体说明书〉作成〈 机型标准线体配布一览表〉,该表由IE课内控并在网上共享,如其他部门需要,由本部门从网上下载列印。
5.3〈标准线体说明书〉的实施流程5.3.1制造部自收到正式的〈标准线体说明书〉之日起,一周内将线体按〈标准线体说明书〉规定进行标准化。
5.3.2制造部在落实〈标准线体说明书〉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持续改善点,作成<联络书>的形式,经课长批准后,提交IE课,由IE人员评估后,将评估结果以<联络书>的形式反馈给制造部。
5.3.3生管部安排生产计划时,应以〈标准线体说明书〉为依据,并结合出货计划,作出合理的产线配布。
原则上,老班计划产量以不低于标准产量的90%进行排产。
每月应结合订单实况,并根据〈标准线体说明书〉进行生产线的增减,作业人员招收计划。
5.3.4技术部在接收到正式的〈标准线体说明书〉后,在一个星期内更新〈作业指导书〉。
5.4〈标准线体说明书〉的修改流程5.4.1新机种导入后,在产品正常量产稳定1个月之后,IE 课在一个星期内形成〈标准线体说明书〉和〈 机型标准线体配布一览表〉。
5.4.2老机种〈标准线体说明书〉3个月进行全面维护一次,如发生如下情况时,要求对〈标准线体说明书〉进行修改。
①工艺发生变更并影响到作业工时和作业人力以及产线布置时。
作成日:2002年10月4日修改状态 : 0实施日:2002年10月10日标准工时管理规定②因车间进行了改善或因设备、治具发生转换或改进时,并影响到作业工时和作业人力以及产线布置时。
③因某种质量或效率问题,经对策而追加或减少工位时。
5.4.3修改后的〈标准线体说明书〉审批发放流程同5.2相关内容。
6.相关文件和记录〈模特法预定标准工时表〉DSR/P-808-001·B/F1〈标准线体说明书〉DSR/P-808-001·B/F2〈 机型标准线体配布一览表〉DSR/P-808-001·B/F3〈工位模特预定时间秒表分析验证表〉DSR/P-808-001·B/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