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
②锐器伤: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 暴露,不仅会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 感染血源性疾病。美国报道护理针刺伤占职业 暴露的2/3,护士在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每人平 均会发生针刺伤4.3次。在所有注射针头刺伤事 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国内 毛秀英等对1075名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被调查的护士中有80.6% 发生过针刺伤,年人均为3.5次,其中74.5%是 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 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 病的传播。198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制订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指南》,并在随后 的十几年中颁布了大量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血液 暴露的文件。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1991年美国劳动部职业安全局(OSHA)制订 法规要求对暴露于,经血液传播性微生物的医 务人员进行职业保护,各种防护措施被大量推 荐。2000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有 关针头安全操作及防止刺伤的法令。
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评估被体液污染的危险程度 ,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如急诊科、外 科等科室在处理大出血的患者时要考虑戴防水围 裙,气管插管和吸痰时则应戴护目镜和面罩;妇 产科护理人员辅助接生时应穿防水围裙,避免羊 水喷溅造成的污染等。
6、医护人员的个人防 护
不戴手饰,不留长指甲。 禁止在诊室饮食。 工作时穿工作服,戴手套、防护镜、口 罩,治疗时避免接触无关区域。 治疗病人结束后,用肥皂洗手。使用一 次性纸巾擦干。接触传染性病人或物品 后,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 防护
张
梅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
(二)
(三)
(四)
背景
现状
医护职业暴 临床常见的 露主要因素 职业暴露 及常用防护 与防护 手段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一、背景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 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以来.医护人员在护 理或治疗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受到关注。
养成用钳子取污染的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 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 检查有口腔病损的病人有机会接触血液、唾 液,应戴手套。手套用完后应丢弃。 治疗每个病人后使用新的口罩。
7、社会心理压力对策
有宽容的力量:允许自己犯错更要允许别人犯错。 鼓励求助 让压力在你转换下变成动力!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学会不攀比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但是,“非典”暴发后,截止目前,我国出现 了很多感染性职业暴露的事例,并有增多趋势。北京 地坛医院就曾先后收治过3名护士,她们都是在工作 中不慎因针刺伤和皮肤无保护措施,而暴露于艾兹病 感染者的血液后发生艾兹病毒感染。 又如: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护 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 出血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 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兹病毒职业暴露。半年 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兹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 人员艾兹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4.原因: (1)、重视程度不够 (2)、无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不全 (3)、有防护用品不用 (4)、未按要求进行免疫接种
三、医护职业暴露主要因素及防护手段
生物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
化学性因素
心理性因素
(一)、医护职业暴露主要因素 1、生物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针刺伤、锐器伤、 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接触了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 分泌物、排泄物等容易引起生物性职业感染。近100 年来,医学文献中证实,至少有30种不同的病原体 或疾病可经皮肤刺伤传播,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 虫等,其中对医务人员危害最大的有三种病原体, 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mmunodeficiensy 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C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2、化学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医务人员在消毒、治疗、换药等操作过 程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药物及有 害的物质等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常见的 有: (1)抗肿瘤药物:目前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 多数是细胞毒制剂,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 性。医务人员接触抗肿瘤药时,药物可通过呼 吸道吸入含细胞毒性的气溶胶、药液接触皮肤 直接吸收;沾污后经口摄入等方式进入机体。
(2)清洁剂及消毒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各 种清洁剂、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 、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有学者对356名医 院清洁人员的手部皮肤病做了调查,有74人(21%) 诊断为手部湿疹;在中度及重度的43人中,有31人 是做清洁工期间发病。常用消毒剂如甲醛、环氧乙 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是空气、 物品、地面等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 、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①自行用消毒液消毒即可?
②挤出血液并用肥皂水及清洗冲洗
√
×
(二)、防护手段
③科室内有备肥皂水吗? 为何职业暴露后要用肥皂水处理?
PH试纸:
因为:肥皂水属于碱性液,能中和毒素
碱性显示 绿色,酸 性显示红 色
(二)、防护手段
1、洗手 (二)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洗手时注意掌握正确的洗手顺序 、方法及范围,手的各个部位都应 洗到并冲净,洗手后,手不应检出 致病性微生物。如果手被体液或人 体组织污染,应在安臵患者于安全 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 ,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3、物理性职业暴露危害性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接触放射线、 激光和锐器等各种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有: ①辐射:有报道从事放射性诊断和治疗 的医务人员因接触放射线而致恶性肿瘤、 白血病、不良妊娠及放射病者比例较高。
我国外照射慢性放射病例中87.2%为医用诊断X射 线人员。卫生部对15个省市的医院进行监测发现 ,医护人员接受辐射为其他行业之首,医务人员 短期接触大剂量的射线,会发生急性皮肤烧伤、 坏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体浑浊继发白内障。 长期接触小剂量的辐射,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可 能发生骨髓增殖异常、白血病、其他肿瘤、胎儿 畸变等。
2、配戴口罩
(1)检查治疗中,医护人员必须保持配戴口罩; (2)当一只口罩潮湿了或污染了,立即更换一只新的口罩 ; (3)一只口罩使用不超过4小时; (4)治疗过程中不可以用手套触摸口罩; (5)离开诊室前,必须脱下口罩,不可以悬挂于颈脖上; (6)先戴口罩洗手后戴手套;先脱手套洗手后再摘口罩。 (7)使用后的口罩属于“医疗废物”
4、社会心理因素
医务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 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医护工 作者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酗酒、 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 性和紧张感。长期的三班倒造成医务人员心理压 力加重,角色及生物钟紊乱。
(二)、防护手段
当发生针刺伤后你如何处理?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我国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起步较美国晚,在 90年代后期有了这方面报道,在本世纪初,协和医 院护理部主任毛秀英致力于护理专业职业防护的调 查研究,大量的数据表明“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 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目前她 仍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2002~2003年在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中, 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达22.3%, 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25~49岁)为主,约占80%, 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 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末有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 历、高职称的医学精英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 露而发病,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医院感染学界 认为这是医院感染史上的一场悲剧,这一血的教训 足以引起医务人员对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
3、 戴手套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 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 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 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一副 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 不能用于不同的患者,操作中如 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或者加戴一 双,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
4、正确穿脱隔离衣
5、其他防护工具的使用
105007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淋病 梅毒
3312
10500 7 14448 9639 36180
2
56 9 0 7
36180 40000 20000 5930 0
768 3312 2
发病数 死亡数
14448 9639
56 9 0
淋病 梅毒
7
艾滋病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手是致病菌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二)、防护手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正确的洗手方法: 要持续15 秒钟!!
(二)、防护手段
手部卫生清洁经常疏忽的地方
①拇指 ②手指之间 ③指尖 ④手腕
拇指
(二)、防护手段
手清洁方法
掌心对 掌心搓揉
手指交叉 掌心对手背搓揉
手指交叉 掌心对掌心搓揉
手清洁方法
双手互握 搓揉手指
拇指在 掌中搓揉
指尖在掌心 中搓揉
注意事项
注意清洁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部位。 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 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 手洗净后一定要用一次性纸巾、干手器、干净的 毛巾、或手绢等擦干双手,毛巾、手绢应勤换, 否则容易导致“再次污染”。
2.由于污染的针头或锐器伤导致感染性 疾病的传播为: HBV:6--30% HCV:0.4--6% HIV:0.25---0.4%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3.2010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