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玻璃幕墙结构常用计算表格

玻璃幕墙结构常用计算表格

15212.80503
315.9449182
联系杆的轴力(N) 联系杆的截面积(mm^2) 联系杆的应力(N/m^2) 一层索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mm)
一层索的长度(mm) 索在张拉控制应力值下的伸长长度(mm)
一层索的控制长度(mm) 索珩架挠度验算
线荷载标准值(N/m)
H LK
- H0
=
E ? A? L2 24
0
f1
0
n
n
16
M2
#DIV/0!
M2 -1.5223E+11
σ2
#DIV/0!
σ2 -32496.6923
f2
#DIV/0!
f2
-29806.6561
σ
#DIV/0!
σ
-32496.6923
f
#DIV/0!
f
-29806.6561
L/f
#DIV/0!
L/f -0.85886857
L0
7249.782388
0 17.5
12756.13443 1
71.125 80
469747572.8 14.19138662
372815534 33
12.875 56.34330118
由拉索荷载产生的最大弯矩(N-m)(奇数跨) 由拉索荷载产生的最大弯矩(N-m)(偶数跨) 由拉索荷载产生的最大应力(N/m^2)(奇数跨) 由拉索荷载产生的最大应力(N/m^3)(偶数跨)
由拉索荷载产生的挠度(mm)(奇数跨) 由拉索荷载产生的挠度(mm)(偶数跨) 梁承受的最大应力(N/m^3)(奇数跨) 梁承受的最大应力(N/m^4)(偶数跨)
HL
-
H0
=
E
?
A? 24
L2
?
?? ??
q2
H
2 L
-
q02
H
2 0
?? ??
TL
=
HL COS q
钢铰线的应力(N/m^2)
单位(N) 单位(N)
L f0 B H WK qek W q q面 q线 M0 HX N HY TY θ TX fs f A AX α σCON σPO
H0 q0 HL
HL
单位(mm)
L1-L2 -745.593571
s2
=
(L1
-
L2 )?
E L0
单位(N/mm^2)
σ2
-50014.4565
支承梁承受的集中荷载
设计值:P=0.7×HL+A×σ2
P
-2973311.52
标准值:PK=0.7×HLK+A×σ2
PK
-3095734.16
支承梁计算
梁的惯性矩(mm^4)
I
L2
6851.019515 314.16
21.80742143 1900
2087.058566 3.935596153 2083.12297
2806.65 18515
-159816.694
-0.09562336
-1.09562336 -6.02396794 2.09562336
1900
2828.716541
△L 13.67101822
L1
7236.11137
L01
1043.529283
△L 1.967798077
L2 1041.561485
NC
15750.24
弹性模量(N/m^2) 张拉端锚具变形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张m)
摩擦预应力损失 转角系数(与角度有关) 索珩架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值(N/m^2) 后一榀索珩架张拉产生的预应力损失值 σP0(1)=σcon-σL1-σL2(N/m^2) 由于本榀珩架张拉新产生的挠曲变位(mm) 钢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N/m^2) 支承结构在活荷载作用下产生的预应力损失(N/m^2)
TL
σ
6.6 1 2.025 2.2 1050 560 1470 728 1906.8 2807 15284.115 15284.115 0 0 0 24.44 16788.86481 1320 600 27.98144135 59.66 0.2 264 66.3
3603 662 15109
15072.7917
1756720000
梁的抗弯矩(mm^3)
W
4684586
由梁自身产生的线荷载标准值(N/m)
qk
由梁自身产生的线荷载设计值(N/m)
q
柱支承间距离(m)
a
25.6
由梁自身荷载产生的弯矩(N-m) 由梁自身荷载产生的应力(N/mm^2)
由梁自身荷载产生的挠度(mm) 拉索将梁分的跨数(奇数) 拉索将梁分的跨数(偶数)
竖向承重拉索拉力(N) 拉索与竖直面的角度(θ)
拉索的拉力(N) 钢铰线强度设计值(N/m^2) 钢铰线强度标准值(N/m^2)
钢铰线预选值 选用钢铰线(m^2) 索珩架预应力筋张拉控制系数 索珩架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值(N/m^2) 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
索珩架强度验算 预应力筋产生的竖向拉力(N) 预应力筋产生的线荷载(N/m)
支承结构在活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挠曲值(mm) 索珩架的计算总预应力损失(N/m^2) 索珩架的总预应力损失(N/m^2)
E σL1 α
L σL2 α σCON σL3 σP0(1) △ σL4 σL5
H(I) △ ΣσL ΣσL
140000 35 2
8000 13.2 0.05 264 5.425 215.8 0.31
?
?? ??
qk 2
H
2 Lk
- q02
H
2 0
?? ??
f = qk ? L2 8 ? H LK
Δf=f-f0索珩架挠度(m)
单位(m)
珩架挠度校核
f1=f0-△f
(mm)
一层索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mm)
L2 = f12 +h2
单位(mm)
N A σ h L0 △L L1
qk HLK
HLK
f △f L/△f f1 h
索珩架高度(m) 索珩架矢高(m) 玻璃宽度(m) 玻璃高度(m) 风荷载标准值(N/m^2) 地震荷载标准值(N/m^2) 风荷载设计值(N/m^2) 地震荷载设计值(N/m^2) 组合面荷载设计值(N/m^2) 组合线荷载设计值(N/m) 代梁弯矩(N-m) 代梁水平拉力(N)(拉索产生)
结构自重荷载(N/m^2) 代梁水平拉力(N)(自重产生)
梁产生的最大挠度(mm)(奇数跨) 梁产生的最大挠度(mm)(偶数跨)
梁挠度校核(奇数跨) 梁挠度校核(偶数跨)
下料尺寸 理论索长(mm)
索变形(mm) 下料长度(mm) 连系杆位置定位理论尺寸(mm)
索变形(mm) 连系杆位置定位实际尺寸(mm)
施加预应力 施加预应力(千斤顶显示值)(N)
M1
0
σ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