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现代理论下的师生关系研究——“我”与“你”【摘要】自有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以来,师生关系就成了教育研究领域里经久不衰的话题。

从古至今师生关系经过了哪些演变;“我”与“你”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如何在现代理论下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是本文将要试着简单探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师生关系;“我-你”;现状;对策;建议AbstractEver since the dawn of education this social phenomen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e enduring topic in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 Historic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what evolution; "I" and "you" is a kind of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How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under the modern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simple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discuss some questions.Key word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 - you"; The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 advice引言师生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反映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关系,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与其他有关人员发生关系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成的互相之间的关系。

包括他们彼此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等。

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特有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又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的维系下所进行的。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既定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必然反映。

一、师生关系概述(古到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关系。

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好坏、学生能否健康发展与师生关系的合理与否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合理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致力追求的。

在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从古至今师生关系经过了哪些演变。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19世纪德国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论的师生关系,他认为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积极性。

早期师生关系中,学生是教师的从属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性,自觉性可言,学生的自然性全部被教师压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伦纲常下,教师位列“天、地、君、亲”之后,具有绝对的权威,更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

教师主导着教育的一切,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权威的化身,教师能带给人以灵魂的洗涤,教师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学生只能处于教育的从属地位。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何时教,只能由教师说了算,处于从属地位的学生,只能如木偶一般,任人摆布,他们完全丧失自己的主动性,思维也完全处于被禁锢的状态。

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就如同婴儿般被灌输知识,不能把知识学活、学精、学以致用,不能培养出一个果敢、清明的孩子。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诚如以上所述,教师中心论的师生关系是绝对会制约学生发展,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师生关系。

为了推翻这种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19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一种与“教师中心论”完全对立的一种师生关系论——“学生中心论”。

他提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主体,而是在教育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的“帮助者”而已,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它要求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应该是一个真诚、表里如一的真实而完整的人。

卡尔·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Realness)、接受(Acceptance)、和理解(Understanding)”。

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2〕。

此种观点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完全没有支配能力,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何时学都只是学生的自由,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教育教学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但这种观点实际上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达到也有不足之处。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之所以被称为受教育者,就因为他的知识、能力储备有限,自律性差,必须要经过不懈学习才能取得不断地提高。

如果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让学生自己起主导作用,他就会抓不住重点、难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论一再强调教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但根据教学实践的具体现实来看,仍是不利于教育教学事业的。

(三)互为主客体的师生关系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论,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论都太极端。

两种关系论都过分强调某一角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末,关于教师、学生谁是中心的争论渐渐淡下来了,但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处理一直是教育学界,心理学界中不朽的话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在我国教育理论界被提出。

1981年顾明远在他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中阐述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王策三教授1983年明确地把“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联系起来。

他们都主张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是知识的先知者,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认知的客体。

学生是教师改造的客体,又是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都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这种师生关系中师生都是主客体的统一。

二、“我”与“你”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马丁布伯)(一)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师生观德国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与你》中提出师生关系其实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

马丁·布伯指出“没有孑然独存的‘我’,仅有原初词‘我-你’中之‘我’以及原初词‘我-它’中之‘我’”〔3〕但“原初词‘我-你’中之‘我’与原初词‘我-它’中之‘我’迥乎不同”,〔4〕他认为“我-你”跟“我-它”的区别在于“我-它”的对象“它”是人们能感觉、知觉、想象、意欲到的有限国度。

而“我-你”中的“你”的国度是无限的,他不以事物为对象,“你”是我们周围无法用语言陈述的一切。

“我-你”是创造者,创造出三种关系世界。

“我-你”是一种本真意义上的关系,是一种关怀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上,本真得以显现,真的人也会出现。

而“我-它”是一种占有的异化生存方式。

“我-它”是一种对象性关系。

“我-你”的关系中人与人是一种本真的相遇。

“我-它”的关系中“我”是世界的中心,我来承担改造世界的使命。

“它”不过仅仅是“我”要改造的一个对象而已。

为了达到我的目的。

我只会把他“它”当作异于我的存在而已,只是我认识、利用的对象,在这种关系下,人性就会被物性所遮蔽。

因此马丁布伯是反对这种“我-它”的关系的,他推崇的是“我-你”的本真关系。

“我”与“你”不是那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式的,面对面的关系。

(二)“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我”与“你”是一种相遇,是一种平等的面对面的关系。

我们追求这种“我-你”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像“我-它”的师生关系一样希望改造对方,而是要首先提升“我”,提升存在的境界和意义,只有“我”完整了,成全了自我,才能更好地成全与“我”面对面的那个“你”。

让在当下相遇的“我”与“你”共同感受生命之中的互相促进作用,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美好,感受生命的洒脱与自在。

“我-你”的师生关系必须要求师生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尊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教师上课缺乏激情、不精彩,课堂上草草了事;而学生又经常出现一些不尊重老师的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师生不和谐。

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教师亦是真的人,所以在教学中就既要使教师用真实的表现、富有人性的强大力量感召学生,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创造,努力超越自我。

“我-你”有别于“我-它”的师生关系:“我-它”体现的是“我”对“它”的改造,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支配权皆在“我”手上。

“我-你”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老师,但能给你的成长产生深刻的、积极地影响的老师却寥寥无几。

因此为了在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更深刻、更积极地影响他们,就必然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自身素质。

从某一个层面来说“我-你”又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师生关系。

因为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相遇总是短暂的,“我-你”的关系不可能长期存在。

要做到“我-你”的师生关系,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师生平等。

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却很难做到平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生见到老师时鞠躬并叫“老师好”,而老师见到学生能让他鞠躬并且叫“同学好”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连学生叫了“老师好”后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回应。

在这样的教育现实下要做到“我-你”型的平等师生关系纯属纸上谈兵。

师生关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人鱼人之间的关系。

若要要求他们做到《我与你》中所述的平等是绝对不可能的。

师生关系的平等只能是人格上的平等,只能是在真理面前平等,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知识、能力水平都决定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平等,教师在教育中必须起领导作用,必须起主导作用,这是教育存在的理由,也是教育的特殊性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