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1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性质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

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7、即使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

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理念: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学习的内容:1、要素:具有不确定性有教材系统编排2、组织形式:专题研究或活动——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实施即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再一起得实践探究活动3、要求: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自然、社会、历史、现在、未来;按学生兴趣、爱好、需要、能力达到自主学习;语文学科作基点延伸综合性学习的特点:1、综合性强(从课内到课外,学科联系强、领域广包括社会、自然、自我等)2、时间性强再生活中学习,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3、自主性强4、合作性(小组合作)5、生成性(内容要素不确定、动态观点、学生体验方式不固定,目标要求不固定)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过程:1、确定综合性学习探究主题(课内延展式;生活应用式;学科联结式)2、制定综合性学习方案(分阶段学生自主订方案教师指导和提建议。

包括选题名称确定;研究小组人员与分工;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步骤时间安排;成果上交)3、开展探究性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主要进行思路、方法指导和心理疏导)4、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体验和感受和提交研究成果)综合性学习的评价:1、综合性学习强调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从重视学习成果转换到重视学习过程2、从一教师为主转换到学生自主评价或相互评价3、从定量评价转换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语文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1、广义: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得各种因素2、狭义:是指形成课程得直接因素课程资源分布特点:1、广外延、宽涉面2、可加工、易转化语文课程资源:指一切对课堂有用的物力、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的总和。

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再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的特征: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1、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2、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3、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打交道。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式:1、课程引入。

即引入校外课程项目等2、课程选择即选择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得教材3、课程改编即对国家课程进行某种形式得改造4、课程整合即对不同学科课程进行整合5、课程创新即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一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1、开展社会调查,从社会获取资料、机遇、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等,激发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3、发掘教师中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4、借助校外课程资源与经验,使之形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语文校本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开发主体,语文学习所利用的各种课程资源得总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校内资源:由学生、教师、学校物质条件与管理水平等因素构成;校外资源:民族文化背景、世界文化遗产、时代变革特征、社区资源、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校内资源:1、素材性资源:教本及教辅材料;教与学得方式和目的;教师经验教与学的技能;教学情景情感态度2、条件性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影像设备;社团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及指导者校外资源:1、素材性资源:课外试听读物;文化活动方式和途径;社会文化讯息及思潮;文化情感及价值取向2、条件性资源:文化场馆;公众网络;交往及活动环境;家庭文化资料和设施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模式:1、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2、软性资源与硬性资源的整合3、语文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1、专题式组合2、分级式呈现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形态:1、借助网络工具,对国家课程进行网络化教学2、讲网络资源与原来的语文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形成有网络特征的系列校本课程3、借助局域网和专门开发的专题学习软件,进行语文专项学习或训练4、建设语文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依托该资源库,建设成套语文校本课程。

语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作观念被统觉——从清楚明确的感知到与旧观念的联系和扩大到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本质: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指导性、简捷性)2、美感体验的过程(知识与生活、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3、人格构建的过程(教化与陶冶、体验与唤醒、理解与表达)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共同点:1、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育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新的语文教学过程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知道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2、教与学关系的改变,注意了两者的统一,体现了教学过程辩证发展的规律。

3、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突破勒点面结构传统框架的局限,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八字指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读读是基础,学生通过了解教材发现问题。

议议是关键,通过议学生理解、展握教材,分析和解决问题。

讲讲贯穿始终,教师要提出于都要求,指出教材重点、难点,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议论,进行点拨、解惑、总结,并指导学生练习。

钱梦龙得语文导读法:即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设计勒四种基本课式:1、自读课,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得一种实践形式,也是一种能力训练,以自读训练为主要内容,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

2、教读,就是交给学生自读之法3、作业课,指学生学习新课文后完成一定的书面或口头作业4、复读课把学生已学过得若干篇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单元,温故又知新。

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即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每一单元每篇课文都包含这六种因素。

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结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关系:1、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3、知识、能力与智力4、听说读写之间得关系。

听说读写的关系:1、从读与写的关系来说,读是基础,反过来写也能促进读。

2、听和说得关系同样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得,只不过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别。

3、总之,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只有将四种能力得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能力才有保证。

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1、依存性(教学理论、教学环境)2、二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适应性和局限性)语文教学常用方法:1、诵读法(培养语感)方式:范读、朗读、集体朗读2、讲授法。

方式:讲述、评点、串讲、讲评3、浅论法。

方式:谈话、讨论4、练习法如何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符合教学方法2、符合教学目的、目标3、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4、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5、物质条件影响方法(城市、农村)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的含义: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的根据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教学原理和法则。

语文教学原则: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处理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的教学原理和法则教学原则的分类:1、因材施教原则2、启发性原则3、科学性与思想型原则4、直观性原则5、巩固性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宇宙7、循序渐进原则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的关系:目标(对岸)任务(河)方法(桥、船)原则(指导建桥、船的原理法则)区培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分述: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A重视知识中蕴含得人文因素B恰当的转译和表达教学中的文化内涵C怎强语文教学测评中的人文性题量及意义性成分D文道统一的教学方式的探寻)2、激发对话与教学体验(A共同尝试用描述性诠释性得方式阅读作品B问题法、讲解法、讨论法C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质疑、反驳、批判)3、再言语活动中进行知识教学(A知识解析结合言语操练B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注重知识运用水平C创设言语活动情景)4、读写听说全面训练(A一种能力训练契机进行其他能力训练B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两种以上的能力训练C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全面教学)5、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配合延伸课内内容与课外内容接轨6、教读与自读结合,优化讲解行为,自助自主性阅读行为,交给自学策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