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报告
10
龙泉青瓷的新机遇
1996 年,龙泉县被命名为中国青瓷之乡,2001 年, 龙泉青瓷被浙江省确认为受保护的15 个浙江省首批传 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2003 年,龙泉市被国家质量监 督检验检疫总局确定为龙泉青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 区。 2006 年,龙泉青瓷被入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推荐保护项目, 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 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遗”,成为世界唯一的陶瓷 类非遗项目,为中国陶瓷界赢得了荣誉
11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90年代末,毛正聪先生用液化气梭式窑代替传统柴 烧龙窑和煤烧圆窑,是新时代龙泉青瓷工艺技术上的 最大创新和进步。这种新式窑炉温度控制精准,环境 污染小,投资不大,窑炉产量灵活设计,能力可大可 小。
12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以徐朝兴为代表的龙泉制瓷人把“跳刀技术”用到青 瓷的装饰上,使得龙泉青瓷不但有似冰如玉的釉,而 且还有纹细如毫的刻花胎艺术,这在龙泉青瓷的装饰 艺术上是一种创造,是前所未有的新工艺。
6
青瓷的历史
北宋至明清龙泉窑青瓷的发展与衰落
北宋末期,越窑趋向衰落,龙泉窑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生产中心,龙泉 , 境内瓷土矿丰富,以紫金土瓷矿最为有名,龙泉山林茂盛,有大量的 木柴可供烧制青瓷,南宋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龙泉青瓷是主要出 口产品之一,这些有利的条件促进了龙泉青瓷的快速发展。
龙泉窑分为哥窑和弟窑,哥窑仿南宋官窑,其青瓷造型规整,釉厚胎 薄,清奇雅淡,古风古朴,风韵别致,堪称瓷中珍品。弟窑青瓷以白 胎厚釉为特色,是代表龙泉特点的龙泉青瓷,其釉层丰润,釉色青碧 ,光泽柔和,晶莹滋润, 与翠相媲美。
2
青瓷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陶文化为青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浙江新石器时代的余姚河姆渡陶文化、嘉兴马家浜陶文化、余杭良渚 陶文化、萧山跨湖桥陶文化所制作的黑陶,夹砂黑陶,泥质灰陶和红 陶以及彩绘陶等,是浙江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为青瓷的产生奠定 了基础。
商周至秦汉原始青瓷的发展
商代龙窑的使用促进了制陶工艺的发展,并在烧制印纹硬陶的时候出 现了原始瓷器的身影,随后,随着胎料技术,釉料技术以及成型工艺 的进步,青瓷的烧结工艺越来越成熟,至东汉时,印纹硬陶的生产基 本退出,龙窑成了名副其实的青瓷窑,早期的青瓷统称为“越器”, 是我国青瓷的始祖。
内容大纲
青瓷简介 青瓷的历史 龙泉青瓷的新机遇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现代青瓷的科学研究任务
1
青瓷简介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 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 绿色釉),于还原气焰中烧制而成; 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 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青瓷。
青瓷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 纯洁斑斓,誉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 器之花”,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9
龙泉青瓷的新机遇
1971年引进煤烧隧道窑,建造了第一座65米煤烧隧 道窑生产线,同时配套建成第一条半自动链式成型干 燥机生产线,形成了流水线规模生产,使古老的龙泉 青瓷焕发新春。
至80年代,龙泉青瓷的年产量已达一千万件以上, 产业工人超过万计,产品远销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 地区。90年代起,大量私营企业的加入,使龙泉青 瓷产业更加活力四射。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研究人员仿制出了较好的龙泉青瓷粉青釉, 揭秘了釉的配方比例,并认为粉青釉的制备过程中,施釉厚度 应控制在1毫米左右,还原气氛转换温度应在1000oC为宜,还认 为粉青釉的呈色是过渡金属Fe离子配位体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纳米级分相结构对入射可见光的瑞利散射作用及微米级晶体、 气泡、釉料团等对入射光线产生的反射和折射的综合体现。
8
龙泉青瓷的新机遇
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 上指示“要恢复五大历史名窑,特别是要先恢复龙泉 窑和河南汝窑”
随即浙江省成立 “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对龙 泉青瓷开展研究,经过3 年努力,终于使失传300 年 的龙泉青瓷工艺得到恢复,并以崭新的姿态重放光彩 。1964年龙泉青瓷便开始出口,1970年,龙泉青瓷 的产业人员已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工厂职工人数达 1400多人。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青瓷的历史
东晋青瓷仍保持西晋的风格,但由于德清窑,瓯窑,婺州窑的发展, 越窑青瓷受到全面竞争。南朝越窑青瓷普遍使用西晋晚期出现的酱褐 色青瓷点彩装饰手法,由于佛教盛行,这时大量生产有莲瓣纹装饰的 器形,另外由于大量采用含铁量较低的白瓷土做成瓷材料,南朝青瓷 瓷质更接近于白色,胎质细腻。
唐至五代时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瓷质细腻,胎壁较薄,釉色滋润 ,表现出成熟的工艺和高超的技艺。五代浙江越窑青瓷文化的突出成 就有:在我国瓷器中最早开创雕刻、镂空和开光技术,在器物盖上浮 雕狮或雄风,或镂空花草人物;大件瓷器的制作和烧成。
13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徐殷把龙泉青瓷作为传统艺术的元素, 装配成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别具一 格的青瓷浮雕画。这种瓷雕版画的出 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青瓷的理念, 让坐堂案桌千年的龙泉青瓷上了墙。
14
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卢伟孙在吸取前人制作青瓷精髓的同时,将自己的美 学品位注入作品中,制作了绞胎作品,这种哥弟窑结 合的新品种,一方面固守着民族地域性文化的风貌, 另一方面通过从传统中创新的方法来营造文化、美学 、艺术之精神,并强调个人情感的显现。
17
现代青瓷的科学研究任务
金逸林先生为了弥补传统龙泉青瓷强度低、胎体粗厚、高温 性能差等不足,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纳米技术,改善胎体 的组成与结构,来增强青瓷的抗折、抗压强度。
龙泉金宏瓷厂与浙江大学合作在龙泉青瓷釉上添加纳米抗菌 剂,使青瓷表面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菌率达97% ,并且无毒无害,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
叶宏明先生和杨辉教授等人通过把纳米氧化铝粉末添加到薄 胎厚釉青瓷瓷胎中,形成增量莫来石晶体,提高了薄胎厚釉 青瓷的烧成合格率及一级品率。
18
谢
谢!
19
5
青瓷的历史
南宋官窑青瓷的兴起
南宋官窑是宋朝廷继北宋官窑毁灭后,在杭州建立的 又一个由宫廷建造的官家瓷窑。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 窑和郊坛下官窑之分,修内司官窑又称内窑,郊坛下 官窑又称新窑。南宋官窑代表了浙江青瓷工艺技术, 造型装饰,文化内涵的最高水准,其以四大特色著称 于世:庄重古朴的造型;粉青如玉的釉色;文武冰裂 的纹片;羚羊角色的紫口铁足。
7
青瓷的历史
元龙泉青瓷制瓷技术、烧窑技术比南宋有改进, 可烧制出大件青瓷作品,元代青瓷的出口规模更 大,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来的一万多件元代 瓷器,其中龙泉窑青瓷达三千多件。
明初期,龙泉窑担着为明宫廷烧造御用瓷的重 任,烧制了一批精美瓷器。明后期由于未进行技 术创新,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和青 花瓷的冲击等原因龙泉窑开始走向衰落。
青瓷的历史
东汉至北宋中期越窑青瓷的成熟与发展
越窑青瓷开始于东汉,三国时规模已经很大,西晋时技术又比三国时 进步很多,如制作工艺趋向于深厚庄重,釉质也由淡色的薄釉转为呈 色较深的青灰釉,器表装饰题材比三国时也丰富,出现了龙虎或凤纹 一类的装饰题材,体现出西晋的青瓷制瓷文化较多的吸取了铜器和漆 器的造型和装饰文化,另外西晋的压印工艺、印贴工艺,以及各种贴 印图案与各种弦纹、网格相结合的装饰工艺,使西晋青瓷的装饰更富 有艺术性。
15
现代青瓷的科学研究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期对青瓷的科学 研究有两大任务: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揭开古代青瓷瑰丽多彩、巧夺天 工的神秘面纱,并在此基础上延续和发展古代的优良传 统。
借助目前材料研究的新方法,制备出性能更加优异的青 瓷产品。
16
现代青瓷的科学研究任务
浙江大学和浙江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揭示了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颜 色主要受六配位的Fe2+离子的d-d跃迁(1000nm 左右)和Fe3+ 离子的荷移光谱(230nm左右)控制,他们还发现烧成温度提 高,釉层厚度增大,都使南宋官窑青瓷釉色饱和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